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翻转式培养算法思维

2014-06-11 08:51杨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导学因子程序

杨梅

最近,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表示将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结合教育云、翻转课堂、微课等不断涌现的教育创新,本期解码到一线去看看教师、学生对教育的变革与理想。

铺天盖地的微课程、翻转课堂,让我这个信息技术教师思维瞬间凌乱。大量的阅读,看案例,我慢慢从迷茫中走出来。翻转课堂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貌似新生事物,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陌生,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一直用技术的优势在改进课堂,我们在硬件上早就具备了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条件。毋庸置疑,信息技术课堂涉及新生事物总是超前于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学科,每年都涉及考前复习,如何设计复习课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单纯为了应考,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更失去了信息技术课的魅力。因此,我以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复习课为例,简要阐述对学生算法思维的反转式综合培养过程。

●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自主定位

学生陆续进入机房,通过大屏幕的地址找到本节课的课题:For循环结构巩固与应用,登录在线学习网站明确学习任务,因为从开学第一节课就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机房自主获取信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教师简单强调一下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提醒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 第二环节:引例初探——自主启动

引例设计了4道选择题,大约3分钟,设计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循环语句的格式和用法,以下选择其中一题为例。

引例1.下列流程图中能描述循环结构的是( )。

引例题目出现疑惑,可以查询知识导学的讲解,亦可以小组讨论,通过流程图让学生明白,分支是为了判断,在循环中也有判断,用流程图让学生明确了分支与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因为算法学习也有一个渐进与整体。大约5分钟后,我提问了6个学生,这次没叫名字,而是选择学号5号、10号、15号、20号、25号、30号等6位同学,“老师提问的学号有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提问环节使用的循环思想。

● 第三环节:知识导学——自主回补

通过引例环节的讨论和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对For循环语句的梳理,如果依然有疑问可进入知识导学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学困生很有帮助,但是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可以直接进入巩固练习环节。

● 第四环节:思维练习——自主深化

自主练习环节,设计程序改写题目,通过练习以自我强化思维训练为主,并书面提示学生做题要求:①当没有把所有题目做完之前,请不要商量讨论,独立思考答题,提交答案。②当尽了最大努力,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请求助知识导学、动画演示、同学或者教师。

自主练习与上一实践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循环的算法思想。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动态地再现了判断完数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算法思想。

巩固练习案例:数学中的循环——如何判定“完数”。

“完数”是指一个自然数恰好等于它的因子(不包含本身)之和。例如,6的因子为1、2、3,而6=1+2+3,因而6就是完数。再如,28的因子为1、2、4、7、14,而28=1+2+4+7+14,因而28也是完数。

问题:输入一个正整数n,判断该正整数是否为完数。

要判断一个整数n是否为完数,最简单的方法是:求出1~n-1之间n的所有因子和为Sum,如果Sum的值和n的值相同,则n就是完数。

以下代码是判断n是否为完数的程序片段,请你补全代码:

Dim n As Long

Dim Sum As Long'Sum用来记录n的因子和

n = InputBox("n=")

For i = 1 To n – 1 '求n的因子和Sum

If n Mod i = 0 Then Sum =———

Next i

If———Then

Print n & "是完数"

Else

Print n & "不是完数"

End If

● 第五环节:机器验证——自主体验

在机器验证环节的题目多数来源于自主练习环节中涉及的案例。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VB软件环境下,通过对程序语句的改写,亲手验证改写后的程序。

第1题:生活中的循环——希望工程存款。

假设你从今年开始,1月份为“希望工程”存入2元钱,2月份存入4元钱,3月份存入6元钱,……,第12月份存24元,以此类推,问:一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

完善程序,运行并输出结果: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i As Integer, sum As Integer '定义两个整数类型的变量

sum = 0

For i = 1 To 12

sum = sum + ———'每个月存入的钱数累加在一起,放入sum变量中

Next i

Print sum "一年共存入:" & sum & "元"

End Sub

拓展思考:修改程序完成下面的要求:①5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②有同学说要改变存款算法为指数增长,你能够完成1年的存款吗?

