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转变为“能力”

2014-06-11 08:54邓媛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图表导图技术

邓媛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学对、学会、学好知识和技能很重要,而会学、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则更重要。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并研究如何将学生从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操作”的掌握层面,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学生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 案例背景

《Excel图表》选自于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第三单元。教材主要以篮球赛的数据为例简介了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数据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素材选择应当更具有普遍意义,更贴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Excel图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图表制作的第1课时后,都能根据题目中的具体要求,熟练地运用“图表向导”制作出饼图或柱状图等常见图表类型,并且会按要求修改图表,然而实际上,当他们独立面对一个真实问题时,还缺少自主分析的能力,不能完全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在表格中选取“数据源”时更是存在盲目性,也缺乏读图能力训练,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图表统计的结果。于是,在此情形下,我设计了《Excel图表》教学的第2课时,旨在促进学生从对图表操作的技术熟练层面,提升为能灵活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层面。

● 案例描述

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小组竞赛,高效复习”。通过复习,不仅巩固了旧知,奠定了技术操作的基础,而且突破了理解难点,即在图表制作过程中,如何区别选择“系列产生在行,还是产生在列”。复习之后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达成本课的重点目标:如何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图表操作技术转换为可以灵活应用的图表制作能力。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雾霾、沙尘暴等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以“保护树木,绿化环境”为线索挑选和设计了练习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通过层层递进的导学设计逐步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具体操作如下。

1.低起点,巧引导

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如图1所示。在此情境中,需要学生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一张简单的数据表格,如图2所示。本任务的练习目标是:学生能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理清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即先熟悉“能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和源数据,然后制作出图表,并能表述出图表的统计结果”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

2.设陷阱,增台阶

在上一个任务中,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得都很顺利,学生信心满满。进入第二项任务后,学生的完成情况开始出现分化。分化表现在两处,一处是: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根据数据分析需求中的关键字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另一处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选择“数据源”时,依然选取的是整张表格。在反馈环节,针对这两种由不同的“数据源”制作的图表结果,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将两种结果都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判,主动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多数学生能很快辨别出哪一张图表更准确、更好。只是对于出错的原因,学生一时还想不明白。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看数据分析需求的文字描述,“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各国的森林覆盖率,各国的领土面积需要比较吗?”学生很快发现问题所在,但如何修改呢?教师再次右击需要修改的图表,依次打开“图表向导”中的四个步骤,请学生自己观察和辨别。

这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一步熟练了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流程。此外,本题中的思维导图在引导学生交流数据分析结果时,也由任务一里的“填空型”改为文字提示型,难度略有提升,逐步达到锻炼并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如图3)。

3.迎实战,再巩固

经过前两个任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任务的目标就是巩固成果,并再上一个台阶,力图让学生在没有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也能按照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流程,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设置了两道自选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一完成,自选任务如图4和下页图5所示。经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此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或在他人的提示下顺利地完成自选任务中的基本要求,具备了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喜人,他们在课堂时间并不太充裕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高手挑战任务,教师对他们图表分析结果的展示,激发了另一些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有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图表还这么有用啊,能做这么多事”。

● 案例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当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某一软件技术,很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软件技术所更替。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提炼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方法。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当学生能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才实现了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本案例中,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和设计练习素材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精选和设计练习素材很重要。教师在精选和设计练习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衡量和比较:素材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知识迁移?设计的练习素材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渐进式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设定了一个虚拟情境:“涂涂”同学参加了学校的“保护树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没有距离感,是一个人人可参与、可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一虚拟情境不仅轻松串起本课的所有练习任务,而且让练习任务表现了更强的生活实际意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Excel也通常被用来处理调查问卷的结果,因此在本案例中也特意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素材,并设定了两个层次的难度,基本层次是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数据分析需求,完成图表制作,表达分析结果。提高层次是学生能根据问卷的表格数据,先自主确定想要分析的角度,然后再制作图表,表达分析结果。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

2.打好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如果学生只是理解某一知识点,但对其相应的技术操作还不熟练,也是难以培养其真正可迁移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本课中,如果学生对如何用向导制作图表、如何修改图表的基本方法还没有掌握,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独立分析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的层次。因此,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和技术操作两方面的复习准备,就为后面的能力提升环节做好了铺垫。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具备自主发展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后借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直秉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的原则,与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沟通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设置了两道开放性的自选任务,让学生自选角度,独立经历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其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借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理清思路,逐步掌握方法

能力的培养是逐步递进的,因此本课的练习设计难度也是呈现出相应的层次变化。“能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确定适用的图表类型,并能选取合适的数据源制作图表,最后会读图,能根据做好的图表简述图表分析的结论。”这既是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是一个独立制作图表的完整工作流程。教师在布置练习要求时,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不仅让图表制作流程一目了然,而且使思维过程由抽象变直观、由隐性变显性,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endprint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学对、学会、学好知识和技能很重要,而会学、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则更重要。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并研究如何将学生从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操作”的掌握层面,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学生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 案例背景

