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调研报告

2014-07-08 05:48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源中等职业职业

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产业大军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公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就业率已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70%,不仅优化了我国的人才结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已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近70%来自中西部,据2008年统计,45.7%的学生家庭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招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国中职招收应届初中生从2010~2012年依次下滑了8.07万人、59.53万人、107.18万人,而此前的 2006~2009年是分别递增214.8万人、171.78万人、92.36万人、67. 73万人。为了寻根探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分别到沪浙、黔渝、豫冀六省市进行调研。

调研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研于2013年12月15~22日进行,主要采取实地访谈、资料分析与调研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对六省市部分地区的22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包括民办学校5所,技工学校3所。召开省市地区相关部门、中职校长、招办主任及教师和学生座谈会26场,发放调研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4份。问卷调研对象为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问卷共5个题目,22个选项,参与调研的学生分布在汽车维修、电子信息、学前教育、护理、物流、数控技术、畜牧兽医、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等30 余个专业。对调研学校的选择既考虑到省市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考虑到在某区域内选取学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的学校性质、管理归属等,既有公办校也有民办校,既有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校,也有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工学校,既有国家或省级重点(或示范校),也有普通学校,但不含成人中专校,抽样比较有代表性。问卷调研结果见表2。

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忧大于喜”。“喜”的是办学质量好、专业关注度高的学校总体上招生相对平稳,尽管生源也在下滑,但不至于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学。“忧”的是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学校发展遭遇重重困难,情况错综复杂。简析如下:

沪浙两地中职招生总体平稳,但“一升一降”趋势明显

上海和浙江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本省市经济社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主动加快适应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不断夯实基础,提高内涵质量,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此,近年来的中职招生情况总体平稳,见表3。 其主要原因是打开了招收随迁子女的大门,从而填补了本地生源减少的空缺。上海中职从2008年起开始招收在沪随迁子女,并逐年扩大招生计划和招生学校。招生数从2008年的1380人已扩大至2013年的10125人,增长了7.3倍。部分中高职贯通专业也已向随迁子女开放。随迁子女在校期间与上海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帮困助学待遇。

浙江省2013年中职招生21万人,比2012年减少3.5万人,但职普比仍保持在4.8∶5.2。该省从2013年开始招收外地生源且呈上升趋势,目前已占招生总数的10%,2014年将从政策上全面放开。 其中,杭州市多年来一直保持职大于普的比例,已连续12年保持高中阶段招生普职规模大体相当。其主要原因是高中学校招生数量稳定,未对中职招生造成太大冲击。各中等职业学校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重复设置的专业很少,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调研组在与38名中职学生座谈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未因为没上高中而感到羞愧,他们在与高中同学相聚时也很开心,没有丝毫低人一等的感觉。

从沪浙两地中职招生的总体情况看,有下列特点:一是“一升一降”趋势明显。招收外地户籍学生上升,招收本地户籍学生下降。二是各区域招生不均衡。受到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生源区域保护措施的影响,市区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县或农村地区,中心城市招生情况明显好于偏远城市或地区;三是招生类别冷热不均。能升学的专业报名火爆,而三年制中职专业招生相对困难。

黔渝两地中职招生有喜有忧,办学和招生处境两难

贵州省中职招生形势喜人,但办学资源不足成隐忧。贵州省中职招生实施“9+3”计划,强势推动。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省委省政府以2013年1号文件印发《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这是该省继“两基攻坚”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9+3”(9年义务教育+3年免费中职)计划中,发展三年免费中职教育是难点也是重点。该计划在2013-2015年,全省中职将完成招生27万、30万、33万人的任务。到2015年实现普职比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该计划除减免所有学生三年学费,还让60%来自连片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全省各地市县中职招生工作均纳入当地党政领导年终考核,为此各地均采取积极措施为中职招生提供便利,加之该省学龄人口总量稳定,大部分学校超额完成了2013年的招生计划。

