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改革适应性探究

2014-06-30 13:12陈玉强
教育界·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变化

陈玉强

【摘 要】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承载着国家“新四化”建设的希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 变化 教学 实践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的加速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不断加剧,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必须前瞻性的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谋求课程改革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时代化、课程实施的灵活化、课程评价的发展化,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根本性改革,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同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课程改革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质量,我国大学教育对多数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生涯以及未来人生方向的选择,也是这些莘莘学子通往美好人生的一个跳板。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带来了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衍生出更加激烈的竞争,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迅猛变化的大同世界。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

真正的课程改革不仅是诸如教学方法的改进、科教更换、教学技术的更新等科学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有关课程结构及内容的创新及深化。依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时代化和能动化,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的方法、实践和创新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现状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来源于生活与实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人生观”“方法、习惯、世界观”三个维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为重点;以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习观,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材施教。通过理性的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倡导积极、活跃、参与的改革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社会和人才的平衡与整合。

三、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和发展的,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对学生最好的,且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必备的?是否满足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既要遵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不拘泥于传统,既要回归教育本质又要不断创新。

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鼓励他们去培养和实践自己的梦想。让他们了解生命,认清现实之后,仍能积极面对,热爱生活,朝一个健康自律的状态迈进,为国家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师生关系值得探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只适用于对学生的培养,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对课程改革中的适应性应从思想上成长,能力上提升、情感上关注,以及文化上融入等四个方面来开展。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平等合作。鼓励学生大胆的求异思维和质疑精神,激励学生以独立、积极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理性的批判,形成师生共同成长,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关系。

在传教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个莘莘学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出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基于兴趣回归生活,立足实践,着眼创新,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展现。

四、总结

大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任何改革都是社会进步的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任何的理论或实践都不是完美的。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在认识到课程改革积极意义的同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深入分析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

学习始终是一个与课程变革相伴的历程。从教育的总体规律来看,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心”的教育,培养内在精神世界强大的完美人格,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也只有从“心”开始,也就是只有人格才能把各种素质、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由内而外的释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迈克尔·富兰说:“这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教育结构与实践依旧存在,全新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正在产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以教育引导人的事业,教育的改革才是最充满希望,最充满活力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柯领. 追问教育的本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美]弗里乔夫·卡普拉,卫风英,李四南译. 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美]杰罗姆·布鲁纳,宋文里,黄小鹏译.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马振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实践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