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经贸2014春季形势分析会专家发言摘选

2014-07-09 18:53
对外经贸 2014年5期
关键词:埃及

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4春季形势分析会”于2014年4月12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沈觉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裴长洪,商务部欧亚司司长、原驻俄罗斯经商参处公使衔参赞凌激等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部分发言内容整理刊登如下,供读者分享。

第一贸易大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经过30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外贸发展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方面从规模上来看,从一个经贸小国变成了经贸大国,从一个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经贸小国,变成了一个主要依靠制成品出口的大国。1985年,我国出口商品中505%还是初级产品,现在95%都是制成品,可以说是实现了出口结构大的跨越。

在看到这些数据的同时,我们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还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有像华为这样的在全球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毕竟是很少。总体来看,我们的出口主要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从海关的统计可以看出,30%是高新技术产品,但是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整个出口如果从技术含量来看,主要还是靠中等技术,所以没有真正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是中等技术含量占了大部分。

服务贸易发展得也很快,在全球进出口排在第3、第4位,但是逆差越来越大,而且旅游变成了巨额的逆差,好多老百姓出去扛着大包买的都是中国货。包括我个人出国的时候老是买裤子、买鞋,其实是为贪便宜,不是说我们有钱,恰恰是中国游客没钱的表现,如果我们有钱,就不会到海外去买生活日用品带过来。像那些买奢侈品的,必定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恰恰反映老百姓没钱,老百姓想省钱。所以反过来我们要思考国内的流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反映我们服务贸易在全球竞争力还是不足的。如果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商务部多次讲我们出口产品在创新方面、在品牌方面、营销和渠道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处在大调整的时期,从事贸易研究的同志要特别关注,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快速转换的时期,这个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多年来,我们在全球竞争主要依靠的还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从2003年以后,出口企业劳动力优势比较快速地在削弱,出口企业工资上涨速度非常快,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在当时我们和全球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相比,还是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能承受这种上涨,企业也通过改革、通过压缩成本来适应劳动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但是到了某个节点上以后,首先我们会看到整个国家所谓的拐点,可就业人口在2012年就达到了顶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还处在高峰期。但同时我们看到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特别在供给方面的结构变化非常快,这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000年我国每年高考招108万人,现在我们招700万,每年进入劳动大军的也是1500万~1600万。原来有1300万~1499万可以从事蓝领工人的工作,现在只剩下一半了。大学生感到找工作难,找到一个体面的、稳定的工作很困难,所以大家都说进入了一个“拼爹”的时代。从制造业来看,企业招工难,而且工资还在快速增长。

另一个新的变化,因为供给快速减少以后,找工作太容易了,所以劳动力的流失率也很高。据我们调查,有的企业劳动力流失率一年超过100%,再加上“90后”农民工就业的压力和他上一代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劳动条件稍有不如意他就会跳槽。那么带来的是什么?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不如从前,劳动技能反而在退步,因为他没有积累,企业也不敢培训,培训完了就走了。原来靠成本,现在靠升级,升级主要靠劳动力市场的提高,而恰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使得出口企业劳动力素质没有明显的改善,在局部还有恶化的倾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的比较优势处在快速转换的新阶段带来的挑战,这个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传统的优势在快速失去的同时,我们还是有很多新的优势在慢慢涌现出来,如国内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产业配套的优势,综合成本比较低的优势等等,还有一部分创新能力在增强,这些新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就意味着我们在全球竞争不能再依赖原来靠劳动低成本来推进出口结构方面更多的动作。

20年前,美国工资水平是我们的77倍,欧元区是87倍,现在变成了11倍,工资成本的差距大大缩小。还有一些原来比我们高很多的地方,像泰国,20年前比我们高5倍,现在比我们还低了,我们比它还高30%。这是我们发展的成绩,但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来说,这个影响就颠倒过来了。菲律宾、印度、印尼20年前都是我们的2~3倍,现在是我们的03倍,也就是我们比它高3倍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从外部来看,会看到很多新的挑战。一个就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面临的外部需求不足,这是两个层面的,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以后,外需总量增长得慢,所以我们的出口在快速回落,在2007年前我们是20%~30%的高速增长,但到现在是7%、8%我们就很满意了。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因为我们“大”带来的,我们现在占了全球整个贸易的11%,我们出口2万多亿,再增长10%要2000多亿,池子就这么大,你再想快速增长,池子的水容不了。所以这就是贸易大国带来的新挑战,原来“小”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增长,对全球市场来说它的吸收和容纳能力很强,但是现在你增长10%,就意味着全球要增长1%,你要占1%全球的市场,所以相对来说需求也是不足的。如果我们还想保持快速增长的话,就意味着你争夺别人市场的能力要更强,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我们看到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后,我们原来比别人便宜的现在不便宜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向东亚学,也走向出口导向的道路,传统密集型产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endprint

