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六秘诀

2014-07-05 19:55吕广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

吕广健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教学目标;心理沟通能力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小学都聘请了专业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于是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成了专业心理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心理健康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共鸣,更注重身心的体验及感受的交流,所以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团体辅导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团体辅导技能,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信任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乐意打开自己的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及收获,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来谈谈上好一节心理活动课的六个秘诀。

一、立契约

立契约包括立契约、定规范、注文字三项。

1.立契约,如强调“存好心、说好话、守秩序、全情投入、活在当下”等契约,能帮助学生自觉维护课堂秩序,对实现良好的课堂自我管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太吵或指责他人,教师不必当时就批评和责骂学生,只要强调“守秩序、存好心、说好话”的契约就能达到正面引导的效果。

2.定规范就是要明确规范的动作意义及活动范围,如教师遇到比较吵的场景,可以以肢体动作取代吼叫或斥责。但此前要先说明肢体动作的意义,才能达成此目标。如“举右手张开手掌”表示安静,“举右手握拳”表示小声一点,“双手张开手掌举过头”表示所有人都要看着教师。所有的肢体动作必须让学生充分练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使用肢体动作时,需要配以严肃的表情、坚定的态度,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维持秩序的决心。

3.注文字就是以文字的方式来提醒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把各项契约、规定和活动规则写在白板纸上,上课时以壁报的方式呈现,再加以口头说明,就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也可以将有关要点写在黑板边上并向学生说明,同样能起到提醒暗示的作用。

二、正向动力奖励

在心理活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保持课堂激情,增强课堂活力,我们需要采用正向动力奖励。这种做法主要是鼓励优于惩罚,多采用增强、鼓励与支持等正向奖励。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1.为了保持课堂活力,教师需要运用积极正向的奖励,因为正向的奖励不仅可引发学生专注,更可带来欢乐的气氛。如果教师善用幽默感,让笑声弥漫教室,让欢乐注入学生心田,将能营造温馨的班级气氛。反之,教师如果为了追求安静统一的秩序常规,而采用压制学生活力的方法,则会破坏课堂气氛。

2.鼓励胜于惩罚 。在心理课堂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鼓励往往容易接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软化个别学生的抗拒行为,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堂上需不断强化良好行为,不断鼓励优秀表现,可以忽略不良行为,但不可以冲着全班责骂学生。

3.将增强、鼓励、支持与学校制度结合。教师在心理活动课堂中所运用的增强、鼓励措施必须建立在学校原有的荣誉制度上,才能充分发挥其增强功能,应尽量防止教师采取的增强措施与学校制度相冲突。

三、有效的发问

发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活动的重要技能,尤其是在心理活动课堂上,有效的发问更是教师手中的一把利器,可以带出学生更多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发问时,要注意五个方面。

1.开放式提问优于封闭式提问。有些教师常用“是否”“有无”“知不知道”“了不了解”等词语来询问学生,此种封闭式提问,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反之,多采用“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开放式提问,效果则更好。

2.遵循“发问、想或写、自由或指定发言”的基本模式。因为中小学生常常会因为胆怯等原因不敢发言,或因教师给学生准备回答的时间太短,又或者因学生不善于发言,所以每当教师提问题时,学生的习惯动作就是“低头思故乡”。因此,为避免此种现象,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发问与回答方式,遵循“发问、想或写、自由或指定发言”的基本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先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再请学生想一想或将想到的答案写下来,最后请学生自由发言或指定发言。此模式和传统方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想或写”。

3.先跟后带式的提问。有时学生会偏离讨论的主题,甚至会有个别学生故意刁难,此时教师应该先跟随学生的话题,或者先认同对方的动机或需要,然后再把话题带回主题或者课堂需要的方向。

4.教师等候回答时态度应该耐心和善,时间宜足够长。如果教师发问缺少等候时间,或者表情过于严肃,都会给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假若教师能有和蔼的态度、足够长的等候时间,学生将能充分表达内心想法或意见。

5.小组间竞争更能激发发言积极性。不少教师反映分组之后,学生各做各的难以掌控,讨论几乎没有,全班犹如一盘散沙。针对此现象,或许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方式,让各组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派代表发言或各组间竞赛,并辅以加分表扬等增强制度,激发学生的发言

的积极性。

四、强化互动的分组

不少教师习惯全班讲授模式,学生只要专心听讲、用心做笔记即可,教师相当辛苦地扮演“演讲者”角色,而学生则安逸地扮演听众角色,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课堂如果无法突破全班讲授模式,就无法发挥其价值澄清、多元互动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强化互动的分组策略”,此策略需要留意下列四项。

1.全班活动以分组为主。传统课堂教学常以教师为重心,若采取分组为主的教学方式,自然会将重心转向学生。分组之后,学生为小组的荣誉,为活动主题或小组的任务不断努力,教师扮演催化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当这种情绪状态稳定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2.教学设计预留弹性活动或时间。教师教学时常常会无法完全依照教学设计进行,有时时间过长、有时时间不够,因此预留弹性时间或活动,将能使教学更为顺畅、更具弹性。

3.预留交代下次活动注意事项的时间。有些新任教师发现时间到了才交代下次活动注意事项或准备事宜,使得学生极不耐烦,因此预留时间相当重要。

4.超过时间是教师的大忌,学生最反感的是教师拖堂行为,虽然拖堂说明此教师教学热情高、不计时间得失,但是学生对休息时间是分秒计较,不少学生反映最讨厌“该下课而不下课”的教师,所以教师应该准时下课。

五、借力打力

在心理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个别学生挑战教师权威的场面,此时如果教师不够镇定,反应不够灵活,就有可能陷入学生所设的“圈套”而无法自拔。所以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借力打力的手法来化解这些挑战,以达到扭转课堂气氛,达到“转危为安”的课堂效果。例如,在青春期性健康辅导课上,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你有没有自慰(手淫)过呀?”此时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有可能逃避此问题或指责学生不该问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怒斥学生不讲文明、不讲道德,认为学生是在故意捣乱而产生负面情绪。孰不知这样的反应恰可能是学生所期待的结果。所以,教师此时如果可以展现镇定和智慧的一面,幽默应答,如:“咦?想不到你对我这个也感兴趣?你这样很容易让我产生误会哦……其实呢,自慰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只不过有些人需要,有些人不需要……”就这样,反而可以借题发挥、借力打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六、三不言

“三不言”就是要求心理教师在心理活动课堂上不要说得太多,不要随便给予意见,不要妄下判断。因为心理健康课堂是“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建构的成长过程,所以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教师不宜加上任何个人主观感受的判断或建议。例如,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我喜欢在公车上踩别人的脚,这种踩人的感觉很刺激、很好玩!”对此类学生,心理教师可以说:“各位同学你们怎样看这种行为?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又或者可以说:“我听到这种说法真有点担心,大家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然后待其他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再带出踩踏人脚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但过程中不带任何批判字眼直接指责任何学生,重点是要带出正面信息。所以作为心理教师,应该专注聆听,简明扼要地阐述对方话语的要点,让对方感受到你在细心聆听并真正尝试了解他(她)。此时也要避免对学生的想法质问、批判或提供建议,能让学生放心及愿意把内心的感受与教师分享是最重要的。由于在课堂上不适宜为学生的个人问题做心理辅导,可在课后再跟进学生的个人问题。

总之,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但需要事前对课程主题进行充分的备课,而且更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力。如果能将各种心理咨询技能外化为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将有助于更好地达成心理课堂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东莞,52371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