由于政府的政策导向,贵州省去年招生人数陡然递增,原本基础薄弱的职业学校压力巨大。一些中职学校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后,由于原有办学条件所限,不得已把图书馆、阅览室等改为教室,出现了80人甚至上百人的超大班级。在招生形势“喜人”的同时,带来了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上“隐忧”。同时,一些暂时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多校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集中了大部分在校生源,如学前教育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甚至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重庆市拓展招生范围,突出重点解决招生难。多年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在政策上一直坚持“三优先”原则:即在规划上优先安排,在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特别是在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投入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很大,近年来连续出台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15个配套文件大力推进。但是,尽管政府重视程度高、社会需要大、就业形势好,但由于该市初中毕业生源自然减少,中职招生已连续三年呈下滑态势,2011年-2013年招生数分别为18.72万、16.66万、15.66万。个别县市普职比已经达到7∶3。该市教育行政部门预见,随着全市初中毕业生数的明显下降,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推进的冲击,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职招生都将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在加强统筹管理,优化专业设置,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等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招生范围。一方面,在市内招收往届初中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和社会劳动者等接受职业教育,而且把招生重点放在农村和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另一方面,在市外以周边省份为重点,采取“招生即招工”的方式,对接该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前,市外户籍学生的比例已接近20%。

冀豫两省招生规模逐年下降,优质办学资源闲置让人心痛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减免学费、贫困生资助、示范性学校、特色学校建设等一系列鼓励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两省中等职业教育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在办学条件、培养能力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招生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河南省从2011年-2013年初中毕业生数分别是155.45万、149.8万、144.5万,呈递减趋势,而中职招生数分别为68.02万、63.33万、53.57万,随之逐年且递减幅度加大。

河北省也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原则,根据初中生源总体情况,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高最低录取分数线,严格把好普通高中学籍注册关,力争将普高未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全部招入中职学校。2011年参加中考报名初中生为53.36万,当年完成中职招生23.29万(不含送教下乡数),2013年初中毕业生49.86万人,中职招生总量进一步下降,只完成招生22.08万人。生源自然减少已成为制约完成中职招生计划的主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县域职教中心学校曾经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品牌,出过很多先进的办学经验,而目前一些很好的学校因为生源不足,造成优质职教资源闲置,让人心痛。

中职招生特点分析

分析六省市生源情况发现,近年来由于适龄生源自然减少,为了稳定中职生源,各地和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形式也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生源结构趋向多样化,招生方式体现灵活性

中职招生对象和范围不再仅限于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生、返乡农民工、现役退役军人等成为新的招生增长点,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河北省招收往届初中生比例已超过20%,河南省也超过15%。在招生方式上也更加灵活,采取了注册入学、提前招生、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等灵活的招生办法。河南省实行全年注册式招生,在一年当中只要具备初中毕业资格,均可以随时入校学习。该省对技工院校招生还取消了对年龄、身份、区域等限制,实行“四定”: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招生计划、招生专业、招生对象、招生办法。该省技工院校新招学生连续三年突破10万人,2012年达到10.84万人,位居全国前四名,校生均规模1524人,较2002年的446人增长1.5倍,出现了新乡技师学院、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在校生超万人的大规模技工院校。

普遍性招生难与个别学校招生火爆并存

总的看,生源不足或社会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高问题,仍是困扰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难题,有的学校和专业甚至由于招生严重不足不得不停办。但同时,一些有特色、成品牌、质量高、出路好的学校和专业却是招生火爆,招生数不但未减,反而有所增加,招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如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通过与周边县市联合招生等方式,在扩大招生区域范围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使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在4000人以上。河南黄河科技学院附属中专采取“立交桥”的办学模式,设置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吸引了省内外生源,三年来招生逐年增长。

大学生回炉再造,凸显了职业教育不能缺位且十分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职业学校开始招收“回炉再造”的大学生学技能,使中职生源的新拓展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河北鹿泉职教中心通过把企业招工和学校招生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大学毕业生到校学技能,两年来已帮助369名待业大学生学习技能并顺利就业。

