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高铁沿线交通节点景观设计实践
——以京沪高铁苏州相城段交通节点景观设计为例

2014-06-09 14:20屠苏莉
江苏林业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视线景观设计高铁

屠苏莉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高铁沿线交通节点景观设计实践
——以京沪高铁苏州相城段交通节点景观设计为例

屠苏莉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差距越来越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景观及生态问题。以高铁沿线与城市不同地段相交,形成的交通节点为例进行设计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考虑景观的视线及高铁对环境的影响,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铁路”、“绿色铁路”。

高速铁路;交通节点;景观设计

高速铁路的发展最早源于1964年的日本,半个世纪以来,高铁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被称为日本的“名片”。

随着经济的发展,2008年我国第1条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预示着我国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高铁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同时提升沿线城市及乡村的经济及环境效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然而作为一项基础设施,高铁的建设打破了城市道路和铁路对生态廊道破坏的格局,由于其架空在城市道路和用地的上方,且多选择在城市近郊,如何营造绿色基础设施,并结合高铁对周边村庄、农田林网、道路网、河湖水系网等进行综合治理,将沿线2侧的景观防护林、周边的村镇绿化及与城市道路形成的立体交叉打造成“绿色铁路”生态廊道,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绿色城市,展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又一模式。

本项设计为京沪高铁苏州相城段,由于其架空在地面上方且位于城市近郊,与城郊多条道路形成立体相交,这些交通节点即作为城市门户,又可为市民提供近郊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此理念基础上,针对京沪高铁苏州相城段部分交通节点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绿化格局。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域地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人文铁路”。

1 高铁沿线交通节点景观设计理念分析

1.1 地域特色的体现

所谓“地域性特色”,应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2部分,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当高铁穿越不同城市、区域时,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文脉特征、自然条件打造具有特色的、有文化内含的景观。增加景观的识别性,达到“车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1.2 高铁景观的要求

1.2.1 景观视线考虑 作为高铁沿线与地面道路交通节点景观设计,不同以往的城市、城郊道路景观设计,常规的道路设计视线受2侧建筑的遮挡,视距短,视线不开阔。高铁沿线的交通节点景观视线则有特殊性,一是考虑高铁上的景观视线,由于其架空于地面上方,且速度较快,所以其景观视线及观赏尺度与地面交通有所不同,另一考虑高铁与地面多条交通(城郊公路、、村镇道路)交叉,高差不同,车行速度不同,形成的景观视线不同(见图1)。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高铁的视角。高铁以350 km/h的速度运行,换算为97 m/s,按人眼每5 s眨眼1次,要看清景观整体,则需400 m 1个组团;且高铁架空约16 m的高度,高铁高架下端基本是人的视线盲区,按人的观赏习惯,沿线景观多以俯视或远眺的角度观赏,通常观赏距离为50 m以外(见图2)。

图1 不同角度的景观视线

图2 高铁上的视线

(2)城郊公路视角。以60~80 km/h的标准,每秒约22 m,按人眼每5 s眨眼1次观赏,则需110 m 1个组团。由于其路面与景观地块在同一高差范围内,视线较易受到2边植物及建筑物的遮挡,设计应考虑景深的设计要求,在景深好的地段尽量打开视线的遮挡,形成多空间多层次的景观设计(中等尺度空间)。

(3)乡间小路及游步道。以人行和自行车速度为主,多遍布于村庄附近,视线观赏可考虑近观及休憩要求,以季相变化、乔灌草结合为主,形成四季有景的景观(亲近空间)。

1.2.2 植物配置考虑 植物配置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人的视线、环境等考虑层次、景深、群落的搭配。

(1)以人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观赏视线进行分类,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交通方式人的不同观赏需求。

a高速铁路:以350 km/h快速度俯视的特点,利用高铁远眺外围50 m以外的距离布置长度在400 m以上的大块组团作为背景林,以远视为主,同时起到防护林屏障的作用。而高铁高架下,由于处于多种交通节点范围,则根据不同的地块特征及使用情况,设置防护林、景观林及水生植物。

b过境公路:以60~80 km/h为特点,平视观赏,绿化景观以道路2边20 m左右范围,以100 m长度为1个景观单元进行组合,由于与道路较近,可考虑有层次、乔灌草组合的群落式景观林方式,次中景及近景观赏为主。

c乡间小路及游步道:速度较慢,绿化以高低层次、林冠线变化、季相变化为主要特色,形成四季有景、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搭配合理的景观林,以近景观赏为主。

(2)景观整体性原则:景观塑造不是单一为造景而造景,而是为塑造不同的景观而造景。如水边的湿地景观,土坡上的群落森林景观,土坡下的花草地被景观,都是结合地形的变化而自然的布置在不同形态的环境之中,因此植物配置与地形的变化紧密联系。