第2题:数学中的循环——打印图形(选做题,参考知识导学“双重循环”例题)。

程序改进:打印乘法口诀图表。尝试填写横线部分缺少的表达式,并运行程序,观察打印效果。

For i = 1 To 9

For j = 1 To i

Print j; "*"; i; "="; ———;

Next j

Print

Next i

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潜力无限,课前我犹豫了很久的打印九九乘法表,竟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得很好,让我很惊讶,更加坚定了我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信心。

● 第六环节:思维交流——自主反思

自主练习完成到一定程度,进行交流讨论。主要包括:你的成果验证遇到的问题;你的意外收获或算法改进。

● 课后记

本节课的整个课堂中,教师就是旁观者,基本没有参与学生们的活动,因为功夫花在课下,准备了微视频、导学案、学习资源,完善了学习平台,所有准备的东西都让整个课堂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们看视频,师生讨论,完成巩固练习,上机实践,一气呵成。很多同事一开始觉得教师上课不讲,听课的教师听什么?是啊,我们一直就是为了听课的领导、教师听什么而准备展示课、研讨课,是不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课堂主人是谁,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事实证明,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才是学生们想要的。endprint

最近,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表示将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结合教育云、翻转课堂、微课等不断涌现的教育创新,本期解码到一线去看看教师、学生对教育的变革与理想。

铺天盖地的微课程、翻转课堂,让我这个信息技术教师思维瞬间凌乱。大量的阅读,看案例,我慢慢从迷茫中走出来。翻转课堂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貌似新生事物,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陌生,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一直用技术的优势在改进课堂,我们在硬件上早就具备了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条件。毋庸置疑,信息技术课堂涉及新生事物总是超前于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学科,每年都涉及考前复习,如何设计复习课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单纯为了应考,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更失去了信息技术课的魅力。因此,我以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复习课为例,简要阐述对学生算法思维的反转式综合培养过程。

●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自主定位

学生陆续进入机房,通过大屏幕的地址找到本节课的课题:For循环结构巩固与应用,登录在线学习网站明确学习任务,因为从开学第一节课就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机房自主获取信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教师简单强调一下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提醒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 第二环节:引例初探——自主启动

引例设计了4道选择题,大约3分钟,设计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循环语句的格式和用法,以下选择其中一题为例。

引例1.下列流程图中能描述循环结构的是( )。

引例题目出现疑惑,可以查询知识导学的讲解,亦可以小组讨论,通过流程图让学生明白,分支是为了判断,在循环中也有判断,用流程图让学生明确了分支与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因为算法学习也有一个渐进与整体。大约5分钟后,我提问了6个学生,这次没叫名字,而是选择学号5号、10号、15号、20号、25号、30号等6位同学,“老师提问的学号有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提问环节使用的循环思想。

● 第三环节:知识导学——自主回补

通过引例环节的讨论和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对For循环语句的梳理,如果依然有疑问可进入知识导学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学困生很有帮助,但是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可以直接进入巩固练习环节。

● 第四环节:思维练习——自主深化

自主练习环节,设计程序改写题目,通过练习以自我强化思维训练为主,并书面提示学生做题要求:①当没有把所有题目做完之前,请不要商量讨论,独立思考答题,提交答案。②当尽了最大努力,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请求助知识导学、动画演示、同学或者教师。

自主练习与上一实践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循环的算法思想。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动态地再现了判断完数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算法思想。

巩固练习案例:数学中的循环——如何判定“完数”。

“完数”是指一个自然数恰好等于它的因子(不包含本身)之和。例如,6的因子为1、2、3,而6=1+2+3,因而6就是完数。再如,28的因子为1、2、4、7、14,而28=1+2+4+7+14,因而28也是完数。

