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不能唯竞技是瞻

2014-06-11 08:43毛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巡线挑战赛跨学科

毛勇

我的主要工作是把国际上好的竞赛资源、交流活动引到中国本地化,再开发,再推给中国的学生。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工作,是因为从与国外的这些活动的交流中看到了学生创新力的缺乏及精英教学向大众化教学的转变。我们已经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竞赛,在机器人方面有Botball比赛,它在美国是一个很好的比赛。在去国外参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的队伍,参赛的方案各具特色,甚至从未有雷同现象出现。这个比赛很强调策略,每个机器人都有各自特色的搭建,分数设置有很多、很灵活的组合,到达哪一部分分数都有很多策略,可以阻碍对方得分,每个人都不一样。反观国内的比赛,包括大学生机器人比赛,青少年的机器人比赛,我们看到大部分学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这让人触动很大。我们谈创新,以机器人作为很好的载体让学生去锻炼,却发现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外赛项的特点是跨学科,没有说一个东西肯定是这门学科课标要求的,必须在这个框架之内研究。很多项目都是跨学科的,都强调动手。哪怕是一个奥林匹克竞赛,也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课的综合竞赛。即使看着是一道物理题,但其实潜在隐藏的是化学或生物知识。在国内,我们在推广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分数和能力比拼的矛盾。

我们开始和家长解释,这对于孩子的能力锻炼是非常有帮助的。是跨学科的,强调动手、团队,是工程管理的一个项目,一般都要求稍微大一点的团队,8~10个孩子,但学校不关注。因此,我们转换了思路。这个竞赛可以看作一个平台、一个出口,也可能仅是一个评价,做普及的课程。在学校里推广,只有让它成为课程,从精英教育固有的观念摆脱出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那样科技教育才能够真正扎根落到实处,这是我们现在做的事,也有很多教师在逐渐加入进来。

很大程度上,一个比赛的走向是由初期规则的设置决定的。这是因为:一是有的比赛,如Botball比赛是工程挑战赛,和现在国内的大部分比赛不太一样。可喜的是国内已经逐渐在做工程挑战赛的尝试,每年竞赛组织方的题目发布都不一样,学生要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做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来完成这个比赛。这样,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外部因素的加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比较远。二是关于比赛的器材,大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比赛要买什么器材,一种是比赛特定的器材,另一种是开放的器材。后来,我们有个比赛,要做成普及的项目,叫做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这个大赛在国外发展得很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年都有五六百个队参加,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学生也能学到东西,但拿到国内就有问题了,如果还是采取开放的模式,很快一等奖就被我们席卷了。这是因为该比赛是一个普及的比赛,门槛并不高,考查的是基本能力,如巡线投球,对于精英的学生是很容易的,但对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的,如果有30%或50%的学生日后选择工科、理科、工程学作为学习方向,都会摆弄一个机器人,让它巡线,让它投球,那我们的教育就了不得了。但现在我们肯定是做不到的,可能5%都做不到。所以它是有意义的,这种比赛很容易在学校或学区里组织小型的竞赛,器材是开放的,但人们的意识里总是要拿奖,这是竞技的本质决定的。这个比赛很简单,结果可能有十个八个机器人厂家都做出完整的方案,如果学生买回来,很容易就能投得特别好。这样,就使得教育最后变成了商业竞争。所以开放的器材看起来很美,但尝试起来却很苦,尤其是针对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现状。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竞赛的器材方面做各种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巡线挑战赛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巡线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21天习惯养成挑战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无人机为仁化高山电网线路“把脉”
智能识别算法在无人机巡线中的应用研究
让机器人巡线不脱线
Ps挑战赛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