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初探

2014-07-03 14:58谭朝晖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过程

谭朝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88-01

我校开展了“语文发展性阅读”课题研究,从中获益匪浅。小组合作学习完全走入课堂,其应用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们更是跟随新课改的脚步,一路向前。

语文阅读教学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怎样的词语来表达,即使表达出来,意思也很不确切,与原意有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够生动形象。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偏少。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书上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一定要上好,让学生们人人都有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停留在表面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也是一蹋糊涂了。因此,在这方面,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学生借鉴应用多,自我探索少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标准来衡量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四、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在课堂中,活跃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生独立思考,强化个体学习。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特别是在阅读方面,效果还不错。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2.组内合作与探究,求同存异。在个体学习后,四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一切有错误或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在组上交流。如:仿写《春》中的比喻句,有的同学写的优美巧妙,思维活跃,此时合作能使他们互教互补,各有进步。仿写《散步》主题时,有的同学生搬硬套,也写了一次无主题、无意义的散步。

3.加强合作性探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教师也是一个读者,在课堂上,要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语文过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