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

2014-07-08 07:53吴小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刘小东本质特征

吴小玲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刘小东绘画中对人物表情和姿态动作的手法,旨在阐明刘小东绘画中体现出对人物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的重视,将人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十分鲜活的特点。他的通过日常生活里普通的情景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因素,使得画中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得到升华,成为这代人人生目标的缺失、空虚失意甚至厌世的精神象征。

关键词:刘小东;精神面貌;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63-01

刘小东关注的不仅仅是画中的都市场景。他还非常注意人物的举止表情,仪态打扮,因而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征。他所描绘的不是代表社会主流的英雄和领袖,而是亲朋好友,或是在街上拍摄的行人,都是周围最熟悉,最亲切的人,这些人正是与他年龄相仿的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群体。

他以艺术家所特有的敏锐直觉关照各自文化背景下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对生活的陈述中呈现出饱满的自我状态及时代敏感,为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各自社会的特征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资料。[1]从这些人物肖像可以看出,刘小东对人物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有浓厚的兴趣,将人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十分鲜活。

刘小东曾说过:“我看不透生活,所以我的画中有某种模糊的东西,电有点所谓‘双重结构的东西,这恐怕是受当代电影文化的影响”。[2]从他作品中的面部表情刻画(见图1-3)我们可以看到,他笔下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是一致的茫然,即使是开怀大笑也感觉不到温暖气息,冷静、不动声色的描叙,似乎有种无奈,百无聊赖...他把这些人物所遭受的挫折、尴尬、成功、无奈等情状,把这些普通生命的共同精神状态显现了出来。笔端有意或无意地带进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画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看不透生活,所以我的画中有某种模糊性的东西。” 这种“模糊性的东西”在刘小东的作品中并没有被过分地强调,反倒显得更具深意。

刘小东善于刻画各种人物困惑茫然的神情,如在《自古英雄出少年》(见图4)中,画面中的男女青年脸上复杂的表情,没有不期而遇的忐忑羞怯或是喜出望外。这里见不到年轻人应有的朝气,满脸是没有理想失去目标的心灰意冷;《违章》(见图5)是十八位年轻工人的特写镜头,他们赤裸着身子挤在一辆卡车的车厢里,眼见那车从后方驶来又继续向前开去。这或许是日常生活里普通的情景,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工人们朝外看向观者的神情抓住了我们的目光,一个个都咧着嘴笑而眼神传达出的却不见得是快活,精神一样是迷茫的;在《睡眠与失眠》(见图3)中,就连小孩的眼神刻画中同样找不到应有的灵气,不变的依然是茫然。在描绘这些坐着、站着、拥抱着或疏远尴尬着的人们时,他的笔端极其自然地带出了他对世界模模糊糊的认识。的确,他所描绘的正是当代人按部就班地重复着既定的生活节奏,崇高的理想时代已经不在,生活实际是庸碌的,一代人青春的焦灼与迷茫,一群人命运的抗争与无奈,这可能是由于画家自身无法确切地把握生活的本来面目,无意识的流露,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的复杂,这种模糊性带出的意味更增加了他作品的精神含量,使得这些形象的普遍意义得到升华,成为这代人人生目标的缺失、空虚失意甚至厌世的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1] 关晓辉.生活的思考者[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O2(02):141-144.

[2] 尹吉男.《站位的自觉——刘小东作品随想》[J].江苏画刊,1991(l2):38.

猜你喜欢
刘小东本质特征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对刘小东笔下“小人物”的探析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基于本质特征视角的P2P发展愿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