第三,我们现在讲出口结构要升级,这是必由之路,没的选择。但是我们要警惕的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的矛盾和冲突就会更加激烈。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持续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来看,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美贸易结构上是互补性大大超过竞争性。美国对我们出口有顺差的部门有农产品、化工产品、交通产品。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它出口的尽管有IT产品,当中国要去出口汽车的时候,当中国要出口飞机大炮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想当年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那时候它们在政治关系上还是盟友,但是贸易战打得不亦乐乎。对中国来说,当我们贸易升级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可能和这些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市场竞争的矛盾。前些年发达经济体说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是金融化、服务化,觉得制造业没那么重要,金融危机以后人家也是痛定思痛,所以出现以挪威为带领的“再工业化”,这是中国人翻译的。不仅仅是美国,还有法国、英国都如此。我参加中英政党对话,跟英国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很多议员和高级官员交流,他们很看好中国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改革带来的机遇,他认为你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会带来很大的机会。英国现在的情况也不错,他们普遍的预测是3%左右,但是所有这些人都怀疑这种复苏是不是可持续的,因为它们主要是靠房地产的复苏,认为只有靠制造业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才是可持续的。所以这些发达国家现在痛定思痛以后,对出口和制造业的竞争力更加重视,而不是像我们觉得你到了一定程度是靠服务、靠内需、靠消费了,不是这样。所以在2007年以后,出口在一个国家长期可持续地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还要加深认识。2007年以后为了推进工业化,我们扩大出口,要出口创汇,当时是很坚定的,但是这些年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看法,认识这是螺旋式的发展也是很好的事,但是确实要认识到出口在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

第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现在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所谓的矩形区域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被边缘化。美国人这次出手很快很重,有几个重大的举措。我们也有十来个谈成的自贸区,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就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我们跟很多国家谈的自贸区,政治上的意义更浓一点,在经济上的含义还是有限的。

所以中国确实也要构建有经济意义的大的自由贸易安排,在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经济贸易规则的重构。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带领一些部里的年轻专家搞了一本书,叫《金融危机与规则重构》,我觉得很有前瞻性,美国人推的TTP不仅是构造一个自由贸易安排,在构造的过程中更重要是在引领新一代的经贸规则,这里有些规则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挑战,关于国有企业、劳动标准等等。当然我们说长期来看,和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中短期来看,还是有挑战的。所以经贸规则的重构,我们怎么能够在这其中有所影响,能够更多地体现我们的利益,这对我们来说是有更大的挑战。

除了挑战以外,说说机遇。我觉得机遇更多的不是规模扩张的机遇,是出口结构升级的机遇。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的成熟,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带来很多新的需求,也就是消费结构的升级、生产结构的升级。所以对高端产业活动和高端生产要素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现在走到全世界各地去人家为什么对你感兴趣?一个是看到你这个市场,对全球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保持7%的增长,很好。当然人家对你好。

另一个是希望你去投资。对外投资当时会给东道国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别人希望你去,但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危机以后,给我们带来了在海外通过低成本的并购来获取技术、获取研发能力、获取品牌、获取国际销售渠道的一个捷径,这是在崛起过程中很重要的机遇。我到欧洲去看吉利在比利时的工厂,如果没有这场金融危机,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买一个高端品牌的汽车制造企业得花多少钱。所以总的来说金融危机是冲击,但里面还是含着机遇。这个东西都是两面的,一方面我们还要讲自主创新,推行我们自己的品牌战略,但是通过并购来获取技术和品牌、国际销售渠道,是一条捷径。

第二,使技术密集产业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我们的出口结构里体现出来。贸易结构是由自己的产业结构和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决定的,如果基础产业本身没有国际竞争力,在贸易环节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也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所以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产业升级,为出口结构的升级提供了一个基础。

第三是服务业发展有很多机会,其中重要的一个是外包的机遇。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挑战,怎么能够有龙头企业,能够拿到国家的订单,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不少挑战的。

