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食品分析与安全监测技术专刊》特邀主编简介

2014-06-21 06:42
食品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专家食品科技

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近30年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同样颇有建树,研究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2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8部(1500万字),论文100多篇(其中33篇SCI论文)。

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科协副主席、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畜牧兽医会副理事长。1993年获英国哈特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1996年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6年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1998年成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中原学者,2008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长期从事动物病毒致病机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监测技术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48”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二十多项。率先建立了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系统开展了动物免疫球蛋白Fc受体研究,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人类自身免疫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动物病毒的免疫识别研究,建立了动物病毒免疫组学研究平台,绘制了主要动物病毒蛋白的B细胞识别图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二类新兽药2个、兽药残留检测试剂备案4项;获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多篇,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受美国Humana出版集团邀请为Biosensors and Biodetection一书撰写了Immunochromatographic Lateral Flow Strip Tests,这是该技术首次被正式列入科研和教学工具书,在动物疫病和违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该行业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王 硕:天津科技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信部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员之一、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天津市青年联合会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国家首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

1999—2003年在悉尼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澳学习和工作的12年,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先后在食源性有害微生物和化学有害物质(农药、兽药和生物毒素)的快速免疫检测、植物源性食品产地农药污染微生物生态修复机理的研究、污染物风险监控模型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项目合作主持人主持8个澳大利亚国家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2个国际合作项目。

自199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天津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所率团队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天津市人民政府杰出青年奖等称号。

2003年回国后,被天津科技大学聘为海河学者特聘教授,被天津市聘为天津市政府特聘教授,曾先后在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担任教师、副院长、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等职务。此外,还担任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污染物分委会委员、全国标准技术委员会食品样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食品质量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奥运会天津赛区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员;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和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担任国内外十余种学术刊物(如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的审稿人。

2003—2008年主持撰写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十一五”科技规划,并主持了科技部“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1704次,单篇最高他引111次,其中3.0以上66篇、4.0以上35篇、5.0以上14篇、6.0以上6篇,34篇发表在Ⅰ区的顶级期刊上,40篇发表在Ⅱ区的优秀期刊上。在国内外出版专著4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部分已被国家检疫总局制定为标准。

罗亚光: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冷鲜产品协会食品安全与技术理事会常务理事、华美食品协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getable Science、 Fresh-cut Magazin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和《食品科学》等杂志编委。罗教授曾任国际鲜切果蔬质量与安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以及中国自然基金评审外国专家。目前,担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及四川农科院客座研究员。指导培养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和访问教授。罗教授曾在世界最大的两家冷鲜食品公司担任科研部负责人,为世界果蔬贮藏加工做出了突出成绩。在美国农业部任职期间,已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得并主持大量科研项目。她在农产品贮藏保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过程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罗教授已获得由美国农业部、食品科技学会和农产品工业界颁发的多项殊荣,其成就已被国际上各种媒体广泛报道。

猜你喜欢
专家食品科技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致谢审稿专家
食品造假必严惩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请叫我专家
科技在线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