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元素 激发识字兴趣

2014-06-17 11:54刘玉娟
未来英才 2014年2期
关键词:激发识字

刘玉娟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将文本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

关键词: 教材元素;激发;学趣;识字

教材,也就是课本,就低年级的主要任务——识字来说,人教版教材在识字课的编排上有着独具匠心的特点:每单元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有精选的课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识字;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设了一个“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还有别具一格,能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已的识字方法和识字成果的展示台……教师只要善于利用这些教材元素,就能使识字教学的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元素,让学生就喜欢识字,爱上识字,从而兴趣盎然的主动识字呢?在实践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凭借课文插图,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视觉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大约80%来自视觉,因此,要形成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就必须充分发挥视觉的功能。低年级课文插图多,色彩缤纷的图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元素,它比文字更形象更直观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思维的特点。教材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特别是在识字时,许多识字都配有漂亮的彩图,画面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情趣。为了能使学生感到识字不困难,能对识字有兴趣,教师应巧妙地借助课文插图来识字。

比如,一年级上册《操场上》,学的有六个词语,分别是“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描写的是下课时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构成的是一幅快乐的阳光体育图画。在进行教学时,我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孩子们找一找图中有哪些活动。接着,让他们学着插图上的人物做做动作,最后再来一个“找伙伴”环节,让孩子将生词卡贴在图片上相应的活动上。插图的引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自己已熟知的生活情景中,让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学习与活动相关的词语就轻松了。

又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学的是八个四字词语,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写的是有关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是一幅春景图。在进行教学时,我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孩子们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柳树已长出了嫩芽,桃花已有了花苞,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学生有了这些真实体会后,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在整个识字教学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将图画和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孤立地、枯燥地识字,而是在借助课文插图,让孩子们的兴奋点保持在一定高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

二、利用韵文创设情景,让孩子享受识字的乐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习的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因此,在识字教学时,利用教材中的儿歌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徜徉于快乐的识字殿堂里。

例如一年级上册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一课,课文先学习几个蔬菜瓜果的词语,然后利用一首韵文儿歌来熟悉这些蔬菜瓜果的特点: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穿身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个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教学中我没有特意先来认识这些词语,而是直接让孩子们先试读这首琅琅上口的儿歌,等他们熟读能诵后,在感悟儿歌的过程中,熟悉本课的每一个蔬果,知道每一种蔬果的特点。最后,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努力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识字氛围,享受识字的乐趣。如下为教学情景:

环节一:大家看,我们来到了“菜园里”,请你到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的名字叫错了。

环节二:出示生词卡片,认读词语——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

环节三:下面,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环节四:假如你是一位菜农,这些蔬菜在一些大中城市十分畅销,为了方便顾客,你能给它们贴上标签和价格吗?

环节五:为了让更多的人都来品尝它,你能给这些蔬菜做做广告吗?结果课堂上精彩广告不断:“豆角弯弯细又长,请你赶快来品尝”“辣椒长个尖尖嘴,吃了干活不怕累”吆喝声此起彼伏:“卖辣椒哟!”……

这样,在他们看一看、摸一摸,读一读,认一认,然后再给这些蔬菜贴标签、做广告的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认字,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整个识字活动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情趣盎然,识字不再是老师和孩子们的精神负担,而是一种内需,一种享受。

三、利用“我的发现”掌握识字方法,保持识字兴趣

一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时,致力于学生识字方法的掌握,每组的“语文园地”中都设了一个“我的发现”,,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主动学习。归纳起来主要是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汉字,例如:哥—歌,底—低。

第二,用加一加,减一减的办法来认识汉字,例如:漂、飘—票,直—植、值。

第三,还有熟字相加组成新字,例如:禾+火=秋,火+丁=灯。

第四,用偏旁和字义相关性认识汉字,例如:膀、腰、肚,捕、摇、挤。

第五,用反义词、近义词认识汉字,例如:高—矮,胖—瘦。

第六,通过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等方式识字,例如:乌─鸟,古─石

第七,会意识字,即两字字义相加识字,例如:千口─舌,土里─埋。

正是因为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实用的识字方式,所以使我们的识字过程生动有趣,正如“我的发现”名字一样,孩子们在学习中有大量的发现,他们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发现偏旁和字义有关;发现不同偏旁的字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不同;发现多音字,读音不同,往往意思不同。

通过学习“我的发现”,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发现的意识,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并把所获得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今后识字之中;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自信,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从乐学、自学到会学,为将来的识字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活用“展示台”,增添识字兴趣

以往有的识字教学仅限于课堂的40分钟内,忽略大好而丰富的课外语文资源。实际上语文是孩子们的母语,一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早已具备了母语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向外延伸,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主动留心的事物,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在广阔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发现、学习、理解和运用,将课堂内、外有机的结合。 正如我们设想的这样,低年级教材编排中,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识字成果的舞台。有的用竞赛的方式,有的用激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开展课外阅读。

以一下教材为例,第一组的展示台,学习伙伴说:“我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你呢?”鼓励学生从认识身边同学的姓氏入手,主动识字并与同学交流。第二组的展示台:“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第三组的展示台:“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第四组: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第五组:“我在数学书、美术书、音乐书上认了许多字。是吗?我来考考你!”

结合“语文园地”的“展示台”, 我专门让每个学生设立一个课外识字本,让孩子们有目的地识字。让学生收集商店名称、商品名称、找出各种招牌、标识中存在的错别字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课内的知识延伸开去,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认字。在一段时间内定期进行成果展示,供全班同学互相观看,交流心得体会,对完成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继续努力,促进良性竞争和循环,不断提高。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识字学习,学生经常有机会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字,不但可以有效地巩固课内识字,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识许多汉字。更重要的是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增加自主识字的习惯和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巧妙合理地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元素,积极提倡推广“乐学”,用“趣”的途径,“乐”的手段,达到“学”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健康,活剥生动的课文内容中“乐”、“学”,从而最终形成稳固的、内在的、持久的志趣,使语文学习臻于至境,自我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2 郑明江.《亲近文本 享受学习》

猜你喜欢
激发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