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的创意性阐释到概念地图
——以《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创作为例

2014-07-02 00:21卜庆华
测绘通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同构插画符号

方 芳,卜庆华

(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 100054)

从地图的创意性阐释到概念地图
——以《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创作为例

方 芳,卜庆华

(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 100054)

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主要探讨了何谓地图的创意性阐释和概念地图,为何要对地图进行创意性挖掘,以及如何进行地图的创意性阐释3方面内容。从图形设计的点、线、面3要素入手,探讨如何挖掘和放大地图的主要特征,将其与更广阔的符号世界融合起来;在展示地图个性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最终为地图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注入新鲜跃动的活力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概念地图;创意性阐释;地图文化创意产品

一、引 言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欣欣向荣。面对数字出版的冲击,出版行业也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希望在纸质书籍需求锐减的形势下,寻求一个新的突破口。2014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着力发展地理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在这样的形势下,针对地理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图,挖掘其创意性,研发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势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是结合《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的创作过程,总结对地图的创意性挖掘与应用的方式,探索地图文化创意产品系列化研发的新思路。

二、何谓地图的创意性阐释与概念地图

“创意”一词,着重于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为原创,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为再创,是交叉、演绎的过程。全新事物的发明创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基于原有事物的再创造。这里说的对地图的创意性阐释是基于地图本身的再造与演绎,可以理解为老面孔新演绎。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创意性阐释的宗旨是将地图的面孔陌生化,使受众产生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而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表现状态。“情理之中”侧重于挖掘已存在于受众感官中的经验;“意料之外”则侧重于满足人们追求新鲜的猎奇心理。地图具有多重属性,如指示方位的实用性、点线面构成的艺术性、表现形式的抽象性等。对地图的创意性表现不排斥且正是利用这些属性与其他符号等进行碰撞、交叉,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地图成为一种概念地图。对地图创意性的挖掘是手段,概念地图是结果。所谓概念地图,其重心落脚于“概念”,地图只是实现这一概念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概念解决的是“我们想做什么”的问题,而地图解决的是“我们如何做”的问题。因此,以下文中结合《创意BEIJING地图》的创作过程,着重探讨地图创意性的挖掘的优势、方法等,其实归根结底也是说明概念地图的优势与创作经验等。地图固有的属性使地图有明显而颇引人注目的身份确证,的确不失为创意表现的好素材。

三、《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设计释义

《创意BEIJING地图》是以北京旅游为主题而创作的一幅插图,是《足迹BEIJING地图》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衍生之源。该插画的创意核心是以字母“BEIJING”为地图骨架,将真实的路名、地名、景点(如长城、故宫、北海、天坛、中央电视台、清华、北大)等地图元素藏匿其中,亦真亦假,寓真实于虚构之中。利用地图中真实的道路结构与“BEIJING”的字母笔画同构,给人以一种新颖的视觉感受;同时辅以地图中常见的符号标识(如停车场、加油站、地铁等的标识)凸显地图特色。如此,当《创意BEIJING地图》作为插画时,因地图元素的参与而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当其作为地图时,因其他元素的融入而成为一张个性鲜明的概念性地图。如图1所示。

图1 《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

四、对地图的创意性阐释、打造概念地图的积极作用

1.挖掘创意性拓宽了地图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思路

地图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仅是地图与产品媒介的简单相加。地图中不乏古意盎然、可与传统山水画相媲美的古地图,也不乏清新活泼、与商业插画颇为近似的手绘地图。这些画风精美的地图附着到产品上,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但必须意识到的是,地图与产品媒介的简单组合缺乏持续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地图与产品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所衍生出的产品非常有限,因为缺乏对地图创意性挖掘这一中间环节,没有与更多的符号进行交叉碰撞,衍生产品的拓展过程完全倚仗于产品媒介本身的扩充;另一方面,某一地图作品简单地附着到不同的产品媒介而衍生出的系列产品,容易造成该系列产品“千人一面”的效果,产生审美疲劳。

而对地图创意性的挖掘,是对地图作品本身的加工与再创造,将地图作品置于浩瀚的符号海洋中,依据主题概念选择合适的符号与之交叉衍生,使地图作品的面貌万千变幻而更富生命力。地图文化创意作品的创意源泉不在于产品媒介,而在于地图作品本身。另外,通过创意性再造而产生的概念地图,其作品本身的构架是非常灵活的。开发地图文化创意产品时,可以根据需要提取必要的元素,使系列产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如图2所示。

图2 对《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的拆分运用,以适应不同的产品需要

2.概念地图拓宽了地图发展的方向

前文曾提到概念地图侧重于概念,地图只是概念表达的手段。这是与传统地图完全相反的发展模式。这里的传统地图包括由来已久的纸质地图,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地图,因为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因地图本身的实用性而被绘制的。地图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其表现出的文字、方位信息,是为地图而做的地图。虽然某些手绘地图被表现得更加接近插画作品,但是其作品内部的地图结构仍然受到客观地物的严格限制。而概念地图的创作思路则与之相反,是因“概念”的表达而借助于地图、其他符号,以及地图与其他符号的结合。这种似是而非的地图,着重应用地图在长期传播中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应称之为地图的视觉语言来表现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可能是关于旅游的、生活的、学习的、玩乐的、地域的等。将地图从对地物表示的严谨性中释放出来,应该是地图发展的另一途径。

在从图像到物质产品都极其丰裕的今天,要想吸引眼球,就要寻求差异化。地图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图形设计,经过漫长年月的发酵,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与面貌。概念地图虽着重于概念的表达,但仍然重视地图的应用,只是在这里地图的实用性变得不那么重要,删繁就简之后,着重于表现地图的重点特征。