再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就是全球对资本品的需求和机遇。一个是新兴经济体总体上还保持在较高的增长速度,这里面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本身的需求,它会带来对资本品,比如性价比特别高的发电设备、水泥厂、运输设备的需求,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工程承包快速增长,几乎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原因。第二个是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毫无疑问要完善基础设施,但是我们看到发达国家也在大谈基础设施,他原来的基础设施老化了,所以你今天跟美国人对话、跟英国人对话,他们都在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但是他们发愁的是财政没钱,金融危机以后把财政空间大大地压缩了。中国恰恰在这20年形成了无论是制造还是工程承包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对中国来说,对性价比比较好的资本品带来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抓住机会向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提高升级的动力,最后简单地点一下题。

第一个是着力增强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个是要加速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

第三个就是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我们现在对外投资前100名里面,90家是国有企业,所以要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很重要的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四个是打造引领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平台。上海自贸区毫无疑问是一个新的平台,但是我们还要思考过去30年构造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区,这些平台怎么适应我们比较优势的变化,去升级它,而不是把它扔到一边,另起炉灶搞一些新的东西。endprint

第五个是营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外部经贸环境。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我们会碰到很多额外的麻烦,这里面的工作要做的就更复杂了。

需求增长与供给改善:

中国外贸的重新定位

裴长洪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学界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研究,除了继续重视需求方面的问题以外,也把目光转向供给方向,因为市场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需求就是通常讲的三大需求,供给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我们结合这两方面来审视中国对外贸易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

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样就更加促使我们考虑中国外贸将来的长期趋势是什么。首先说外贸功能,经济学界在外经贸领域探讨外贸依存度、出口竞争力、出口品牌这些比较细的问题,但是真正的主流经济学,包括国家的宏观管理部门,对外经贸的看法,就是看对整体经济需求的拉动有多大,重视研究的是外需,这是主流经济学观察外经贸部门重视的一个热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特别是1994年以后外经贸部门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明显,那时候服务贸易顺差基本上很小,而且很多年都是逆差,所以讲外需贡献主要讲的是货物贸易。这种功能也曾经被夸大,2007年前后有很多专家学者讲,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主要靠外需,外需作用太大了,现在要依靠内需。其实这种说法不严谨、不科学,夸大了外需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任何时期主要都是靠内需。1978—2008年,中国外需在整个需求中的比重平均只有15%都不到,高的年份有的时候高过20%,低的年份也就是个位数,其实并不高,跟一些贸易大国如日本特别是德国比较,我们不是特别高。曾经有人把它夸大,我想这种夸大实际上一部分是为了迎合美国人说话,说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是因为你的出口太多了,最后它变成主要依靠服务业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最后产品是金融危机,是为了迎合这种说法。因此前几年夸大了外需的作用,一度对怎样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怎样提高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很犹豫。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过去的经济学研究这个问题确实看外经贸部门,关注点是看对需求拉动有多大。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重新定位。在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新的阶段,不仅要重视需求一面,争取外需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重视外经贸部门对供给方面能有什么贡献,它怎么样能够提高整体经济,包括外经贸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来改善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更迫切地提到我们面前。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经济结构性减速,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一季度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就像开汽车一样原来是高速,现在换了一个档了,这个档比高速要低,叫做“中高速”。

我们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不可能再恢复到过去的高速增长,1978—2008年,我们年均增长速度是98%,这两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定的增长目标都是75%,中国经济从过去9%换挡到7%再到8%这样一个中高档的速度上,这是一个最大的背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原来说2014年全球经济处于恢复阶段,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比较好,但是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下调了2014年的预期,但是有些预期没有变,比如美国经济、欧元区的经济还是逐渐在向好。但像日本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没有原来预计得那么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因此,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是遇到外需大幅度增长阶段,这是外部环境。但是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当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尽管在下降,从过去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但即便是这样,仍然比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要快。因此导致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虽然速度在下降,但是我们的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比始终是提高的。中国出口贸易的世界占比没有一个曲折,都是一路往上走,即便在2009年中国外贸是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的世界占比还是提高的。这是一个长期趋势。

