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恋爱前后作品风格之比较

2014-07-03 10:47马敬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胡兰成婚恋张爱玲

马敬

中图分类号:G7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77-02

1943年下半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相恋,1944年结婚。张爱玲恋爱前期的作品,爱情更多是以畸形面貌呈现的,她笔下浮华世界的底层有着无法掩盖的扭曲与虚假。张爱玲恋爱后期的作品则成熟、精致,趣味性增强。

一、张爱玲恋爱前期的作品风格

(一)畸形晦涩

1943年以前,张爱玲还未和胡兰成相识,那时她的作品自然不如后来作品的成熟趣味与精致,她笔下的爱情更多是以畸形面貌呈现的,如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高级妓女”葛薇龙,葛薇龙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曾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把上学当作实现理想的桥梁。但是经济的穷困导致她走进了姑妈险恶的圈套。姑妈家汇聚着东西方社会最丑恶的生活方式,到处是物质的诱惑和堕落。在姑妈的精心栽培下,葛薇龙为了金钱和享乐而背弃了传统道德,也丢掉了自己的理想,最后成为一个“养家的妓女”。她曾想过要逃离这种生活,但正是由于对欲望的无法满足和无尽追求,才使她人性扭曲。最后作品中写到:“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也讲述了教师罗杰少女愫细的畸形爱情悲剧。《茉莉香片》中最终阴郁消极的聂传庆因不能爱活泼阳光的言丹珠而痛打她一场的结局。《心经》则是写畸形父女恋,这个故事看来很浅显,主题却是晦涩的。可能,许小寒这种畸形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是张爱玲的折射。不过,似乎段绫卿那种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下的畸形感情更是贴近于张爱玲。

(二)女性不独立,男人皆纨绔

前期作品中的女性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她们都具有一种共性,那就是缺乏独立意识。女性生来就是“女结婚员”,她们都把自己寄托给婚姻,不想自食其力,这是造成女性悲剧的主观因素,也是她们悲剧的根本因素。无论是曹七巧、葛薇龙还是白流苏,她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前期作品中的男性无论是封建遗少还是破落的资产阶级子弟,他们都有纨绔的特点,他们无所事事只想贪图享乐,他们或挥霍家产、或用尽一切办法去弄钱,甚至利用自己的女人去赚钱,在他们眼里没有真正的爱情和家庭,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吃喝玩乐。如范柳原这个花花公子,和范柳原类似的一个男性就是《第一炉香》中的乔琪乔。乔琪乔是一个洋场交际高手,“吃软饭”的寄生虫。他的一切活动归结为两个字:食、色。在他的眼里,婚姻不过是一个赚钱的途径。这两类人物塑造都反应出张爱玲对于那个时代虚假性一面的揭露,她以一种近乎扭曲却又典型的人物面孔与事件展现给我们。

(三)扭曲与虚假

张爱玲笔下浮华世界的底层有着无法掩盖的扭曲与虚假的,原因之一在于张爱玲全部小说反映生活的时间跨度。自辛亥革命前后至50年代初期长达40多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转形期,新文化、旧文化以及新旧折衷的文化同时并存,因而新的、旧的以及新旧折衷的婚恋现象和婚恋观念也同时并存。张爱玲忠实、深刻地描绘了这些纷然杂陈的婚恋现象,为人们认识当时的婚变状况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历史图画。她曾经说:“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清界限。”由此我们可以窥察到张爱玲主张经验是先于生活的,因此,虽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相爱之前她并没有真正的爱过,却也不影响她写爱情小说。在年轻的张爱玲眼里并没有体会到爱情的美好与痴缠,她只是以旁观者的冷心肠、冷眼观之他人的爱情。所以才有《沉香屑》的冷酷与《心经》等的另类变态畸形。

二、张爱玲恋爱后的作品风格

(一)平淡而温暖

在张爱玲的诸多小说中,《创世纪》并不是特别出彩的,但我们可以在这部作品中窥察到诸多张爱玲个人的内心独白,在平淡叙事、平淡语言中,张爱玲的所思所想浮于纸上,犹如她的意识流,并不是可以作出来的。“啊!为什么一个女人一辈子只能有一次?如果可以嫁了再嫁,没什么关系的话,像现在,这人,她并不讨厌的,他需要她,她可以觉得他怀中的等待,那温暖的空虚,她恨不得把她的身子去填满它——她真的恨不得。”这里充分体现了张氏的主体意识,更可以说是女性的独立宣言,张爱玲的特立独行由此便得以展现。

(二)成熟、精致,趣味性增强

后来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述到:“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那一段令她伤心的日子,她没有写任何散文,直到与胡兰成诀别后,她才又开始写作。《烬余录》是其之后一篇很有名的散文,我们也许容易忽略她在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我与香港之间已经隔了相当的距离了——几千里路,两年,新的事,新的人。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沧桑历尽的张爱玲终于写出了饱含人间真情的小说《多少恨》《十八春》。张爱玲无疑是感性的,但当她写《十八春》时,她已相当成熟了,在经历过浮世战乱和感情沧桑后,她变得更理性,小说的表述也逐渐趋于平淡,更多的是痛定思痛的平淡与不忍,无尽的惋惜。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兰成婚恋张爱玲
九月雨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