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学习

2014-06-24 01:47吕渭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真知个体学会

吕渭源

自主教育是教育主体论的体现。主体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创造的主体,所以,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自主教育的真谛是教师引领学生独立地、真实地学习。

真学习是自然状态的学习。自然状态学习是原生态的、平常心的学习。人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主体意识、有自己生长的节奏、规律,出生之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说话、各种知识技能,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显然,人的学习、发展、成长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在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自然适应性法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现代科学研究提出“镜像神经元原理”,揭示了大自然在人生命中设置了一个内在的学习进化机制。因此,顺应自然、顺应天性应是教育的铁律。

有了学校、有了阶级,教育就增添了“功利”性,强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近代我国教育被异化为“应试”,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本性,也毁坏了学生原生态学习的自然品质,久而久之颠覆了学习的真意、学生的自主人格。

自然状态学习是学习本真的回归。心理学研究证实,原生状态的、心平气和的学习是效果最好的学习,相反,在紧张、烦躁、痛苦的状态下学习智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会更低。实然,自然状态的学习是学习的最佳境界、重要品质。

真学习是获得真知的学习。得“真知”的学习是智慧性的学习。就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体而言,学生的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真知和假知。

真知是理解了的知识,“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理解的知识是大脑中可以任意提取的活性知识,是智慧的象征。此刻,知识和智慧合二为一。

获得真知是自主学习的结果。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主导的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假知也是“知识”,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讲在嘴上、写在纸上、答在答卷上,但它缺乏再生力和解决问题的潜质,知识和知识主体是两张皮。此刻,知识和智慧是两个范畴,甚或可以说,知识是智慧的障碍,即“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真学习是个体行为的学习。个体行为即独立行为,核心是独立思考,也就是说,“真知”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育即生长”,生长是个体对食物咀嚼、消化、回味、吸收的结果,学习亦然,是个体以已知为前提,通过对新来知识的鉴别、比较、反思、琢磨,钳镶在己习得知识(结构)之中,将新来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血肉(心理品质),成为大脑中可以自由出入、任意提取的知识。俨然,获得真知是个体行为,有不可代替性。

《礼记·中庸》对独立思考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博学;“问”,提出问题;“思”,知识融会贯通;“辨”,辨析真伪;“行”,知行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辩证法是环境决定人,但,人不是环境消极的产物,人可以改变环境,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故此,人是“自己创造的”,其核心是人自身的活动,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改变自己、创造自己,如人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在写字中学会写字、在思考中学会思考……真知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不是讨论、互助、合作会的。当然,教学中不排斥教、讨论、互助等,它们只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外因。

真学习是个性方式的学习。个性方式即“我的”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都有独特的潜质,教育是扬其所长,“去个性”是教育的异化!人本,人是根本,人本教育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全面学说的“全面”是指人“身心”的全面,即人身心和谐、充分、自由地发展,即个性发展。

创造是个性充分发展的结果,共性拒绝创造。换句话说,创造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个性的尊重、开发、弘扬,是使学生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和别人“不一样”。

中小学的创造不是“真创造”,是“类创造”或“再创造”,只是一个超越过程。超越即创新,是一种超越自我、同伴、教师……的差异意识、批判精神,通俗地讲,就是用了一个自己没有用过的方式,超越自我;进而用一个同伴、教师……没有用过的方式,超越同伴、教师……

我国教育致命的弱点是强调共性、统一,共性、统一绝对没有创造。

真学习是兴趣主动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主动的、高自觉的学习,创新是主动、自觉行为。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自主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自主,因此,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求是地讲,我国基础教育违背了这一规律!教育是“功利”,学习是“应试”,高中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这是教育的悲哀!钱学森求解“中国为什么不出人才”?最好的答案是对知识没有兴趣——没有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就不感到有负担,是最佳减负增质的学习;有兴趣就有主动性,是最大限挖掘潜能的学习;有兴趣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发现式学习……科学史证实,科学家成功史就是一部兴趣史。大师、大家、诺贝尔奖得主是好奇、兴趣、痴迷使然。

故此,自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在此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他们是“通才教育”或“全面教育”(不是“全面发展”),内容广泛、覆盖面大,意在扩大视野,提高境界,提供寻找、发现兴趣的可能性。学生涉猎博广,但,一般学科他们只要求及格就可以了,有兴趣的学科,小学生可以达到初中水平,初中生可以达到高中水平,高中生可以达到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水平,为兴趣的充分发展、为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实施自主教育,做到真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如下:

第一,教师要树立自主教育的理念。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质量,学生的学习方式、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育即创造”,有正确的理念,教师就会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二,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知识是经验的提炼,是事物的因果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起步学习要学会,然后,遵循学习法则——循序渐进——慢中求快,根据知识因果链效应,学生会进入学习的“魔力圈”——学会了就愿意学,愈学愈有趣,愈学速度愈快。学生没有兴趣、不愿学,是后天或学习“过程”因素造成的:起步没有学会,或不学都会(超前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诫我们,人们对不懂或全懂的东西不感兴趣;其次,知识中间没有学会——知识断裂效应——产生“差生”。成功的经验是进行教学调控——将缺的、不懂的知识补上、学会。不然,会出现学习的“反魔力圈”,学生成为教学的牺牲品。

第三,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充足的空间(时间、空闲、自制)是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要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没有空间、自主学习是一句空话!当前,自主学习的空间、尤其是课堂的自主空间太小,甚或没有。没有自主空间肯定没有真学习。

自主学习的空间应包括课堂、课外和家庭等三个层面,当前,这三个空间都小。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兴趣,也与此相关。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真知个体学会
实验出真知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