预计中国出口世界占比将来大概要和人口的世界占比差不多,大概占到世界20%左右,后来我写成了文章,发表在2012年《经济研究》上。这个研究也做了很多模型,大概到2025年,或者稍晚一点,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大概会占到20%左右,这大概是一个长期趋势。从这个长期趋势来推测,中国未来对外贸易的增长,应当有一个增长速度的合理区间。这个提法是受两个方面的启发,一个方面是现在讲中国经济增长率,叫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底线是72%,就是保就业;“天花板”是物价上涨,不要突破35%,这目前是中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基本的观察,叫合理区间。经济增长有一个合理区间,外贸增长速度有没有合理区间呢?2014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之前,当时提出要略高于GDP,商务部感到压力很大。这个要求恐怕不是太合理,因为外贸增长和GDP增长没有逻辑联系。中国这样一个大经济体,在基本增长可以依靠内需的情况下,外贸增长和GDP没有逻辑联系,或者说这个逻辑联系不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贸增长有没有合理区间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政策要研究的问题。现在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的研究,但如果硬要设一个指标,它只能跟世界贸易比,它有逻辑联系。因为它跟世界贸易比,基本上是跟整个全球外需挂钩,这一两年的情况中国外贸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贸易4~5个百分点。所以以这个为参考,我们按照国际组织的预测,现在都比较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品服务增长是45%,一般商品贸易增长是4%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贸高4个百分点,也就是75%~8%,这个大概是可以有一个逻辑联系。但是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假设,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和继续研究。我们争取外需的目标,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两位数增长,现在是一位数增长。有没有合理的区间呢?如果有,怎么研究,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大问题,需要研究这个问题。endprint

从供给面研究,主要讲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多年来都讲要扩大进口贸易,但经济学的依据是什么呢?当时的依据就是政策需要,因为要减顺差。这种减顺差就没有太大依据,它没有经济学依据。经济学的依据是进口贸易是为了改善生产要素结构。因为国内有些生产要素没有,扩大进口是为了改善。当然政策依据需要的,包括领导人带着一个采购团到国外去签的一个大单,这种经济外交都是需要的,但这都不是基本面。基本面要考虑进口是改善国内生产要素结构和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即便要采取激励政策,也只能是主要这样考虑,进口什么东西能改善中国的生产要素供给,进口什么东西能提高潜在增长率。

比如初级品我们增长非常快,能源、石油、铁矿沙等进口都很大,但是过快不行,因为过快就是刺激国内在这方面盲目消费,就不考虑节约,本来我们就缺这种自然资源,因为有个国际市场你就拼命进口,国内像对节能减排、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就不重视,因为有便宜的国际资源可用。但实际上也不便宜,所以这种增长应该是合理的速度。包括这两年的粮食进口速度很快,但是也有粮食安全问题。所以这种需要有政策考虑,通过国内的价格政策、关税政策做一些合理调整。

资本品的进口波动很大,而且基本上趋于下降,因为资本品是改善生产要素最重要的品类。但是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优化调整结构,特别是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这种结构调整。把高耗能、高排放的中间品放到境外去生产,自己生产关键零部件产品,这种结构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也需要企业“走出去”布置国际化生产网络来实现。所谓我们要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现在的功能是到世界拿资源和技术,但是很重要的功能是布置中国自主的国际化网络,来改善这种中间品贸易的流向。

对于消费品进口当然要考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很稳定,很多专家说奢侈品贸易很高,但是奢侈品在全球的贸易比重不大,所以降低关税也好、方便流通也好有一点意义,但是没有全局性的意义。所以消费品的进口也要着眼于怎么提高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设施、教育教材、体育运动和科研设备。这是进口贸易,在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

服务贸易是中国未来的重要增长点,但是服务贸易的功能和发展思路要进行研究。现在我们服务贸易的比重比较低,说明它增长有空间。再一个是长期逆差,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预计要突破1100亿美元,这个问题很引人关注,说明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低。服务贸易逆差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旅游,现在已经从让外国人来游变成中国人出去游,所以它是逆差。这恐怕很难阻挡,说明中国消费能力提高了,这会是一个常态。吸引外国人来,当然空间还有,不是很大。再一个逆差来源是交通运输,这是我们一个大的逆差项,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中国有这么大量的货物要运,但是我们无论从远洋运输、海运再到空运,我们的运力不足、竞争力低,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方面我们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合理的状态,需要提高。还有一个逆差的来源,主要是专利,还有品牌的使用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逆差项。这恐怕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合理的,这就说明中国经济现在需要有新的生产要素,而服务贸易进口,它恰恰是在弥补中国经济增长潜在增长率的支撑因素。可能我们的服务贸易长期发展,要做这样一个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不要笼统地提,不要赋予服务贸易去争取顺差这样一个功能,你让他在一段时间就是逆差,当然前提是货物贸易必须是顺差,经常项目必须是顺差。在这个前提下,允许服务贸易有一段时期保持逆差状态,对某些部门可以继续容忍它的逆差,有些部门需要改变。所以从服务贸易发展的角度看,提高竞争力不要笼统地提。