(3)物种多样性原则:尽可能选择多种植物进行组合,同时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除此之外,在公路旁、人行道2侧的景观绿化则以多品种的植物群落组合形式,这样的组合,可减少病虫害,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在大范围之内,做到品种在100以上。

(4)乡土树种原则:绿化品种都以乡土树种为主,苗源广,成活容易,低成本,达到节约型景观的目的。

(5)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内原有品种绿化造景,并结合绿化的区域位置,在苗木的规格选用上尽可能以中小苗为主,少数视线节点处以少量规格较大的品种点缀。

1.3 生态景观的营造

(1)生态廊道要求:高铁的建设应考虑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在城镇路段,通过设置交通、休闲、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景观。在农林区段可保持高铁沿线景观基质的连续性,利用现状地形、水系,营造生态廊道。

(2)节约型景观塑造要求:景观塑造过程中,对于挖方和地形的堆砌,达到土方就地平衡,减少成本。同时植物生长需要营造不同的空间,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和保证生态廊道连续性。

(3)空间组织需求(开敞、闭合空间):为了营造空间景深的深远,在不同的地段考虑观赏的不同要求,通过地形、小桥等的分隔,丰富视景线的变化。

2 高铁沿线交通节点景观营造——以京沪高铁苏州相城段交通节点景观设计为例

2.1 设计概况

沪宁高速相城段全长17.2 km,全线高架通过,本设计4个节点东起太东路,西至绕城高速,全长5.3 km。京沪高铁相城段与相城区总体规划中的“四纵一横”道路太东路、广济北路、方桥路和绕城高速形成立体交叉,既是京沪高铁与城市地面道路以及村庄交汇过境区域,又是京沪高铁生态景观廊道与城市道路景观衔接过渡地段。地块内除绕城高速节点处尚存有村庄,其他节点因高铁建设取土及原有鱼塘的原因以水面居多,且多处已成为市民钓鱼休闲场所;而绕城高速节点因高速路面及其匝道、城市道路、村镇道路及自然河道交织,交通关系及景观视角最为复杂。区域内整体水质尚可,但缺乏沟通。设计本着“持久利用、景观协调、易于养护”的原则,结合不同地段地形地貌、景观特征及功能需要,打造具有高铁的、相城水乡特色的、高品质的景观生态廊道(见图3)。

图3 高铁与道路交叉节点现状

2.2 规划理念

2.2.1 文化的解读 相城拥有纵横的河道、小桥流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相城被称为水城、花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水成了相城的灵魂。相城有著名的渭塘珍珠、御窑金砖、阳澄湖大闸蟹等“相城十绝”。景观设计如何挖掘地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是一个设计能否传承的首要条件。

设计撷取苏州园林的空间意境,从相城的历史文化中提炼文化元素,以城市发展脉络为设计思路,得出“水乡印记,城市轨迹”的主题思想,结合相城区“典型江南,非常新城”的城市建设理念,形成一个具有时代气息和水乡特色,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生态景观序列。

2.2.2 遵循原则

(1)生态保护原则。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宝贵景观资源,高铁的建设对原有资源及周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设计本着“合理利用,最小干预”原则,保护和修复原有人工湿地景观,打通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同时遵循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原则,形成合理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和生态型的植物造景系统,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2)防护性原则。高铁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噪音,设计从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背景林作为防护林,既起到景观的层次作用,也可形成一道绿化的屏障,形成环境优美的绿色长廊。

(3)观赏性原则。基地多处于城郊接合地段,且由于高铁与地面道路形成不同的视角,设计从观赏的角度,组织水景,合理搭配植物群落,形成多层次的观赏空间,营造大地景观。

2.3 设计构思

设计从相城历史文化中提取元素,分别将4个节点命名为文化之花(太东路节点)、璀璨之珠(广济北路节点)、融汇之绸(方桥路节点)、和谐之印(绕城高速节点)。本文主要从以下2个节点,加以分析。

2.3.1 广济北路节点 此节点设计红线5.6 hm2,水面2.5 hm2,现状有部分零星水塘及部分城市河道,城市道路广济北路与高铁呈垂直交叉,景观营造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地域文化的体现。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由于广济北路是苏州市区通往相城的一条重要道路,节点从相城的渔文化和珍珠文化出发,通过2种文化的叠加,构筑主题小品,渔网状的构筑物披挂着闪耀的珍珠,结合灯光的设计,打造1个体现相城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主题雕塑,景观设计以主题雕塑为核心,考虑多种空间关系,将多个水系组团与路网结合,构成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亲水空间。

