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理论向度

2014-07-09 18:59朱梅梵杨先利
关键词:价值追求中国梦实践

朱梅梵 杨先利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寻梦之旅的传承和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价值诉求、精神动力三个向度为视角,阐述了“中国梦”的这三个向度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统一于中国社会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梦;实践;价值追求;精神动力

中图分类号:D0;D61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和政府理应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中国梦”既是当代中国人的伟大理想,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振兴的百年梦想,既是凝聚党和人民共识的一面精神旗帜,也是引领全国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梦”: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复兴的伟大实践

“中国梦”既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坚定的内心信念,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实践活动。“中国梦”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是中国人民有意识的自觉能动的探求民族、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

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1\]“中国梦”的实现若离开科学理论作指导就会迷失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梦的忠实追求者、实践者,其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中国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它的不同历史阶段又都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国情之“的”,勇于探索和实践,践行“中国梦”。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是对实践的超越。理论一方面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另一方面又是对实践过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恩格斯也曾提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742743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践行“中国梦”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理论创新的结晶。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践行“中国梦”的强大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国梦”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而是中国近现代史开篇的实践主题。一方面,它是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的切实实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首要目标。无论是早期农民阶级开展的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自强”、“求富”口号及其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行的政治改良和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还是后来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以暴力革命或者社会改良的方式进行的试图改变现存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对民族复兴之梦的忠实践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的实现,揭开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的实践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之梦的践行,奠定了制度基础。我国自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以来,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此践行“中国梦”开始了以物质生产与社会改革并存的实践方式一步步地推进。在当前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实践实现“中国梦”,我们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者的群众”。 \[6\]中华民族的子孙是践行“中国梦”的“剧中人”,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剧作者”。 民族复兴并非一朝一夕之梦,它的实现在于行动,在于实干,在于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切实的实践。

从实践形态上来看,实践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又是一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梦”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56,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对“中国梦”的实践探索推动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再伟大的、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客观历史条件的构想,若没有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不付诸行动都只能是空想。历史证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的实现,正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结果。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同样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切实实践。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长期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驱动力。

二、“中国梦”:凝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

中国人民历来就有自己独到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强烈文化认同感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追求。没有这种共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的追求,中华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国家不可能富强,民族不可能振兴,人民不会幸福。因此,“中国梦”并非纯粹的主观臆造,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追求的不断继承、发展与创新。

“中国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的借鉴与继承。“中国梦”所特有的基本精神是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性格、心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自然生成。其基本精神内核可概括如下:

第一,它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它是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持有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包括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国家等。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期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与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无私奉献,并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牢固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从“中国梦”的实践历程来看,尤其是1840年以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满怀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而苦苦求索,孜孜探寻。历史也向我们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它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第二,它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中的整体主义思想。整体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主要是强调一切要以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利益为着眼点。所谓整体,既可以指国家、民族和天下,也可以指家庭、家族和氏族。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思想主要是指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强调个人首先要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强调一种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今天的“中国梦”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显然,这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的表现。

第三,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中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历来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先秦儒家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敢于抗争的精神。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常推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顽强执著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中国传统思想十分重视求实精神,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等等。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梦想的实现,在于行动,在于实干,在于自强不息,在于求真务实。只有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执着追求,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最终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体现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于志在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来说,其价值追求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借鉴;对于志在成为在世界有影响的大国梦想来说,“中国梦”必须具有普世价值的感召力。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梦”绝不排斥对世界一切有益的思想与价值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西方的思想,其最根本的就是反对剥削与压迫,主张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体现了人类亘古以来梦寐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构筑“中国梦”同样需要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

“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其价值维度之一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指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8\]这明确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考察“中国梦”也必须充分看到其历史性、社会性。它意味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既有赖于历史基础的造就和历史条件的成熟,又表现为正在进行中的社会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中国梦”的终极价值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对空想论与机械论。2013年1月,习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9\] “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展望。“中国梦”要成为现实,只有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特色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的提出,必须依据本阶段的具体国情,必须从这个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如果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就会走上空想论。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承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华,要认识到我们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就会陷入机械论。而“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立足国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反对空想论和机械论。

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人的本质理论,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8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7\]73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追求“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国家、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更是每个中国人的追求和使命。国家、社会为“个人梦”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个人的努力又是实现“民族梦”“国家梦”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价值形态上来看,“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诉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普遍价值追求的吸收和借鉴。这是一种既结合本民族特点,又符合社会所要求的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具有民族性、客观真理性和实践性。“中国梦”是基于人们特定的历史体察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们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和反馈而作出的反应。在实践中,人们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目标进行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中国梦”的内容是在具体的社会中、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中提炼整合,从而上升为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价值诉求,具有指引性、可行性和实践性。

三、“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9这里的理论就是指精神与意识,意识能转化为物质,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一方面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待精神作用的问题,我们既要反对无限夸大精神的作用,搞“精神万能”,又不能忽视和贬低精神的作用,走入“精神无用”的极端。“中国梦”的提出,既表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自信;也是对中华民族集体理想信念的汇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中国梦”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是一种能够说服人、能够掌握群众的精神力量。

要发挥“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作用,就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清晰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向往追求,体现了“中国梦” 追求的国家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来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体现,体现了社会价值目标;从个人层面来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实现幸福之梦的精神保障,体现了个人价值目标。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三者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无论是强国梦、复兴梦还是幸福梦,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它既体现了“中国梦”的实践追求,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既凝聚了社会共识,又引领了社会思潮。

从精神形态上来看,“中国梦”是一种能够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给人以精神支撑和引导的强大精神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4\]691“中国梦”属于社会意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种以追求人类普遍价值诉求为目标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旗帜。因此,它对我们践行理想目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是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总之,“中国梦”的三个向度——实践活动、价值诉求、精神动力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价值诉求是“中国梦”实践的最终目标导向;精神动力是践行“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社会追求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37538.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1).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1).

\[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1).

\[10\]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1).

(责任编辑文格)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中国梦实践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