从货物贸易提高国际竞争力要从国际角度入手。现在我们单单靠人民币汇率,单单靠外需,这都是没有希望的。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总量,就这么一池水,你要多出口2000亿,人家就很难受,你就得有很强的能力。2014年3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是向下浮动的,有人预测人民币汇率将来的趋势改变,我个人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幅度是很有限的。另外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现在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外贸的好处和对整个经济的坏处,有时候已经是互相替代了。人民币继续贬值后马上出现国内资产价格下跌,整体经济要弱化,现在房地产感觉到压力很大了。再贬值就会出现资本外流,当然我们外汇储备比较多,还能挺一阵。但是也会造成市场信心不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现在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无论从市场依据到政策依据,都不太可能。它会贬,但是贬得太多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外贸,特别是货物贸易出口竞争力就不能主要从这些方面考虑,得改善要素供给。原来的优势弱化了,特别是土地劳动弱化,一个是人力资本新优势要培育,还有产业配套、市场开放,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这都是从供给方面讲的。还有营销学里讲的供应链,拿到国际商务当中也是很重要的。还有跨境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兴的商业手段都需要发展,还有“走出去”、建立国际商务渠道,特别是近几年内地一些省份已经表现出有承接沿海一部分产业转移的能力,而且外贸增长速度在加快,同时规模也在扩大,这都预示着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来继续提高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使商品出口能够保持增长的合理水平。

乌克兰形势发展

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凌 激

(商务部欧亚司司长、原驻俄罗斯

商务处公使衔参赞)

乌克兰形势突变,最近一段时间,并没有完全地平静下来,反而发生了新的变化。下一步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乌克兰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形势变化,也出现了分离的倾向。第二个是5月乌克兰要举行总统大选,大选以后形势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第三个是现在国际调解的过程怎么样,国际上已经承接了乌克兰政局调解小组。第四个要看俄罗斯的态度变化。乌克兰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不到5000万人口,将近60万平方公里,基本上跟法国的体量差不多。

乌克兰现在的局势主要牵动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endprint

第一,乌克兰的政局牵动了当前国际大国关系的新格局,从乌克兰危机到现在,在乌克兰危机前期大家关注的是乌克兰国内的形势变化,到今天关注的是整个国际大的关系,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以及中国。

第二,乌克兰的形势变化关系到国际能源市场的动荡和新格局的调整,因为俄罗斯一直把石油和天然气作为重要武器,乌克兰是俄罗斯能源的进口国,特别是欧盟也严重依赖从俄罗斯的进口,引发了俄罗斯和欧盟能源的博弈,同时美国也在蠢蠢欲动。

第三,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发展,也牵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财经市场形势的变化。最明显的现象是西方提出要对俄罗斯进行制裁,虽然现在制裁的清单并不具有特别实质性,表面上看对俄罗斯是无关痛痒,几个官员的限制入境、关闭几个官员的海外账户等,但是下一步制裁会怎么进行,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因为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在俄罗斯股市上的资金70%来自境外投资者,俄罗斯每年大概有近20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这些海外投资基本上是俄罗斯国内能源企业在海外的离岸中心沉淀的大量资金,一旦俄罗斯和西方在金融领域进行相互制裁,必将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新一轮的动荡。如果进一步影响欧洲经济复苏和全球动荡,这将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所以目前乌克兰局势之所以被高度关注,是因为其主要牵动财经市场和大国关系。

乌克兰局势发生动荡以后,中国所采取的立场和做法是:

第一,采取的方针是沉着应对和相对超脱。为什么这么讲呢?两次联合国投票,一次是安理会的,我国弃权了。第二次是乌克兰在联大动议的,议案认为克里米亚公投无效,我国也成功弃权了。两次弃权,从我们的判断来看俄罗斯对我国很感谢。俄罗斯感谢我们不反对他们,是因为看到了硬币的这一面。乌克兰说我们不支持俄罗斯,是因为看到了硬币的那一面。我们有自己的考虑,更有我们的难处,因为在乌克兰危机出现以后,无论大国关系如何进行调整和变化,中小国家又在新一轮的选边站队,从联大投票可以看到支持的150多个,弃权的58个。

