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舞蹈创编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2014-06-30 08:29李建亚
教育界·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宁国畲族原生态

李建亚

宁国市云梯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笔者在多年的舞蹈教学中,将畲族舞蹈创编作为探究性课题,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畲族舞蹈的探究和创编,提高了舞蹈教学效率,提炼了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了艺术教学品位。

一、畲族舞蹈创编有着广阔的探究空间

畲族自称“山哈”, “哈”,畲语为客人。作为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畲族舞蹈有其自身的舞蹈特质,它不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族等舞蹈有其鲜明的程式化动作和典型性风格。畲族舞蹈更多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点,在于其“原生态”,是其舞蹈的叙事和表现内容。它是由畲族人民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再现了“原生态”舞蹈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和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

畲族传统民间舞蹈以“活体”形式保留下来的就剩“传师学师”(“做阳”仪式中跳的舞蹈)和“做功德”(“做阴”仪式中跳的舞蹈)。透过其舞蹈形态,有着传承其历史文化知识的功能,更多呈现的是畲族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宁国畲族自清光绪年间迁入以来,在与本土的融合中,又有其复杂性。当时,宁国自太平天国战乱后,瘟疫盛行,本土居民,死亡殆尽,畲民与湖北、安庆等地移民先后迁居。从这个意义上说,宁国畲族是今日宁国多元文化底蕴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一百多年来的相互融合中,宁国畲族在宁国本土文化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在这种融合中产生了选择性变异。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政府文化部门及畲族文化研究者的介入,通过与福建、浙江畲族文化的交流学习,宁国畲族文化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舞台化倾向,有着明显的时代感。因此,创编畲族舞蹈,必须研究宁国畲族特有的文化生态,必须辩证看待原生态、本土化和时代性的关系。畲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舞蹈形式的非固态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不沿袭其他舞种典型风格,符合畲族文化特征,具备畲族舞蹈基本动作元素,能在畲族地区印证的生活或精神情景,都能“编”成“畲族舞蹈”。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探究成为可能。

二、畲族舞蹈创编有着丰富的探究资源

舞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舞蹈动作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生活中的体会和观察,就创作不出形象、生动的舞蹈。出于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好奇,学生对畲乡发生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一些司空见惯的情景,经过积淀、提炼、升华,都成为最能表现畲族特征的舞蹈。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歌传言,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民歌资源;畲族独特的黑、红、蓝色系的服饰及配饰,给我们留下丰富的舞美表现;畲族信仰、习俗、劳作用品等一些原生的朴素元素,给我们留下绮丽的想象空间。比如我们创编的原生态舞蹈作品《盘瓠古畲舞》,整个作品就源于畲族的起源叙事民歌《盘古歌》,通过面具的使用,将盘王与三公主的传说演绎出来;舞蹈《织锦带》则是创意于畲家幺妹编织彩带送情郎的习俗,通过小板凳,通过编织的手势动作,再配以打击乐的节奏,卡通式诠释编织过程;舞蹈《伐竹乐》则利用了畲乡习以为常的劳动场景——砍竹子来加以体现,作品不用音乐,全靠竹竿、砍刀、刀鞘三种劳作用具的互相敲击产生节奏型,在快与慢、静与动中构成独特的舞蹈韵味;舞蹈《畲酒红》取材于畲乡红酒的酿造技艺,在畲乡每逢冬至,舂米、酿酒、杀年猪是忙得不亦乐乎。舞蹈通过一只夸张的木桶,将酿酒、饮酒等情景艺术化再现,营造了喜庆、热烈的节庆氛围;歌舞《畲乡三月三》反映了畲乡三月三竹林盘歌习俗,除了选用原生态畲歌对唱外,设置了可以移动、可以变化的毛竹道具,随着情节展开,台上的竹林造型适时变化,给人自然、清新的美感。总之,学生的舞蹈创编过程,就是深入畲乡的实践过程。带着创编意图的学生,走进畲乡,就会在那片土地上吸收丰富的营养。他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将畲乡的点点滴滴情绪化、形象化、舞蹈化。

三、畲族舞蹈创编有着现实的探究意义

在畲族舞蹈创编过程中,音乐和舞蹈创编的素材全部来源于畲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采风、创建研究小组、课堂交流学习、舞蹈创编表演等活动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发出学生在情感层面上对畲乡本土艺术文化的认可和共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中的畲乡民间艺术文化与舞蹈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多途径表现,不拘一格。对畲乡本土民间特色的所见、所感、所想,他们能够多元化地、有创意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对畲乡的民间艺术文化,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了解、不主动关心转变到现在的热情关注。由于学生关注度较高,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无不充满了兴奋之情,在畲族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探究汇报课上,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展示成果和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从舞蹈创编的各个因素去探讨与畲族乃至宁国本土特色的结合,如少儿舞蹈《打核桃》,就是将宁国的“中国山核桃之乡”与畲乡特色结合起来,通过“打核桃”表现畲乡的富裕、甜美生活。在这个舞蹈中,学生创造性的设想制作一根长达20米的竹竿,通过长竿的变形、舞动,增添了浓烈的少儿舞蹈情趣。学生参与畲族舞蹈的创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激发了对畲族舞蹈的兴趣,从而使舞蹈教学呈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生动局面。

总之,在畲族舞蹈创编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得到改变,对本土民间特色的兴趣和舞蹈的创编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感也得到养成。畲族舞蹈也在这种探究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体现了畲族舞蹈创编探究性学习更为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雪飞. 论畲族传统民间舞“传师学师”文化学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2007(3).

[2]施联朱,雷文先. 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5.

[3]张晶. 论畲族民俗舞蹈的生态转型[J].福建社科联 东南学术,20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宁国畲族原生态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稷山一片枣红天
原生态静宁苹果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古中国情思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