招生工作的基本经验

从上述基本情况看,各省市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中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做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省市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一是政府刚性“严控”,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不动摇。如上海统筹管理全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坚持“严控”全日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控”全日制普通高中招生最低投档控制线,实施中考网上预报名,准确编制高中阶段普职比招生计划。浙江省在制定招生计划时采取职大于普的原则,在“严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同时,把中职招生情况纳入对各县市政府的考核范围,一些县市区甚至把初中毕业生分流情况纳入对初中学校的考核范围。贵州省依靠行政力量强力推进,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过去中职招生很难直接走进初中学校去宣传,而目前初中学校已经打开了大门。

二是打通中高职贯通模式,吸引优秀初中生报考。近年来,两地通过“3+2”“5年一贯制”“单招单考”“自主招生”“普通高考”等方式打通了中高职衔接通道,且比例逐年增加,目前上海和浙江的中职升学比例均达30%以上,重庆市达15%,升学机会的增加,对拉动中职招生作用明显。

三是依靠主流媒体,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上海在全市主流媒体公示本市国家级重点学校名单、重点专业名称和就业情况,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成果和学生资助政策;编赠《2011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提前批和中高职教育贯通招生报考指南》和《2011年上海市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收在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宣传手册》;举办“职业教育开放日”,让初三学生观摩技能操作和学校设备、体验校园氛围,解答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浙江省每年组织中央和省级媒体进行集中巡礼,各地市每年印发统一的招生手册发放到初中毕业生手中,杭州市每年“五一”期间还举办大型招生咨询活动等,都对招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四是实施“专业奖励”,加大帮困助学力度,资助政策全覆盖。如上海对报考产业急需、紧缺专业的本市初中毕业生,实施“专业奖励”政策。目前,政府累计提供奖励经费1亿余元,奖励人数和奖励专业逐年提高。另外还实施资助政策全覆盖,凡符合上海中职资助政策的在校生,均可享受相应的资助。

造成中职招生难的主要原因

总体看,造成招生下滑的外部因素与学龄人口自然减少、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和认可度、国家招生与就业政策、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等密切相关;从学校内部因素看,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对外形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就业服务等环节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不足都会对招生工作产生影响,导致招生工作的“短板效应”。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学龄人口减少,中职直接受挤压。调研的6省市中除贵州省外,学龄人口近年均在下降,普通高中招生未受影响,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某省50万初中毕业生中被高中录取43万,中职几乎无生可招。教育部规定的“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已经跑偏,如不遏制,未来中职招生将一年更比一年难。

二是上了高中就等于上了大学,高职在高考中受排斥。2013年,全国18个省高考总人数下降,但录取率连年提高。海南吉林两省已超过90%,分别为93.6%和92.67%。本次调研的六省市分别为:沪89.62%、渝84.23%、浙85.9%、黔85.07%、冀85.08%、豫78.2%。其中黔冀豫三省录取率均比五年前翻了一倍。只要上了高中,上大学很容易。高招录取率直线上升,但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招生并不乐观。2012年,河南有14万余招生计划无法完成,专科录取只完成计划的75.4%;山东高职录取分数线降到180分(有的省市低到150分),仍出现96所高职无一人报考的尴尬局面,多个省份的高职院校也已陷入招生难困境。

三是生源大战劳民伤财,优质学校未能发挥最佳效益。一些中职为了生存,已连续多年启动全员全过程招生,“春招”连着“秋招”。一些教师用“磨烂嘴皮、撕烂脸皮、跑烂脚皮”形容招生的艰难。某市20多个乡镇的招生被分解给20多位中层干部,教师们再包干到村。招生黄金季,学校每周要开一次情况通报会,教师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一些学校招生成本上限已达2500元/生,比学生一年的学费还高。有的学校有偿招生已将“暗补”给初中校的费用变为“明补”,每招一生,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加之从县域开始,层层设置生源壁垒,实施属地生源保护,使优质中职招生受制约。随之而来的是辍学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造成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不满。