《Excel图表》选自于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第三单元。教材主要以篮球赛的数据为例简介了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数据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素材选择应当更具有普遍意义,更贴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Excel图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图表制作的第1课时后,都能根据题目中的具体要求,熟练地运用“图表向导”制作出饼图或柱状图等常见图表类型,并且会按要求修改图表,然而实际上,当他们独立面对一个真实问题时,还缺少自主分析的能力,不能完全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在表格中选取“数据源”时更是存在盲目性,也缺乏读图能力训练,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图表统计的结果。于是,在此情形下,我设计了《Excel图表》教学的第2课时,旨在促进学生从对图表操作的技术熟练层面,提升为能灵活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层面。

● 案例描述

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小组竞赛,高效复习”。通过复习,不仅巩固了旧知,奠定了技术操作的基础,而且突破了理解难点,即在图表制作过程中,如何区别选择“系列产生在行,还是产生在列”。复习之后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达成本课的重点目标:如何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图表操作技术转换为可以灵活应用的图表制作能力。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雾霾、沙尘暴等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以“保护树木,绿化环境”为线索挑选和设计了练习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通过层层递进的导学设计逐步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具体操作如下。

1.低起点,巧引导

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如图1所示。在此情境中,需要学生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一张简单的数据表格,如图2所示。本任务的练习目标是:学生能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理清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即先熟悉“能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和源数据,然后制作出图表,并能表述出图表的统计结果”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

2.设陷阱,增台阶

在上一个任务中,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得都很顺利,学生信心满满。进入第二项任务后,学生的完成情况开始出现分化。分化表现在两处,一处是: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根据数据分析需求中的关键字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另一处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选择“数据源”时,依然选取的是整张表格。在反馈环节,针对这两种由不同的“数据源”制作的图表结果,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将两种结果都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判,主动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多数学生能很快辨别出哪一张图表更准确、更好。只是对于出错的原因,学生一时还想不明白。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看数据分析需求的文字描述,“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各国的森林覆盖率,各国的领土面积需要比较吗?”学生很快发现问题所在,但如何修改呢?教师再次右击需要修改的图表,依次打开“图表向导”中的四个步骤,请学生自己观察和辨别。

这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一步熟练了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流程。此外,本题中的思维导图在引导学生交流数据分析结果时,也由任务一里的“填空型”改为文字提示型,难度略有提升,逐步达到锻炼并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如图3)。

3.迎实战,再巩固

经过前两个任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任务的目标就是巩固成果,并再上一个台阶,力图让学生在没有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也能按照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流程,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设置了两道自选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一完成,自选任务如图4和下页图5所示。经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此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或在他人的提示下顺利地完成自选任务中的基本要求,具备了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喜人,他们在课堂时间并不太充裕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高手挑战任务,教师对他们图表分析结果的展示,激发了另一些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有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图表还这么有用啊,能做这么多事”。

● 案例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当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某一软件技术,很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软件技术所更替。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提炼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方法。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当学生能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才实现了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本案例中,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和设计练习素材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精选和设计练习素材很重要。教师在精选和设计练习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衡量和比较:素材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知识迁移?设计的练习素材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渐进式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设定了一个虚拟情境:“涂涂”同学参加了学校的“保护树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没有距离感,是一个人人可参与、可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一虚拟情境不仅轻松串起本课的所有练习任务,而且让练习任务表现了更强的生活实际意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Excel也通常被用来处理调查问卷的结果,因此在本案例中也特意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素材,并设定了两个层次的难度,基本层次是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数据分析需求,完成图表制作,表达分析结果。提高层次是学生能根据问卷的表格数据,先自主确定想要分析的角度,然后再制作图表,表达分析结果。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

2.打好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如果学生只是理解某一知识点,但对其相应的技术操作还不熟练,也是难以培养其真正可迁移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本课中,如果学生对如何用向导制作图表、如何修改图表的基本方法还没有掌握,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独立分析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的层次。因此,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和技术操作两方面的复习准备,就为后面的能力提升环节做好了铺垫。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具备自主发展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后借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直秉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的原则,与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沟通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设置了两道开放性的自选任务,让学生自选角度,独立经历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其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借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理清思路,逐步掌握方法

能力的培养是逐步递进的,因此本课的练习设计难度也是呈现出相应的层次变化。“能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确定适用的图表类型,并能选取合适的数据源制作图表,最后会读图,能根据做好的图表简述图表分析的结论。”这既是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是一个独立制作图表的完整工作流程。教师在布置练习要求时,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不仅让图表制作流程一目了然,而且使思维过程由抽象变直观、由隐性变显性,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endprint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学对、学会、学好知识和技能很重要,而会学、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则更重要。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并研究如何将学生从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操作”的掌握层面,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学生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 案例背景

