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执政绩效:党防范执政风险的根本路径

2014-06-20 03:48肖子良
求实 2014年1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

[摘 要]执政绩效是政党执政能力的最直接外在表现,是执政党能否获得执政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是影响人民对党评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执政绩效是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的根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绩效的路径,主要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执政实践,是提升执政绩效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提升执政绩效的关键要素;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提升执政绩效的内在动力;降低执政成本,是提高执政绩效的根本要求;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提高执政绩效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执政绩效;执政风险;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1-0027-04

[收稿日期]2013-08-20

[作者简介]肖子良(1978-),男,江西万安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讲师,江西师范大学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执政绩效与执政风险

执政绩效是指执政党在治理国家、领导社会、服务公众的过程中所得的实际业绩和效能,包括执政任务、执政使命、执政目标的完成状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目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状况等。

执政绩效是政党执政能力的最直接外在表现,是执政党能否获得执政合法性和政党认同的主要依据,是影响人民对党评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党“在执政中能有效控制公共权力,顺利实现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进而有力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1]”,就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总是努力开展执政活动,争取提升执政绩效,因为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更关系到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关系到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延续。

执政风险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引发的执政党认同下降或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性,是执政党面临执政地位丧失的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危险。执政风险是当今世界执政党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政党只要处于执政地位,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执政风险问题,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执政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政风险问题。

当代世界各国政党执政的实践表明,提升执政绩效对于防范执政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执政绩效是政党执政能力的最直接外在表现,是执政党能否获得执政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是影响人民对党评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政党认同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执政党如果丧失了民众的认同,必将产生执政合法性危机,最终导致政权的更替。从政党和民众的关系角度而言,政党认同问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和拥护政党的执政。一般来说,执政党的执政绩效越大,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就越高,执政的基础就越稳固;相反,执政党的绩效越小,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就越低,执政基础就越不稳固,甚至可能丧失执政地位。

二、提高执政绩效是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的根本路径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同样面临着执政风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2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走访各民主党派,在民建中央,习近平谈到了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称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能否有效地防范和抵御执政风险,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最终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探索、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良好的执政绩效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执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防范执政风险问题,不断增强防范执政风险的意识,不断创新执政理论,紧紧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努力提升执政绩效,用新的执政业绩和成就取信于民,为我们党执政奠定良好的执政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绩效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执政实践,是提升执政绩效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活动和执政实践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引领。

执政绩效的度量方式必须坚持科学化的原则。有些人把执政绩效与投入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成正比的关系,认为投入多,产出就多,绩效就突出,存在着不计执政成本、浪费执政资源的各种不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影响了执政活动的效果。这些都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澄清,从实践上加以纠正。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提升执政绩效的思想先导。所谓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领导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对干部为谁创造政绩、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发展观与政绩观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基础,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和具体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谋发展、创政绩,才能创造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绩。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执政的各项工作,创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政绩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提升执政绩效的根本价值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提升执政绩效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提升执政绩效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提升执政绩效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二)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提升执政绩效的关键要素。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如果政党在执政期间,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政党执政就会有合法性,执政绩效越好,政党的执政风险就越小,执政地位就越稳固。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主要依靠发展来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清楚认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把总钥匙。

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要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党的十八大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和怎么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善经济发展的考核办法和机制,不能仅依据GDP的增长来评价经济的发展状况。三是坚持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四是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创造让人民满意的执政绩效,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三)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提升执政绩效的内在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要提升执政绩效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定义为“中国梦”,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朝着美好的目标和前景努力奋斗。

提高执政绩效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我们党要紧紧团结13亿中国各族人民,号召每个中国人把实现个人梦想和祖国梦想有机结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克服前进的困难和险阻,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提高执政绩效需要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必须始终相信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克服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执政风险。

(四)降低执政成本,是提高执政绩效的根本要求。

执政成本指的是执政党为了实施党的意志和主张,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制度来施行政策方针,在这个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质(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非物质(如信息、时间、精力、机会成本)内容的总和。执政绩效在关注执政成绩的同时也关注执政成本,执政绩效的核心是以最小的投入谋取最大的产出,是执政成本和执政收益的统一体。执政党理想的执政目标应该是降低执政成本,获取最大化的执政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说,降低执政成本是执政党执政绩效追求目标的重要内容。

1.加强执政成本教育,在全党增强执政成本意识。

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就是对已有资源的利用和耗费过程,也是积累和开发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资源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过程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和花费一定的成本,只有一定的成本投入,才会有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人民群众对现有政治制度、执政党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支持等等。投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大更好的效益。因此,执政时怎样花费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增强执政成本意识是当务之急。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由于个别领导干部和地方组织执政成本意识淡薄,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计执政成本、不讲执政效益,浪费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损害党的形象,付出巨大的无形成本。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提高执政绩效,降低执政成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过程,不仅要有“作为意识”、“政绩意识”,还要树立和增强“节俭意识”和“成本意识”,特别要摒弃那种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只重视大投入、不重视高产出的思想观念和执政意识。

2.深化执政体制改革,减少执政资源消耗,提高执政效益。

执政体制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管理和运行制度等方面。深化执政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党的领导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理顺党政关系、社政关系、政企关系和政事关系,有效整合和利用公共资源,提高执政效率。

一是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为关键,建立规范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2013年,党在推进机构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并批准了这个方案。二是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把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深入一线和基层,实地调研和解决问题,做到文件简报少而精,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使会议次数减少,会期缩短,规模控制,质量提高,多管齐下,降低执政成本。2012年末,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等八个方面做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八项规定对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于老百姓,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压缩“三公经费”,降低执政成本。“三公经费”(指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出国所支出的经费)是执政活动所必需的一项成本支出,但如果经费支出过多,势必影响其他事业的经费支出特别是民生事业的改善,从而导致执政成本过高、执政效益低下。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庄严承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就是践行勤俭从政的生动体现。

3.强化依法执政、加强执政成本核算,把控制和降低执政成本纳入法制化轨道。

西方发达国家的执政经验表明,依法执政,把降低执政成本纳入法制化轨道,是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绩效的有力举措和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都要经过立法部门的批准,财政预算得到立法部门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是违法。虽然中国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区别,但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在我国,要大力推进依法执政,把执政成本和执政活动形成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推行财政预算公开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机构和民众的监督。财政预算执行结果必须接受审计,并向全社会报告和公开。降低执政成本,既要有与控制执政成本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也要有对执政党相关的法律规定,使执政党自觉依法执政,提高执政成效。

(五)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提高执政绩效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绩效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如果失去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分化形成利益集团,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样换来的经济和财富的增长也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提高执政绩效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原则。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充分保障每个公民发展和进步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时指出,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我们党才能有更牢固的执政基础。

健全共建共享的机制,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理应是社会建设的受益者,要形成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社会,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良性机制,我们党要坚持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创造让人民满意的执政绩效。

参考文献:

[1]杜艳华.论影响政党执政绩效的几个关键要求[J],学习与探索,2005,(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查昆岩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理念演进与路径选择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做好青少年工作,培养接班人素养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