问题:输入一个正整数n,判断该正整数是否为完数。

要判断一个整数n是否为完数,最简单的方法是:求出1~n-1之间n的所有因子和为Sum,如果Sum的值和n的值相同,则n就是完数。

以下代码是判断n是否为完数的程序片段,请你补全代码:

Dim n As Long

Dim Sum As Long'Sum用来记录n的因子和

n = InputBox("n=")

For i = 1 To n – 1 '求n的因子和Sum

If n Mod i = 0 Then Sum =———

Next i

If———Then

Print n & "是完数"

Else

Print n & "不是完数"

End If

● 第五环节:机器验证——自主体验

在机器验证环节的题目多数来源于自主练习环节中涉及的案例。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VB软件环境下,通过对程序语句的改写,亲手验证改写后的程序。

第1题:生活中的循环——希望工程存款。

假设你从今年开始,1月份为“希望工程”存入2元钱,2月份存入4元钱,3月份存入6元钱,……,第12月份存24元,以此类推,问:一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

完善程序,运行并输出结果: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i As Integer, sum As Integer '定义两个整数类型的变量

sum = 0

For i = 1 To 12

sum = sum + ———'每个月存入的钱数累加在一起,放入sum变量中

Next i

Print sum "一年共存入:" & sum & "元"

End Sub

拓展思考:修改程序完成下面的要求:①5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②有同学说要改变存款算法为指数增长,你能够完成1年的存款吗?

第2题:数学中的循环——打印图形(选做题,参考知识导学“双重循环”例题)。

程序改进:打印乘法口诀图表。尝试填写横线部分缺少的表达式,并运行程序,观察打印效果。

For i = 1 To 9

For j = 1 To i

Print j; "*"; i; "="; ———;

Next j

Print

Next i

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潜力无限,课前我犹豫了很久的打印九九乘法表,竟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得很好,让我很惊讶,更加坚定了我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信心。

● 第六环节:思维交流——自主反思

自主练习完成到一定程度,进行交流讨论。主要包括:你的成果验证遇到的问题;你的意外收获或算法改进。

● 课后记

本节课的整个课堂中,教师就是旁观者,基本没有参与学生们的活动,因为功夫花在课下,准备了微视频、导学案、学习资源,完善了学习平台,所有准备的东西都让整个课堂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们看视频,师生讨论,完成巩固练习,上机实践,一气呵成。很多同事一开始觉得教师上课不讲,听课的教师听什么?是啊,我们一直就是为了听课的领导、教师听什么而准备展示课、研讨课,是不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课堂主人是谁,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事实证明,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才是学生们想要的。endprint

最近,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表示将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结合教育云、翻转课堂、微课等不断涌现的教育创新,本期解码到一线去看看教师、学生对教育的变革与理想。

铺天盖地的微课程、翻转课堂,让我这个信息技术教师思维瞬间凌乱。大量的阅读,看案例,我慢慢从迷茫中走出来。翻转课堂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貌似新生事物,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陌生,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一直用技术的优势在改进课堂,我们在硬件上早就具备了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条件。毋庸置疑,信息技术课堂涉及新生事物总是超前于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学科,每年都涉及考前复习,如何设计复习课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单纯为了应考,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更失去了信息技术课的魅力。因此,我以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复习课为例,简要阐述对学生算法思维的反转式综合培养过程。

●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自主定位

学生陆续进入机房,通过大屏幕的地址找到本节课的课题:For循环结构巩固与应用,登录在线学习网站明确学习任务,因为从开学第一节课就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机房自主获取信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教师简单强调一下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提醒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 第二环节:引例初探——自主启动

引例设计了4道选择题,大约3分钟,设计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循环语句的格式和用法,以下选择其中一题为例。

