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点作文”里的大智慧

2014-06-24 01:49肖昌斌王甜甜侯辛锋江登鸿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微点作文老师

肖昌斌+王甜甜+侯辛锋+江登鸿

在百度搜索里输入“微点作文”四个字,一个百度百科词条显示出来——“微点作文”是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粗为细,使学生写作能力聚零为整、积少成多、积薄成厚的系列作文教学策略。词条的参考资料,指向了这一教学策略的研究者——钟祥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钟祥五中”)语文教研组的“微点作文”研究团队。

一项由基层学校教师发起,融合了荆门市和钟祥市教研室语文组的教研智慧,历经6年实践探索而形成的改革成果,因为“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教师不再害怕教作文”而在全国吸引了近30所学校参与实验。微点作文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奥秘?

缺了作文之“米”和作文之“术”的作文教与学都是折磨

提到作文课,学生大多会唉声叹气。三年前,钟祥五中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一次交作文时,有位学生走到老师身边,羞涩地说:“我能不交作文吗?”原来,这位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读起来“像走泥巴路,很难受”,不忍心再拿去“折磨”老师。“每次作文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个字来,即使勉强拼凑出来自己也看不下去。”学生直言。

虽然敢于在老师面前坦陈自己写不出作文的学生是特例,但邵金喜知道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却是普遍现象。“初中生生活单一,积累不够,缺乏体味和审视生活的能力。在写作素材匮乏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写出质量基本过关的作文非常难。”他说,“于是,学生靠东拼西凑,运用有限的表达技巧,憋出千篇一律的‘蹩脚作文也就可以理解了。”

作为语文教师,邵金喜不仅理解学生的难处,更理解作文教学的无奈。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是根据文章体裁,沿袭“选取题目—泛泛讲解—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组织评讲”的教学思路,耗时耗力,却收效甚微,因为“每次练习的作文目标太宽泛了,好比给一个大西瓜让学生啃,却不给刀,学生无从下口”。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如今的学生,不仅没有写作之“米”,也缺乏作一篇文章的“术”——方法。

和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一样,钟祥五中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也迫切想改变这种“泛泛地写笼统地评”的粗放式作文教学,却苦于“教材写作训练不成体系,又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所以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勤思考、有准备的人。一次,一家报纸约邵金喜和他的同事写作系列作文指导文章《小木头学作文》,要求每次只从一点突破,即每节课只在细微处讲一点写作之道。他们边写边在班上实践,结果发现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操作起来挺容易。受此启发,邵金喜提出了一个构想,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粗为细,使学生写作能力聚零为整、积少成多、积薄成厚,追求“见微知著,点石成金”的作文教学艺术,并由此提出“微点作文”的概念。

之后的6年时间里,他们一边埋头探索、总结,一边四处请教专家,一边与更多学校的教师交流、实验,最终形成了“关注学生表达基础、调动学生表达兴趣、单次训练目标集中、整体框架系列性强”的微点作文教学法。

把写作分解成108个“动作”,建立写作的“武器库”

采访时,记者推门听了一节微点作文课——活用人称。“我中午吃饭很狼狈,你们都笑话我,只有李木易怕我噎着,给我水喝。他说吃饭不能太快……”执教的邵金喜老师笑着问:“这句话包含哪些人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你们。”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大家充分发言后,邵金喜提出了要求:以“你应该知道……”说话。整节课都是围绕不同人称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和用法进行讲解、讨论和练习,目标非常明确。

“像‘活用人称这样的内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可能不会单独拿出来进行专门训练,只是在用到时简单讲解一下。”邵金喜说,“但是在微点作文体系中,这却是一个需要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点。”

整个微点作文体系,共有108个像“活用人称”这样的点。每节作文训练课,教师不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是针对某一个点进行专门训练,“像练广播体操一样,逐个动作分解练习”。

如何构建108个点支撑的作文训练体系,微点作文团队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

2010年初,团队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列了一个作文训练提纲,确定了近30个作文训练子目。然而在实施中,大家发现这样的作文训练仍然是大而化之,学生收获有限。于是他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致划分,得到100多个训练点,这些“点”更细微,便于深入学习。为了保证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团队老师多次赴山西、武汉等地向专家请教。2013年正月初二,他们北上太原,请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专家朱仁声教授就作文训练体系问题,对团队成员作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并对原来的100多个点进行适当增删,得到了108个训练点。

从教材中提取出108个点后,还需要让这些点再回归教材,用教材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写作训练。研究团队从教材中挖掘典型范例,对每一篇课文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技法进行注解,据此编制写作训练的单元分布。“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每篇课文中都含有景物描写的片段,就在这个单元中安排‘景物描写的层次顺序训练。为每单元安排的作文训练是两个以语言训练为主的基础版,和一个以篇章构思为主的综合版。从时间上看,基本保持每周有一次作文训练,三年六学期,每学期六个单元,刚好完成108个训练点。”唐汝全老师说。

108个训练点紧跟着教材走,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就记叙文写作中的“刻画人物”训练而言,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上册,微点作文有九次课例。其中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单纯从语言描写上进行训练,七年级下册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提高学生的外貌描写能力;八年级下册的《背影》让学生了解人物动作刻画的魅力;而九年级通过《孤独之旅》《打翻的五味瓶》两课,融合七八年级的训练点,从人物行为、神情烘托、虚实结合等方面刻画人物心理描写,并训练多角度、精细化、典型化的写作技巧。钟祥市教研室王胜老师总结道:“由于训练点按照由易到难、由分到总的顺序进行,后面的训练自然包含了前面的训练,一个个‘分解动作在螺旋式上升的训练过程中被串连起来,形成一套连贯的写作套路。”