四是在校生成了工厂帮工,严重影响办学的生命力。调研发现,多个省市的有关企业在承接大订单后,因大量缺工无法完成生产任务,即以政府名义,将在校学习的一、二年级学生整班送到工厂去帮工,专业不对口,与教学目标不相关,不仅让学生心散神离,也引发了家长的不满和社会的质疑。这种做法在有的省市波及的学校高达一百多所。而近年来,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均给予了大量投入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抗拒。某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心痛的说:“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将会断送中职教育的生命和未来”。

五是为吸引生源,一些中职学校的办学导向发生偏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而实践已经证明,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这一目标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而调研情况发现,为吸引生源,有的学校在单独举办对口升学班,甚至在招生宣传中就打出“积极开设对口升学专业班,把众多中考成绩不尽人意的考生送入全国重点及一本院校”的字样,这样的班基本以应考为目标,不再学习技能;有的举办文体特长升学班,并将这部分学生同样纳入国家给予中职学生补助金的发放范围;有的举办各类高考辅导班,学生一入学即与高教自考或成人高考衔接。从中看出,一些打着“对口升学”旗号的中职校并未把生源输送到真正对口招生的高职院校,从而造成了职业教育的隐性萎缩。

对策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结构中一个重要类别和层次,是支撑我国人力资源优化、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在与产业行业企业互动中形成的“共生性”关系,直接影响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成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阶段,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坚持指令性政策和指导性政策相结合,保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做到招生数量“同升同降”

生源决定学校的生存发展,保持一定规模的招生人数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深入分析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刚性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高中阶段招生中坚持指令性政策和指导性政策相结合,刚性保证普高与中职招生比例“同升同降”,保证中职招生的平稳,为中等职业学校留下发展空间。

要发挥政府平台作用,坚持招生的灵活性、开放性、自主性,也要保证招生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

调研中很多学校反映,目前的招生形式就像回到了80年代的状态,政府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无底线”,“提前招生”和“登记入学”的做法弊大于利。一是掩盖了初中教育较高的不合格率;二是直接引发“生源大战”的诱因;三是为暗箱操作、买卖生源提供了土壤;四是使部分中学教师歧视职业学校的说法有了依据;五是提前招生不设门槛,加重了家长和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情绪。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审慎研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中职招生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平台作用,将中职招生制度建立在对9年义务制教育合格评估考核的基础上。而招收社会青年则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机制。

探索职普融通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在中小学实施职业陶冶和职业指导,沟通教育与职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议把对小学生进行职业陶冶、对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将中小学的劳动课(劳技课)改为职业教育课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潜能,谋个性之发展,为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准备奠定基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就从幼儿园即已开始。据了解从2012年下学期开始,浙江江山中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先后与江山中学、江山五中、江山八中等普通高中签订教学合作协议,为普通高中开设适合学生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他们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制作》、《礼仪》、《插花与盆景》等6门选修课程,涉及计算机、旅游、电工电子、园艺等专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加大力度指导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吸引力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也必将历经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大环境下,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彻底解决招生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强化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效益。一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引导和促进中职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二是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理念,为中职发展提供就业、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社会性服务。三是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社会宣传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不断改善。

定期组织国家主流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宣传的公益支持,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在社会舆论中的弱势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在具体领域和具体时段的大力宣传对于招生等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协调国家主流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宣传,通过权威媒体宣传职教发展成就、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事迹等,切实帮助中职教育在招生过程中减轻社会观念等不利影响。

总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职校内部的改革创新与办学质量的提高,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统筹协调。要走出招生困境,需内外兼顾、多措并举,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着力解决突出的矛盾,如此,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大力发展”的方针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生源中等职业职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跨省生源调控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自治区近年将建65所标准化中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