如何利用“学·问”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
——以小学语文《囚蚁》教学为例

2014-06-07 10:00熊燕
成才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试教蚂蚁教学模式

■熊燕

如何利用“学·问”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
——以小学语文《囚蚁》教学为例

■熊燕

现代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个性发展,让不同禀赋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校的“学·问”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顺应这种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问题驱动个性学习”,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为了让这种理念能真正被教师接受,从而改变现有课堂“满堂问”的教师单向传授现象,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我就以《囚蚁》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学·问”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

一、初教:万树秋叶下,独坐一灯深

《囚蚁》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写“我”因为喜爱蚂蚁而和妹妹两次囚蚁,结果使那些小生命非死即逃,“我”终于明白了“自由更可贵”。难点是理解句子“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研究者决定从兄妹两次囚蚁的做法和蚂蚁的反应入手突破难点。几个小时后,在瑟瑟秋风的伴随下,教案的初稿诞生了,大体思路如下:从“囚”字入手,让学生找出全文能看出“囚”的句子,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环境舒适能叫“囚”吗?从而得出结论——身体禁锢对于动物来说就是“囚”。

试教后教师作了如下的反思:

1.从课题“囚蚁”入手,把握住“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以此为关键点辐射全文,还是起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2.课堂以感情为主线构筑流程,在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中,情感的体会十分重要,但教师渲染的成分过多。

3.特别不足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过于依赖层层剥笋似的深入解读。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显得浮华、浅薄。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学生整堂课都在被教师领跑。

二、再教:千里暮山重叠翠,我脚高时他更高

课改的语文课堂忌讳教师一味地“问”、学生“答”,而这种倾向在试教中却有所体现;课改的语文课堂忌讳教师把握话语权而“独领风骚”,不幸的是试教也做到了。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思想如坚固堡垒,并不是问学生几个类似“你还有哪些没懂”的问题就能轻易攻克的,那样只能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这种教育现状必须改变。

教育专家叶澜说:“课堂要大胆让学生交流质疑,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东西,要改变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这话让人醍醐灌顶,再回到问题驱动的“学问”课堂教学模式,静心研究概念:“问题”是“目标”和“给定”之间的障碍。是的,教师如果不能真正了解障碍在何处,而一味“自作多情”地问,再期待学生答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这样的课堂当然是学生累、老师累,最终的障碍可能还在那儿。何不解放思想,解放自己,真正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引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还学生学习的权力。再读文本,学生对《囚蚁》课题提问“谁囚蚁”“怎样囚蚁”“为什么囚蚁”的疑问,对文章内容提问“为什么蚂蚁在舒适的环境里还是要逃离”“最后一段话怎样理解”等疑问,研究者让学生提问后,在小组交流,形成小组学习的“问题群”,开课后全班交流,对于非本学科的问题“蚂蚁为什么要搬食物”等予以淘汰,对于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谁囚蚁”“怎样囚蚁”,则由学生相互帮助解答。这既给了答者展示的机会,又使得问者学会下次自己在文中找答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对于学生感觉困难的集中的几个问题,教师尝试将它们归纳梳理为“蚂蚁为什么逃离这样舒适的窝”这一个大问题,从理解“舒适”入手,再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分析蚂蚁行为的原因,从而顺利地找到答案了。

第二次试教结束,听课教师明显感到课堂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等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学“答”慢慢转变为学“问”,学生在解决自己的疑问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解疑能力也有提升,模式的益处初见端倪。

课后教师作了如下反思:

1.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好于前一次,学生不感到负担加重。

2.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提问,学生努力做到了敢问、会问、乐问,从而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3.学生的情感是在品味了重点词句后似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浅薄。

4.第二版的教案在处理最后一段话与第一版有所改进,变重复问“你怎样理解的”为“在书中找到开课同学都感到困惑的囚蚁失败的原因”,这样就避免了繁琐,从而螺旋上升、复沓回环。因为学生在思考囚蚁失败的原因时肯定会联系文章的中心句,这时第一次对“囚”的理解铺垫可以更反衬自由的可贵。

三、三教: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为了更深入理解“学问”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学校又组织了一次观摩学习活动,学校领导的一席话给了教师很大启发:受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学生提问的宽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发认知冲突”“利用文本矛盾”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囚蚁》一课不也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学生要反复体验,形成自己的被赋予文化内涵的阅读经验,这样就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简言之,在作者意图上构建自己的取向。

在历经了质疑、解疑的步骤后,能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更可贵?将“自由更可贵”分离为“自由”“更”“可贵”这三个词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再进行分析。从第一次囚蚁中再体会“自由”,从第二次囚蚁中反衬“可贵”,从蚂蚁的平时生活领悟“更”,再结合起来感悟中心句,效果会不会不一样?第三次的试教说明,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被增强,感性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被丰富,学生对“囚蚁”的感性认识向“自由更可贵”的理性认识转化,课堂又因为学生的“学·问”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堂课最终得到了听课老师一致好评,每每回忆起这其间的经历,总会感慨万千。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是要培养真正的有独特思维的人,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东方红小学的“学·问”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能够帮助教师达成这个目标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东方区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试教蚂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闲话“裸课”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试教,你怎么看?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