五、如何进行地图的创意性阐释——以《创意BEIJING地图》为例

《创意BEIJING地图》是《足迹BEIJING地图》系列产品的衍生基础,是一张表现北京旅游特色的插画,借地图和其他相关符号的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插画的创作,可发现地图抽象的语言结构使其视觉表现的潜力无限,而地图那深入人心的视觉面貌使其在传播中具有极大的优势。这一部分,本文结合《创意BEIJING地图》的创作实例,来剖析地图创意性的呈现过程与表现技巧。

1.点——特征提炼

纵观近现代以来的地图,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地物如何改变、技术如何进步,地图视觉表现的变化却不明显。通过近年来对中国地图的研究,发现地图符号系统的传承远大于变化。在地图符号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颠覆性的改变,而只是不断地完善,使其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也就是说,通过反复传播,人们反复接受“这样的符号系统就是地图的符号系统”的暗示,这或许也是地图符号系统变化不大的原因之一。从消费者至地图编绘者,对地图的符号系统都有很高的接受度,观念根深蒂固,很难从根本上颠覆原有的符号系统,只能在面对新的变化时作出相应的修改。换言之,地图的符号系统已成为了地图的鲜明特征。

该插画选取了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图上常见的符号放置在“BEIJING”的周围,起到点缀画面和强调地图特性的作用。一方面,符号的放置使“BEIJING”的笔画与地图中的道路之间的同构关系更加清晰,使人们看到“BEIJING”的笔画时,更加容易联想到地图的道路;另一方面,将地图中常见的符号抽离出来放在它们本不可能出现的位置,打破人们的思维惯性,使人产生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奇感。这里是指从细节着眼,提炼地图的特征,结合其使用环境,使地图的应用变得更加有创意。如图3所示。

图3 对其他地图中符号的提炼及在《创意BEIJING地图》插画中的应用

2.线——同构融合

创意产品讲究创新,创新的两种方式之一是再创,再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看似不相通的事物同构,使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意BEIJING地图》使用的就是再创的形式,其创意核心就来自于地图框架与字母的同构。如果没有这组同构的存在,这幅插画就没有了任何巧妙之处。

在大众印象中,地图很容易与网状结构联系起来。哪怕将地图上的信息全部剥离,只剩下粗细不同的线条组成的路网结构,人们也能在第一时间将其定义为地图。因此,地图的最大视觉特征,就是其线条所组成的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往往将一个平面分割成为大小不等的方块。《创意BEIJING地图》的核心概念是反映北京特色,因此需要寻找具有鲜明北京特色且结构与地图框架相似的符号,与其同构、碰撞,产生新颖的视觉效果。基于以上条件,“BEIJING”的字母实为不二之选。字母中横、竖、斜向的笔画与地图中不同方向的路相似;字母中笔画的粗细变化与地图中道路层级的粗细变化相似;字母中圆形的拐角与地图中蜿蜒的立交桥相似。这些相似之处就是字母与地图之间的交叉点,如图4所示。通过这些为数不多却恰到好处的交叉,给人以“字母中有道路,道路外是‘BEIJING’”的错觉。通过与地图道路的同构,给人一种“BEIJING”仿佛等同于整个北京市地图的错觉。这是从线性构架上来谈地图元素的创意性使用。

图4 地图与字母“BEIJING”相似的框架基础

3.面——虚实相生

谈到“创意”,总给人一种凭空虚构、天马行空的印象。但其实地图创意的挖掘与表达,并不一定要回避地图的实用性;不一定要回避其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虚构一个想象中的网络。一张原原本本反映客观世界的地图,可以精确,可以充满艺术气质,甚至可以可爱,但是终究是落在真实世界的客观语境中,少了一些言外之意。然而,如果地图的真实性落在一个陌生的语境中,则塑造了另一层面的虚构。地图作为一个平面,提供的真实与其他元素相互碰撞,可以产生一种虚实相生、亦真亦假的效果。在这里,地图对地物的反映不是为提供信息,而是服务于主题概念的展现。也正因为地图这种指向性与真实性,其在反映某些领域的主题时极具优势。如《创意BEIJING地图》表现的主题是北京旅游,那么能够表现北京的旅游点和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素材则非地图莫属了。因此,在这张插画中借助地图框架与“BEIJING”的同构,将地图和其他能够表现北京特点的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这里地图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二维的平面,在与其他语境结合时产生无限的创意。

六、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一项设计实践的思路总结,反映的是对地图创意性演绎的一个侧面。地图作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存在,对于其创意特质的挖掘远远不止于此。透过繁杂、琐碎的信息,地图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其悠久的使用历史,地图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联想。小而言之,提到地图,可以直接联想到其所指示的区域;大而言之,提到地图,可以直接联想到“真实”“方向”等抽象的语境。正是因为这样,地图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当抽离了地图的实用性,作为概念表现的地图,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1] 凌善金.地图美学[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龙尼·利普顿.信息设计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 凌善金,金世胜,陆林.提升地图美感的设计思路——以旅游图为例[J].装饰,2004(8):8-9.

[4] 王敏.符号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以青岛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The Change from Creative Map to Conceptual Map——Taking the Creative Map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FANG Fang,BU Qinghua

P283

B

0494-0911(2014)12-0048-03

方芳,卜庆华.从地图的创意性阐释到概念地图[J].测绘通报,2014(12):48-50.

10.13474/j.cnki.11-2246.2014.0395

2014-10-17

方 芳(1986—),女,湖南长沙人,硕士,主要从事地图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同构插画符号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就要紧紧粘住你
学符号,比多少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符号的由来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变符号
无脸小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