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估算

2014-06-10 22:19苏菲芷周锋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两题笔算口算

苏菲芷+周锋

“估算怎么教啊?”“估算考什么?”“估算有答题格式吗?”“讨厌的估算惹的祸!”两年前教师们在群里大吐苦水,尽是愁云密布痛苦状。

2010年和2013年我先后两次教二年级,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 2010年用的是2001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里明确提出“加、减法估算”课题,把两位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何谓“接近”,基本上以“四舍五入”为考量标准。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碰到不少问题,尤其是个位是4或者5,十位数字又不大的两位数,“入”或“舍”结果相差10,感觉甚怪,让家长、学生、老师三方都有困惑和纠结。

当时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

聪聪和飞飞两人跳绳比赛,每人跳三次,总数多的人赢,请估一估,谁输谁赢?(见表1)

聪聪:25+27+26=78(下),飞飞:34+24+24=82(下),正确答案是飞飞赢!

但按“凑整(整十)”情况是:

聪聪:25+27+26估算成30+30+30 =90(下)

飞飞:34+25+25估算成30+30+ 30 =90(下),结论是飞飞和聪聪不分输赢!

若把此题数据改动一下(见表2)。

同上,聪聪总数还是78次,改动后飞飞总数减少2次,80次,答案还是飞飞赢。小小改动按“凑整(整十)”估算飞飞减少了20,即34+24+24估算成30+20+20=70(下),飞飞反而“输了”!

这题触动了我去思考、去寻找那些没被深刻认识的估算表现,去触摸估算更多更广阔的的一些特性。

一、估算,因为需要才有价值

以前我的估算教学特别注重估算策略的训练,走入一个“为估算而估算”的误区,二年级教学“加、减法估算”,把如何找接近的整十数作为教学重点,努力渗透“四舍五入”。

新课标明确提出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单位和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强调“纯计算的估算”是没有意义的,要在具体情境中才能体会估算意义,在具体情境中使用估算才有意义。同样,强行用估算是没有价值的,估算因为需要才有价值。2013年我再次执教二年级的时候,欣喜地发现新人教版教材把“加、减法估算”从“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请出去了。

当数据不是很大的时候,相比精确计算估算没有带来任何便利,反而给学生带来更多困惑和负担,如当时教材出现这样的练习题:二年级有两个班,二(1)班有39人,22班有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学生有的先计算39+42=81(人),然后再回答说大约80人吧,有的学生直接回答大约81人,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答,有的学生知道39接近40,42也接近40,可是不知如何写。

图1是当时教材的“100以内加减法估算”例题。

我按教材的引导呈现了几种估算方法,下课时一学生大声说:“老师,我会算:28+43+24=95(元),妈妈带的钱够。”其余学生也纷纷响应,嘿,合着孩子们听了一节估算策略课还是宁愿坚持精确计算。

后来我找学生调查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是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调查结论是:数据不大(100以内),80%以上的学生学生选择精确计算,还表示即使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也不愿选择估算!

今年第二次执教二年级,“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电线,剩下的电线够不够?”同样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当老师没有任何引导的时候,100%学生直接计算,完全不需要估算。

二、估算,因为灵活才有意义

估算常用的策略有:四舍五入、进一、去尾等。这些策略只是估算的一面,即物质表现。估算集合了策略物质表现和心里活动的精神表现,而后者往往被我们忽略。

估算的精神表现为不局限于某一种估算策略,综合使用估算策略和其他数学学习技巧的能力,即表现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数学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再次分析此题:

聪聪和飞飞两人跳绳比赛,每人跳三次,总数多的人赢,请估一估,谁输谁赢?

因为题目要求判断谁输谁赢,不计算出各自的总数也能判断,假如让我再次讲解此题,我会把重点放在观察和分析数据上,带领学生跳出常用的“凑整(四舍五入)”等常用“估算策略”。

首先,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上下数据:第二次和第三次聪聪和飞飞跳绳的数量很接近,第二次和第三次这两次合计聪聪多了3下,但第一次聪聪少了9下,综合起来总数聪聪少,飞飞多!

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比较计算”的过程综合了计算、观察、比较等很多数学心里活动,整个过程没有精确计算出各自总数但判断出谁输谁赢,让学生感觉估算是生活中需要并常用到的心算,即哲学家说的“街头数学”,通过“估一估”能减少计算量,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突然领悟:“哦,估算原来也可以这样!”

估算的精神表现为注重估算的心理过程,学生在心里对一个数据取整、去尾、放大、缩小或对多个数据取多补少、上下前后比较,甚至多种策略的综合处理都是估算。老师上课经常会问学生:你的思路是什么?请你说说,你能写出来吗?这个问题通常难住学生,很多时候学生心里明白了怎样“估一估”,但不知如何说,会说了又担心不会写,不好写,不敢写。如果强行要求学生去表达,学生可能因为表达能力达不到,不敢去想了,继而拉低思维能力。除法试商如456÷13,学生如何想到十位商3?这个过程包含了很多数学思维活动,很多聪明的学生想到商3,但是如何想到3却说不出,原来数学也有一种可以意会但不能言传的美。估算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它的多彩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心智聪慧。