“微点作文就是让学生在品味中积淀,在归纳中运思,在仿练中提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小支点撬动大智慧。”荆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治鹏说。108个小点,既像108个“体操动作”,又像108件“武器”,练好这些动作,能熟练运用这些武器,写作时才能举重若轻,手到擒来。

走进阅读、走进生活,自然就走进了写作

“第一次接触微点作文训练体系的人,可能都会在心里犯嘀咕,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不是把作文变成了机械的写作训练。”何俊老师说,“其实,微点作文是扎根于敏锐的生活观察和深刻的生活体验之中的。”

学习七年级上册《竹韵悠悠》这篇课文时,教师把课堂搬到了竹林里,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竹子随风舞蹈的声音。这样的作文教学,打破了课堂的局限,让学生直接与大自然面对面,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后来,程梦妍受此启发,通过倾听雨后桃花盛开的声音,写出《花开的声音》一篇美文,得到师生的普遍赞赏,并发表于某网站。

“微点作文引导我们从细微之处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陈相君说。这种观察生活、反思生活的习惯,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库。陈相君说以前写作文时是“编”,要绞尽脑汁,还时不时会和同学“撞文”;现在感觉作文没那么高深了,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在汪俊华老师的班上,从七年级开始就成立了“三星文学社”。班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妙语实录”本,汪俊华让大家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以“我的阅读、家乡的故事、我身边的事”为主题的演讲。曾妮同学的《我为爸爸洗脚》中的妙语实录片段,让很多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汪俊华说,“微点作文强调‘微积累,注重‘微感悟,不仅把写作技法分解成了108个动作,更把写作意识融入了生活的点滴小事。”

当然,微点作文没有忘记阅读和作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108个点本来就是来自经典文本,阅读是印证这些微点,也是丰富这些微点。学校图书全部对学生开放,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各个班级也通过不同形式开展读书活动,比如七(五)班的“读书会”已经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一个典范。近期的读书会中,师生共同细细品味刘心武的《善的教育》,并通过小组互动、班级推介的形式,让学生读书的内容一点点发酵和沉淀,最后形成优秀作品,张贴于班级后面的读书栏里。

“微点作文给了学生一把手术刀,他们用这把手术刀解剖文本、解剖生活,让原本一团混沌的文本和生活成为一个个切片,在学生头脑中储存、重组、发酵,孕育成丰富的写作素材。”全程参与微点作文研究的荆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郑西银形象地评价道,“微点作文不仅告诉学生要观察、要感悟、要积累,更给了学生观察、感悟、积累的具体方法。”

今天的作文,明天的责任

“翻开记忆的旧画册,仿佛看到岁月的风铃被清风扬起一阵清脆的旋律,我们一同放飞理想的风筝,在青春的画布上留下最浓的一笔。”这是七(10)班教室门口的一则“微点妙语”。每间教室门口都有这样一个精致的宣传栏,里面安放着一句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的“微点妙语”——这是学生展示的窗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印迹。“微点妙语”构成了学校“微点文化”的一道清新风景。

校长茹青说:“微点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法,它还蕴含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基因。”

为了把这种文化基因发展成一种丰满的校园文化,学校开展了多种活动,“我与校园微文化”便是其中一项。活动中,学生们根据特长分工协作,有的深入校园记录点点滴滴,有的访谈领导了解学校历史,有的调查热点弘扬校园正能量,有的搜寻焦点触发思维碰撞,有的反复斟酌形成文字,有的调色涂鸦绘画表现,有的爬高张贴个性展示……活动结束后的一天,何俊发现校园石榴树下站着一个举着牌子的学生,牌子上写着:“等到石榴成熟了,我们不吃也感到甜。”原来,每当石榴果刚长到鸡蛋大小,就会被来来往往的学生摘掉,四处丢弃在校园里。这个举牌子的学生让师生意识到: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善的线,只是有时候被其他事物挂断了,只要给予一个小小的鼓励,就能让这根线重新连接起来,闪耀出关于生命、关于公德、关于爱的光彩。

“细微之处看心态、静默之中有声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灵感,而且渐渐改变了师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可是你没有——一线串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回报母爱问题上的不足,在学完这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拿回去念给母亲听,后来有好几位母亲哽咽着向老师讲述听孩子念作文的感受。《感谢有你——在细微处抒发真情》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祖国、父母、老师、同学一个个进行感谢。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人际间最有亲和力的三句话,“你真好!”“感谢有你!”“不要紧,你还有我。”虽然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话,但却很快成为班上学生的口头禅,让学生学会用感恩之心,来消除人际隔膜。

长期一贯地坚持做点滴训练,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由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扩展到对生活、对思考的兴趣,这是单纯的读书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每个训练点让学生得到某一方面的写作训练之余,启示学生思考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以积极向上、感恩向善的心态对待人生,这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功能。

荆门市教育局局长李本全调研微点作文后说:“微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次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让作文教学找到了光明。更重要的是,‘文以载道的传统通过微点作文得到延续。吴非曾说过,‘今天的作文,明天的责任,因为作文的背后是做人,而微点作文把单纯的写作引到了做人和生活的根子上,体现了教育的大智慧。”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微点作文老师
润滑油摩擦学性能对滑滚接触表面微点蚀影响机理
压电驱动微点胶器的控制与实验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