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心理及对策

2014-07-03 10:39曾书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创新能力

曾书芳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52-01

学好历史,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不良心理。作为教师,我认为这些不良心理及其对策主要包括:

一、平时缺乏兴趣、无所事事的厌倦心理

由于多种原因,中学生往往对语、数、外等学科情有独钟。家长在对子女专长的培养中,也往往偏重于体、音、美。对于历史等学科缺乏兴趣,学生往往迫于考试和老师、家长的压力被动学习,无所事事的厌倦心理也就油然而生。具体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烦躁、懈怠和懒惰。克服这一顽疾的主要对策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体做好两点:其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武王伐纣、玄武门之变、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等史事的渲染,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如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可引导学生比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中外历史经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的借鉴。这样又可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看书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浮躁心理

看书作为学生阅读教材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看书学习中的浮躁心理对历史学习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课外不愿意看书,或者是看不懂教材;二是课堂上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收效不大。这两种表现的关键症结都在于浮躁、沉不下心。要克服这种心理状态,除了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要使学生明确看书的目的和要求,这样,学生的看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看书方法,提高看书的效率。学生在尝到了看书的甜头之后,看书就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浮躁心理也就烟消云散了。

三、记忆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粗疏心理

学习缺乏兴趣,看书不求甚解,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记忆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将戊戌变法的年份“1898”记成“1758”、“爱迪生”与“爱因斯坦”混淆、“斯巴达”与“斯巴达克”误用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其次,要改革课堂教学,将传统的讲授法、自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与现代的因特网、多媒体技术合理结合,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再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学习过的内容及时组织复习,防止遗忘和泛化,也是提高记忆的信息量和准确率的最有效方法。

四、考前临阵磨枪、突击背诵的侥幸心理

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不重视平时打好基础和理解学习内容,只是在考试之前“突击背一下”。这样,学生记住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概念。在过去“老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考试默写结论”的应试教育中,这种做法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应对策略主要有三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我们应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有的教育专家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二是科学地组织教学。我们应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使学生的各学科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三是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有些教育工作者动不动就讲“创新”,将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立起来。实际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为了克服学生考前临阵磨枪、突击背诵的侥幸心理,必须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开始。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创新能力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清律的基础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浅谈电视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掌握基础知识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