《Excel图表》选自于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第三单元。教材主要以篮球赛的数据为例简介了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数据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素材选择应当更具有普遍意义,更贴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Excel图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图表制作的第1课时后,都能根据题目中的具体要求,熟练地运用“图表向导”制作出饼图或柱状图等常见图表类型,并且会按要求修改图表,然而实际上,当他们独立面对一个真实问题时,还缺少自主分析的能力,不能完全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在表格中选取“数据源”时更是存在盲目性,也缺乏读图能力训练,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图表统计的结果。于是,在此情形下,我设计了《Excel图表》教学的第2课时,旨在促进学生从对图表操作的技术熟练层面,提升为能灵活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层面。

● 案例描述

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小组竞赛,高效复习”。通过复习,不仅巩固了旧知,奠定了技术操作的基础,而且突破了理解难点,即在图表制作过程中,如何区别选择“系列产生在行,还是产生在列”。复习之后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达成本课的重点目标:如何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图表操作技术转换为可以灵活应用的图表制作能力。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雾霾、沙尘暴等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以“保护树木,绿化环境”为线索挑选和设计了练习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通过层层递进的导学设计逐步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具体操作如下。

1.低起点,巧引导

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如图1所示。在此情境中,需要学生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一张简单的数据表格,如图2所示。本任务的练习目标是:学生能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理清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即先熟悉“能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和源数据,然后制作出图表,并能表述出图表的统计结果”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

2.设陷阱,增台阶

在上一个任务中,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得都很顺利,学生信心满满。进入第二项任务后,学生的完成情况开始出现分化。分化表现在两处,一处是: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根据数据分析需求中的关键字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另一处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选择“数据源”时,依然选取的是整张表格。在反馈环节,针对这两种由不同的“数据源”制作的图表结果,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将两种结果都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判,主动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多数学生能很快辨别出哪一张图表更准确、更好。只是对于出错的原因,学生一时还想不明白。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看数据分析需求的文字描述,“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各国的森林覆盖率,各国的领土面积需要比较吗?”学生很快发现问题所在,但如何修改呢?教师再次右击需要修改的图表,依次打开“图表向导”中的四个步骤,请学生自己观察和辨别。

这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一步熟练了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流程。此外,本题中的思维导图在引导学生交流数据分析结果时,也由任务一里的“填空型”改为文字提示型,难度略有提升,逐步达到锻炼并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如图3)。

3.迎实战,再巩固

经过前两个任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任务的目标就是巩固成果,并再上一个台阶,力图让学生在没有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也能按照图表分析问题的一般流程,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设置了两道自选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一完成,自选任务如图4和下页图5所示。经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此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或在他人的提示下顺利地完成自选任务中的基本要求,具备了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喜人,他们在课堂时间并不太充裕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高手挑战任务,教师对他们图表分析结果的展示,激发了另一些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有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图表还这么有用啊,能做这么多事”。

● 案例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当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某一软件技术,很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软件技术所更替。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提炼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方法。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当学生能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才实现了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本案例中,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和设计练习素材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精选和设计练习素材很重要。教师在精选和设计练习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衡量和比较:素材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知识迁移?设计的练习素材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渐进式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设定了一个虚拟情境:“涂涂”同学参加了学校的“保护树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没有距离感,是一个人人可参与、可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一虚拟情境不仅轻松串起本课的所有练习任务,而且让练习任务表现了更强的生活实际意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Excel也通常被用来处理调查问卷的结果,因此在本案例中也特意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素材,并设定了两个层次的难度,基本层次是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数据分析需求,完成图表制作,表达分析结果。提高层次是学生能根据问卷的表格数据,先自主确定想要分析的角度,然后再制作图表,表达分析结果。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

2.打好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如果学生只是理解某一知识点,但对其相应的技术操作还不熟练,也是难以培养其真正可迁移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本课中,如果学生对如何用向导制作图表、如何修改图表的基本方法还没有掌握,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独立分析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的层次。因此,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和技术操作两方面的复习准备,就为后面的能力提升环节做好了铺垫。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具备自主发展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后借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直秉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的原则,与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沟通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设置了两道开放性的自选任务,让学生自选角度,独立经历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其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借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理清思路,逐步掌握方法

能力的培养是逐步递进的,因此本课的练习设计难度也是呈现出相应的层次变化。“能根据数据分析的需求确定适用的图表类型,并能选取合适的数据源制作图表,最后会读图,能根据做好的图表简述图表分析的结论。”这既是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是一个独立制作图表的完整工作流程。教师在布置练习要求时,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不仅让图表制作流程一目了然,而且使思维过程由抽象变直观、由隐性变显性,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表导图技术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双周图表
图表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