认识到估算精神表现的一面,我们不再纠结于估算的书写格式这些形式。灵活丰富的内容往往表现形式是最为朴素的。估算正是如此:灵动地想,自由地说,简单地写。

三、估算,无题型却无处不在

“有估算题吗?”“估一估是不是一定要估算,是不是写约等号才是估算?”回答是否定的。也不是非得“估算题”才用“估算”,估算也不似笔算有固定格式,也不似口算简单直接,估算随时出现在口算和笔算中,笔算前可以先估算、计算后也可以再估算,计算过程也可以反复斟酌查一查估一估,解决问题选择方法时可以先估一估再做决定,它的存在可以说无处不在,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如计算628+535,可以先估一估得数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想一想得数比1100大吗、比1200小吗?现在经常看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如11.35+0.8=2.15,在做题前先经历数学心理活动,首先11.35+0.8的结果肯定比11大,再看看小数部分可知11.35+0.8的结果比12还要大,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估算不是为题而存在,它的多彩除了在计算的前期估计与后期检测中,还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思考中。现用两题来说明:

(1)足球15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158≈160,143≈140,160+140=300,说明158+143的结果在300左右,最后解决此题还需精确计算:158+143=301(元),301>300,答: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改动足球的价格与上一题对比:

(2)足球12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据都是100多,但都比150少,128+143的结果肯定比300小,连“四舍五入”(128≈130,143≈140)都可以省掉直接得出128+143<300。

这两题只是数据不同,但学生前期思维是一样的。

“估一估”,在题(1)中,虽没有用估算直接解决问题,但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期思考。题(2)学生经历了与题(1)同样的“估一估”心理活动,并用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再识估算,认识到了估算是一种数学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认识到了估算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综合起来,估算不限题型:行为开放,有用,常用。

估算不再给我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惹祸,它仿若游走于数学王国的精灵,长着翅膀带领我们在数学世界自由地翱翔,对思维开放,对行为选择开放。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简单性、优越性和灵活性,不为题而估,这样估算教学于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负担。

责任编辑 罗 峰

三、估算,无题型却无处不在

“有估算题吗?”“估一估是不是一定要估算,是不是写约等号才是估算?”回答是否定的。也不是非得“估算题”才用“估算”,估算也不似笔算有固定格式,也不似口算简单直接,估算随时出现在口算和笔算中,笔算前可以先估算、计算后也可以再估算,计算过程也可以反复斟酌查一查估一估,解决问题选择方法时可以先估一估再做决定,它的存在可以说无处不在,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如计算628+535,可以先估一估得数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想一想得数比1100大吗、比1200小吗?现在经常看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如11.35+0.8=2.15,在做题前先经历数学心理活动,首先11.35+0.8的结果肯定比11大,再看看小数部分可知11.35+0.8的结果比12还要大,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估算不是为题而存在,它的多彩除了在计算的前期估计与后期检测中,还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思考中。现用两题来说明:

(1)足球15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158≈160,143≈140,160+140=300,说明158+143的结果在300左右,最后解决此题还需精确计算:158+143=301(元),301>300,答: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改动足球的价格与上一题对比:

(2)足球12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据都是100多,但都比150少,128+143的结果肯定比300小,连“四舍五入”(128≈130,143≈140)都可以省掉直接得出128+143<300。

这两题只是数据不同,但学生前期思维是一样的。

“估一估”,在题(1)中,虽没有用估算直接解决问题,但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期思考。题(2)学生经历了与题(1)同样的“估一估”心理活动,并用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再识估算,认识到了估算是一种数学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认识到了估算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综合起来,估算不限题型:行为开放,有用,常用。

估算不再给我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惹祸,它仿若游走于数学王国的精灵,长着翅膀带领我们在数学世界自由地翱翔,对思维开放,对行为选择开放。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简单性、优越性和灵活性,不为题而估,这样估算教学于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负担。

责任编辑 罗 峰

三、估算,无题型却无处不在

“有估算题吗?”“估一估是不是一定要估算,是不是写约等号才是估算?”回答是否定的。也不是非得“估算题”才用“估算”,估算也不似笔算有固定格式,也不似口算简单直接,估算随时出现在口算和笔算中,笔算前可以先估算、计算后也可以再估算,计算过程也可以反复斟酌查一查估一估,解决问题选择方法时可以先估一估再做决定,它的存在可以说无处不在,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如计算628+535,可以先估一估得数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想一想得数比1100大吗、比1200小吗?现在经常看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如11.35+0.8=2.15,在做题前先经历数学心理活动,首先11.35+0.8的结果肯定比11大,再看看小数部分可知11.35+0.8的结果比12还要大,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估算不是为题而存在,它的多彩除了在计算的前期估计与后期检测中,还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思考中。现用两题来说明:

(1)足球15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158≈160,143≈140,160+140=300,说明158+143的结果在300左右,最后解决此题还需精确计算:158+143=301(元),301>300,答: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改动足球的价格与上一题对比:

(2)足球12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据都是100多,但都比150少,128+143的结果肯定比300小,连“四舍五入”(128≈130,143≈140)都可以省掉直接得出128+143<300。

这两题只是数据不同,但学生前期思维是一样的。

“估一估”,在题(1)中,虽没有用估算直接解决问题,但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期思考。题(2)学生经历了与题(1)同样的“估一估”心理活动,并用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再识估算,认识到了估算是一种数学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认识到了估算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综合起来,估算不限题型:行为开放,有用,常用。

估算不再给我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惹祸,它仿若游走于数学王国的精灵,长着翅膀带领我们在数学世界自由地翱翔,对思维开放,对行为选择开放。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简单性、优越性和灵活性,不为题而估,这样估算教学于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负担。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两题笔算口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七巧数独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先替换再解方程
智趣
藏书史两题:关于纸的另类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