引例1.下列流程图中能描述循环结构的是( )。

引例题目出现疑惑,可以查询知识导学的讲解,亦可以小组讨论,通过流程图让学生明白,分支是为了判断,在循环中也有判断,用流程图让学生明确了分支与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因为算法学习也有一个渐进与整体。大约5分钟后,我提问了6个学生,这次没叫名字,而是选择学号5号、10号、15号、20号、25号、30号等6位同学,“老师提问的学号有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提问环节使用的循环思想。

● 第三环节:知识导学——自主回补

通过引例环节的讨论和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对For循环语句的梳理,如果依然有疑问可进入知识导学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学困生很有帮助,但是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可以直接进入巩固练习环节。

● 第四环节:思维练习——自主深化

自主练习环节,设计程序改写题目,通过练习以自我强化思维训练为主,并书面提示学生做题要求:①当没有把所有题目做完之前,请不要商量讨论,独立思考答题,提交答案。②当尽了最大努力,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请求助知识导学、动画演示、同学或者教师。

自主练习与上一实践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循环的算法思想。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动态地再现了判断完数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算法思想。

巩固练习案例:数学中的循环——如何判定“完数”。

“完数”是指一个自然数恰好等于它的因子(不包含本身)之和。例如,6的因子为1、2、3,而6=1+2+3,因而6就是完数。再如,28的因子为1、2、4、7、14,而28=1+2+4+7+14,因而28也是完数。

问题:输入一个正整数n,判断该正整数是否为完数。

要判断一个整数n是否为完数,最简单的方法是:求出1~n-1之间n的所有因子和为Sum,如果Sum的值和n的值相同,则n就是完数。

以下代码是判断n是否为完数的程序片段,请你补全代码:

Dim n As Long

Dim Sum As Long'Sum用来记录n的因子和

n = InputBox("n=")

For i = 1 To n – 1 '求n的因子和Sum

If n Mod i = 0 Then Sum =———

Next i

If———Then

Print n & "是完数"

Else

Print n & "不是完数"

End If

● 第五环节:机器验证——自主体验

在机器验证环节的题目多数来源于自主练习环节中涉及的案例。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VB软件环境下,通过对程序语句的改写,亲手验证改写后的程序。

第1题:生活中的循环——希望工程存款。

假设你从今年开始,1月份为“希望工程”存入2元钱,2月份存入4元钱,3月份存入6元钱,……,第12月份存24元,以此类推,问:一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

完善程序,运行并输出结果: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i As Integer, sum As Integer '定义两个整数类型的变量

sum = 0

For i = 1 To 12

sum = sum + ———'每个月存入的钱数累加在一起,放入sum变量中

Next i

Print sum "一年共存入:" & sum & "元"

End Sub

拓展思考:修改程序完成下面的要求:①5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②有同学说要改变存款算法为指数增长,你能够完成1年的存款吗?

第2题:数学中的循环——打印图形(选做题,参考知识导学“双重循环”例题)。

程序改进:打印乘法口诀图表。尝试填写横线部分缺少的表达式,并运行程序,观察打印效果。

For i = 1 To 9

For j = 1 To i

Print j; "*"; i; "="; ———;

Next j

Print

Next i

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潜力无限,课前我犹豫了很久的打印九九乘法表,竟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得很好,让我很惊讶,更加坚定了我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信心。

● 第六环节:思维交流——自主反思

自主练习完成到一定程度,进行交流讨论。主要包括:你的成果验证遇到的问题;你的意外收获或算法改进。

● 课后记

本节课的整个课堂中,教师就是旁观者,基本没有参与学生们的活动,因为功夫花在课下,准备了微视频、导学案、学习资源,完善了学习平台,所有准备的东西都让整个课堂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们看视频,师生讨论,完成巩固练习,上机实践,一气呵成。很多同事一开始觉得教师上课不讲,听课的教师听什么?是啊,我们一直就是为了听课的领导、教师听什么而准备展示课、研讨课,是不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课堂主人是谁,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事实证明,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才是学生们想要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因子程序
给Windows添加程序快速切换栏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简化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程序探索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巧解难题二则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