(2)景观特色的营造。基地内原有因高铁施工挖土方而形成的水塘,结合造景、使用及管理需要,将水面疏通,形成联贯性的水面,并架设小桥,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乡村景观。从高铁的视角,景观以俯视的形式,绿化种植成片的背景林为主。从广济北路的视角,景观多以平视,以道路绿化种植为主,摒弃常规的行道树成行成排的种植,在部分地段,将水面的视角打开,形成通透的视线,增加景深,使行车人观赏江南水乡景观(图4,5)。

图4 小桥流水景观

图5 高铁交通节点景观

2.3.2 绕城高速节点 绕城高速节点紧邻下堡村,设计红线11.4 hm2,水域面积8.9 hm2。基地现状较为复杂,是高铁、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镇道路、自然河道等多种关系的交汇融合处,景观视线较为复杂。

(1)地域文化的体现。此地段属于村镇景观,为了宏扬相城的传统文化,在景观小品的构筑上,融入相城御窖金砖和砖雕的文化元素,设计成架空的景墙,既体现水乡文化的印记,寓意城市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又成为休闲空间一景,构筑城乡一体视角下的乡镇景观空间。

(2)景观特色的营造。景观设计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改造,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如高铁桥下考虑阴影关系,设置活动空间,自然河道边结合滨水景观及码头设置,为乡村居民提供一定的休闲活动场所(见图6)。

2.4 树种选择

根据设计理念,树种的选择要求以乡土树种为主。

(1)背景林。以大面积速生品种为主,既作背景林也起到防护隔音作用。如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C.DC.)、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Carr.)、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Hu et Cheng)、池杉(Taxodium ascendensBrongn.)、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Rich]、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cv‘I-214’)、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品种。

图6 高铁桥下景观

(2)景观林。a以乔、灌、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群落式景观林。乔木有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银杏(Ginkgo bilob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黑松(Pinus thunbergiiPar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Carruth.)、白栎(Quercus fabriHance)、石楠(Photinia serrulataLind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山茶(Camellia japonicaL.)等。灌木有石楠、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Thunb.)、莽吉柿(Garcinia mangostan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山茶(Camellia japonicaL.)、茶梅(Camellia sasanqua)、荚蒾(Viburnum dilatatumThunb.)、紫荆(CercischinensisBunge)等。草本(地被)有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Curt.)、书带草(Ophiopogon japonicusKer.)、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芒草(Miscanthus simensis)、蕨类、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L.)等。以观赏花木为主景观林,形成四季开花、色叶变化的植物景观,植物搭配以水平式搭配组合为主,主要考虑近距离观赏。布置于乡村小路及游步道。所选树种有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Koehne)、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Yu et Li)、日本晚樱[Prunus serrulatavarlannesiana(Carr.)Rehd.]、梅花(Prunus mume)、碧桃(Amygdalus persic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L.)、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f.atropurpurea(Jacq.)Rehd.]、腊梅[Chimonanthuspraecox(Linn.)Link]、石楠(Photinia serrulataLindl.)、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紫荆(Cercis chinensisBunge)、丁香(Syringa pubescensLinn.)、鸡爪槭(Acer palmatumvarpalmatumThunb.)、红枫(A-cer palmatumThunb.)、木槿(HibiscussyriacusLinn.)、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 Zucc.]、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杏(Armeniaca vulgarisLam.)、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Lindl.)G.Don]。

(3)水生植物:以本地水生植物及农作物为主,有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等。

3 结语

高速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问题。本文在如何打造绿色基础设施,使人、车、路、景观形成一体等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考虑景观,并在挖掘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方面与景观相结合,以期能对以后的高铁建设环境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启示。同时由于高铁其纵贯城市及乡村,沿线的景观特征众多、复杂,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

[1] 冷 虎,左辅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沿线景观规划的实践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1(7):27,53-56.

[2] 毛 贺.苏州高铁沿线的环境形象和景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2(2):112-115.

[3] 雷正杰.论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J].中外建筑,2007(11):35-38.

[4] 王 垚.铁路景观廊道规划设计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5] 关琳琳.铁路沿线的景观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 李宝勇.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7] 苏向同.高速铁路绿道规划设计探讨—以京沪高速铁路昆山段为例[J].规划师,2011,27(7):57-60.

[8] 许 姝.基于视觉特性的高速铁路沿线动态景观控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9] 刘 芳.高速铁路景观环境规划探析[J].郑铁科技,2012(4):28-32.

[10]黄振亚.浅淡铁路沿线的景观规划设计[J].铁路运营技术,2007,13(4):17-19

TU985.8

B

10.3969/j.issn.1001-7380.2014.03.009

1001-7380(2014)03-0032-05

2014-02-28;

2014-03-10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屠苏莉(1964-),女,副教授,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E-mail:tslsu@163.com。

猜你喜欢
视线景观设计高铁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高铁会飞吗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你吸引了我的视线
人地百米建高铁
当代视线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