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趣”

2014-07-03 00:07彭会园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意趣美的效应

彭会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07-01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于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见,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美的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是指教育影响的美及教育活动的美,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愉悦的教学机制,能加强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

从美的视角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中要表现出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即谐趣、情趣、意趣。

一、谐趣

谐趣,是指教师授课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娱乐性因素,有“悦耳悦目”的审美直观效应。如讲读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先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有音响的艺术氛围中一遍一遍地朗读课文。当逐渐掌握了感情基调后,要求学生再拿出笔和纸,凭借形象思维中再造想象的广阔空间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最后由他们自己来讲解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这样开展课堂教学艺术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寓教于乐。谐趣的产生,必然带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直观效应。审美直观效应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认识,如语言、声音、色彩、线条、形体等直观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凡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不直接感知美的外部特征,不直接感知美的形象,是不能得到美的体验,是不能产生美感效应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导语、提问、板书等教学环节中,应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强化学生的审美趣味。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通过图画、照片、音乐、文学语言、电化教具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或以生活尽显情境,或以画片再现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或以语言描述情境,或以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正产生了审美直观效应。

二、情趣

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感情,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感染性因素,有“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以《沁园春·雪》为例,在学生具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概述道:“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仿佛看到我们的一代先人站在雪域高原,意气奋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祖国锦绣河山构画美好蓝图。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真实体现。面对这种用文字表达的爱国激情,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怎能不感到一种豪情壮志之美?”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实现审美愉悦,强化特定的审美情感,从而产生一种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心心相印”的审美效应。从客观上讲,接受对象应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主观上讲,接受主体必须含有与接受对象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当接受主观客体相碰撞时,就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感情与作品感情产生共振效应,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

三、意趣

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性因素,有“悦志悦神”的审美领悟效应。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老师引导学生依次剖析了词中的“雄伟、壮丽、乐观”的意境之后,意趣未尽,又指导学生从老师讲的时代背景、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尝试以叙述、描写为主,用三百字左右的短文,写出意境。结果,同学们十分活跃,一刻钟过后,人人争抢朗读自己的意境描述。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意趣的“乐教”“乐学”是审美领悟效应的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如《一面》中的人物,写得最深刻、最感人、最精彩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文章前后反复地使用一个“瘦”字,突出渲染一个“瘦”字,有何用意?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外部形态直入本质意义。作者正是通过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留下的印象,从“一面”的“瘦”中,传神地表现出鲁迅先生为革命、为人民、为民族奋不顾身、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趣美的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懒马效应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好美的雾
汉字的水墨意趣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