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探讨

2014-06-18 20:46艾喜丰
商业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问题原因对策

艾喜丰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收入分配问题也日益凸显,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变、制度转型中存在不合理收入、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三次分配制度等。我国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维护低收入群体利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完善慈善救助制度,以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状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变化。收入分配矛盾逐渐显现并且日益突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之间。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贫富差距过大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国际上通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了0.417,表明我国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国家行列,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2013年国家统计局按照新标准取得的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74,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且仍有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过程是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尚可接受。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全国的基尼系数是0.329,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09和0.15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80年代中期之后,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1985年的收入比为1.8:1,收入分配差距缩小,1994年收入比值2.86:1,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比值为2.47:1,随后收入差距逐年加速扩大,2001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90:1,2003年,为2.23:1,2005年为3.22:1。2004年,农民减负政策出台,城乡收入差距略有回落。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78-2011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2.4%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速度为9.6%。从增长速度的差距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分配入差距持续扩大。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978年,国家提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地区发展战略,此后,东部地区的发展远远快于中西部地区于,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比为1.78:1.21:1.0,到1990年比值扩大为1.84:1.17:1.0,1999年为2.39:1.28:1.0,比值进一步扩,2006年的数据是2.19:1.30:1。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方面看,200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24:0.90:1,2006的比值为1.35:0.91:1,比值有所扩大,2007比值为1.41:0.97:1,差距进一步扩大。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看,2002年比例为1.34:1.13:1,2003年比值为1.70:1.18:1,2005年比值进一步扩大,为2.07:1.11:1。以上数据都反映出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较为明显,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改革并不断深化,人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各行业个人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却有较大差距,相关数据显示,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正在逐年扩大,房地产、邮电通讯、、航空、电力等新兴行业和垄断行业,由于垄断地位或行业优势,从业人员工资高且享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地质勘查、水利管理等基础行业职工收入较低,农、林、牧、渔业等传统行业的职工收入最低,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收入水平最高最低行业之比,2000年为2.63:1,2005年比值扩大为4.88:1,2012年扩为5.24:1。1978年,我国行业工资标准差系数为17.54,1990年上升为29.8,2005年为40.30,2011年扩大为44.52。从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每年的扩大幅度为150.9%,与此同时,职工平均工资以每年增幅44.4%的速度增加,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行业间工资差距扩大速度,并且越来越明显。

二、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分析

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原来平均分配的经济体制,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提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政府实施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经济、非经济手段对国企进行改革,增加了职工收入,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城镇居民收入都有所提高。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领域存在差距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和限制之内,不能任由其扩大而置之不理。

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的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经济结构,国家为支持工业的发展,通过“剪刀差”这一手段,对工农业剩余产品大量提取,增加原始积累另外,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到城镇,造成工业化的速度远大于城市化速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能惠及农民。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分割,国家对城市投入的教育、公共设施等远大于农村,对农村投入有限。

制度转型中不合理收入的存在。改革开放后,政府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有很多人的致富手段不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行,同时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损公肥私的情况,股份制改造尤为突出。近年来,中国由于监督机制缺失,导致权利介入,因而滋生了大量黑色收入。这使得一部分人短时间暴富,此外,还有一些“灰色收入”,即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收入存在。这些不合理收入,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效率是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公平则是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目标。在我国现阶段国家财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社会保障供给不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情况极为明显。据有关数据反映,我国在基本民生如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很多。目前,享受到我国公共卫生保障的社会成员只有15%,大部分社会成员对政府规定最低生活保证无法享受或缺少最低生活保障。私营个体企业雇员、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等,占据了未被保险覆盖的绝大多数。在出现社会保险失效,未能为职工提供安全保障时,暂时没有其他救助救济手段。

三次分配没有有效建立。第三次分配主要是指社会慈善活动捐助,通过对贫困人群帮助救助,进一步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通过制度安排调整,社会成员行动自觉,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内,进行的收入分配调整。慈善事业发达时,捐助活动呈现多渠道和多种方式,使得富人阶层的财富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回报社会,惠及穷人与之共享财富,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所以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我国的三次分配机制起步晚,且不完善,对民间力量没有被鼓励进入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以个人捐赠为例,2011年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均款5元人民币,社会捐赠总额为全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人均捐款535美元,社会捐赠总额为全国GDP的10%,总捐赠额为7000美元。

三、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状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并非是要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而是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改革成果增加的同时,使人们享受的成果也相应增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宏观调控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努力建立新的输入分配调节机制,要求我们进行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使得收入分配行为和分配秩序有序化,合理化。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竞争机制,使劳动和生产要素贡献与初次分配挂钩,再分配时,针对低收入群体,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对高收入的调节上要加大力度,制度和机制方面,对要素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加以规范,对中国改革中生产要素升值部分,要让全体民众合理共享,以促进分配关系合理,分配秩序规范,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

2.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动力

对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重大意义,要给予充分认识。一是逐渐建立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经济结构。应重点突出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具体措施。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彻底改造农村现有的小农经济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等陈旧落后的农村布局和面貌。三是对深化农村改革,要给予高度重视,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四是“多予、少取”是“放活”的基础。应再其基础上研究“放活”具体对策。应使农民的主题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营造良好的体质氛围和环境,是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得到激发,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动力。

3.维护低收入群体利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使全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依法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分配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其功能包括协调利益关,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基本生活等。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覆盖城乡居民,对城市中贫困人群的保障水平应逐步提高,随着经济增长阿和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自己筹集渠道,对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建立更全面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涉及领域更多、保障成都更高、覆盖面更大,建立健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救助制度和保障制度。

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完善慈善救助制度。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通过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帮助,可以是更多的社会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要讲企业家置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强化其社会责任,提高其道德追求,提倡慈善文化,让企业家都能成为慈善家,培养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对企业家要给予正确引导,提高思想认识,自己的财富来源于社会,亦应该回报社会,在舆论、道义、政策方面,媒体、政府、社会各界都要对捐赠行为提供支持,形成积极的社会文化理念和氛围。对于个人开发慈善项目和兴办慈善福利事业,在法律上对慈善事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加以规范,并颁布《慈善事业条例》,加快促进形成第三次收入分配格局。

[参 考 文 献]

[1]刘玉明.刍论我国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安排[J].理论导刊,20010(2)

[2]李向炯.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J].资料通讯,2010(12)

[3]曹海明.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4]厉以宁.厉以宁谈缩小收入差距问题[N].光明日报,经济周刊,2011-01-07

[5]李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1(10)

[6]陈宗胜.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12(4)

[7]贺铿.收入分配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J].科学决策,2012(9)

[责任编辑:刘玉梅]

猜你喜欢
问题原因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家禽营养代谢疾病的原因及防治
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改进对策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探究
浅析乡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