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设疑,巧导答,诠释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魅力

2014-06-11 09:19相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材评价信息技术

相艳

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存在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既让他们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其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让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通过省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教学实例,谈一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提问。

● 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情智

好的提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来自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烂熟于心,深入钻研教材之后,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挖掘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切入到新授知识中来。

案例1:小小绿色环保志愿者,戴一顶帽子(图示),缺少了什么?(教材: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设计标志》)

(1)课前交流,打好伏笔。

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同学们想象一下,它像什么?

生:一棵松树、金字塔。

师:(填充绿色)又像什么?

生:绿色的山。

师:(再画上长方形)像什么?

生:树、钻子。

师:大家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2)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Flash课件《我是一只小小鸟》)欣赏完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很悲伤、很痛恨。

师:为什么会感到伤心?

生:伐木工人砍树,小鸟失去家园,环境被破坏。

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我们可以去阻止,可以竖一个标识牌,不滥伐树木。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小绿色志愿者的帽子(出示图示),你觉得缺少了什么?

生:缺少一个标志。

教师出示课题:标志。

思考: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自选图形设计标志,教师从画图形让学生想象入手,回答像什么?几个简单的提问,已经让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不仅拉近了执教者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接下来,播放课件的情境导入,执教者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的思路很自然地过渡到为志愿者帽子设计环保标志这个任务上来。最后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了本课的课题。课堂效果非常不错。

一节成功的课必定有一个好的开头。在导入部分,应避免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无意义,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只是为了形成统一效果的问题,如“同学们,这幅画漂亮吗?你们想不想学?”学生一定会齐声说:“想!”如果这些毫无生命力的问题不断地回荡在学生的耳边,长久下去,学生们也会因为习惯了教师的套路而对这些问题失去兴趣。

● 提问点拨,引导学生探究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一个好的问题,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2:你认为哪幅更好,为什么?(教材: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13课《宣传海报》)

背景:让学生欣赏宣传海报,了解制作海报的要求。

师:老师带来了其他班同学制作好的海报(出示两张海报),你认为哪张更好呢?

生:我认为……

师:为什么选这张?

生:因为这张海报的文字符合主题,而另一张海报的文字和图片根本不相符。

师:(出示同一个背景图片的两张海报)这次你认为是哪张更好呢?为什么?

生:选这张,是因为文字更好看。

教师引导出宣传文字的颜色、大小和位置。

思考:这部分的操作,是通过让学生两两比较海报的优劣,加深了解制作海报的要求,教师没有单纯说教,直接灌输要求,而是通过让学生欣赏海报,以“你认为哪张更好?为什么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探究,比较两张相似的海报,得出图片和文字的要求。

问题设计是十分复杂的教学规划过程,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①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切忌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随着讲解和分析的一步步深入,课堂提问也应随之深入。②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因为问题不具体、不明确,模棱两可,会使学生抓不住实质,甚至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③问题难易要适度,不能失之偏颇。问题提得过浅,不但不能促使学生思考,反而会使他们降低兴趣。

● 提问思考,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盲点,及时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是突出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活动更有效。

案例3:学过语文课本中的重点词吗,你认为这句话搜索的关键词是什么?(教材: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节日》)

师:利用搜索引擎完成以下问题——在2001年6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端午节》特种邮票1套3枚,依次名为( )、( )、( )。这么长的句子,搜索时用什么关键词呢?学过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中找“重点词”吗?用“重点词”代替关键词来试试?

学生思考该句的重点词是什么?尝试找重点词——《端午节》特种邮票,明白关键词即重点词。

思考:“关键词”这一说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曾有所耳闻,但具体内涵不清楚。学生如果连什么是“关键词”都不知道,怎么能明确掌握有效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呢?教师以语文课知识“重点词”引入,旧知顺利迁移,解决“关键词”概念问题。接着让学生分步体验关键词数量与准确率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提炼关键词的要求,顺利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 提问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正确的评价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内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的一次发言、一个有创意的操作、一幅作品都希望能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也要精心设计提问,使原本不够准确的回答准确起来、不够完善的作品完善起来,帮助学生在发现其闪光点的同时,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案例4:你能拿到几颗星呢?(教材: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宣传海报》)

背景:学生制作完成宣传海报,进入展示评价环节。

师:在展示作品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优秀海报的“三星标准”:①图形、文字符合主题★;②文字(大小、位置、颜色)要合理★;③海报要有吸引力★(批注:关键字要突出显示)。同学们评评自己能拿几颗星?根据“三星标准”,你准备给别人几颗星呢?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自评互评。

思考: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到了评价的环节,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展示作品,自评或互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这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的“你准备给他几颗星?”的评价提问,让学生的评价有了明确的标准,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就可以对照标准来判断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作品能获得几颗星,进而完成对作品的评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度极高,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提问也是这样,它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效果也是各有千秋。如何让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善设疑,巧导答,诠释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材评价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教材精读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