第二,要沉着应对。现在确实是看不准的,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当局势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时候,我们国际上做的政治、经济的任何举动,依然是牵动全局的,除了国际政治格局大的牵动以外,还有能源市场。因为我们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的升级换代,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变动对我们近期、远期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俄罗斯和西方相互制裁的话,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时代,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更何况我们还有很多很多自己没有解决的政治、经济和周边的发展问题,所以我觉得沉着应对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则是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在整个局势发生大的调整和变化时,这个原则是我们的主要选择。

在乌克兰动荡的半年当中,所有国家同乌克兰的经济合作、贸易投资等,都出现了下降、放缓甚至暂停现象。我们跟乌克兰贸易规模有多大呢?2013年是111亿美

元,2014年1—2月对乌克兰贸易下降8%, 2月份环比1月份下降50%,对乌克兰出口下降62%,从乌克兰进口下降256%。从贸易上看,我国与乌克兰的贸易下降比较快。下一步恢复性增长的时机目前还不好说,形势稳定以后贸易上会得到恢复。

看一个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看与这个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这个国家对我国经济的战略价值。比如说与欧洲、美国,主要是出口拉动我国的就业、招商引资。对乌克兰来讲,贸易规模并不是很大,才100亿,乌克兰对我国整个战略价值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走出去”的非常重要的市场,我国现在在乌克兰在建的工程项目和投资项目大概在200亿元左右,在当地创造的工程价值已经超过了我国的贸易额;二是乌克兰是我国引进一些技术非常重要的来源地,包括航天技术、军事技术。在中国当前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特殊的形势下,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一是资源,二是技术,我国现在与有技术、有资源的国家都要不遗余力地开展友好合作,这也是我们现在战略机遇期发展非常重要的需要。所以乌克兰对我国的战略价值主要是技术,不能失去这么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俄罗斯为什么采取这么果断的措施把克里米亚——现在媒体上一开始叫吞并,现在有的叫归并。按照俄罗斯国内法律,克里米亚已经是俄罗斯的领土,俄罗斯目前正承受着巨大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的压力。

首先经济方面的压力,俄罗斯2013年经济增长13%,2014年如果没有发生乌克兰事件,经济增长可能能恢复到15%~2%。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只有11%,这个季度增长按年度来讲,全年只有05%~06%。俄罗斯在经济增长几乎停滞状态和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时候,还冒着很大的风险,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把乌克兰问题按照他的意愿解决,这个也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领土扩张都是在经济发展和繁荣时期。

俄联邦要投放1个亿左右的财政资产来改善克里米亚人民的生活,因为克里米亚最低生活保障线比俄罗斯平均水平低两倍,既然已经成为俄罗斯公民,就必须拉平,俄罗斯要取代乌克兰对克里米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首先这个半岛没水,10%的淡水本地能够满足,80%的淡水需要靠乌克兰大陆输送。所有的通信线路是跟乌克兰大陆连在一起的,克里米亚是靠着乌克兰大陆,跟俄罗斯还有一个海峡。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乌克兰军队还没有完全撤出,还随时存在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所以对俄罗斯内部来讲承受着很大压力,俄罗斯现在专门成立一个克里米亚事务部,任命克里米亚的总统代表,而且政府第一次在克里米亚举行了一次内阁会议,这是第一次在首都以外举行内阁会议。这些都是宣誓主权的一些做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现在国内政治经济方面压力很大。

压力主要是国际压力,特别是西方的孤立和制裁。对于俄罗斯来讲,因为同时还在加入经合组织,俄罗斯外交总体还是以欧洲、西方发展为主要关系,所以克里米亚事件以后,俄罗斯无论是西方财团对他的支持也好,还是在国际油价方面,也担心美国会出手打击其石油工业,因为在3月份美国曾经抛售过500万桶石油来观察俄罗斯的反应,当天国际油价跌了3%左右。下一步美国有没有可能操控打压俄罗斯,因为石油是俄罗斯的生命线。另外在金融方面,俄罗斯和西方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和关联性,所以承受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也不可能把乌克兰局势进一步恶化作为它的首选利益,下一步局势相对比较平稳过渡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endprint

面对乌克兰局势我们的做法应该是,第一,我们要继续保持和乌克兰的友好合作关系,尽管现在从官方来讲并没有完全承认乌克兰现政权或者是新的临时过渡政权的合法性,但是我们也没有说它是非法的,仍要保持工作联系。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积极发展与乌克兰的经贸合作关系。

第二,由于乌克兰局势导致整个俄罗斯独联体,包括中亚地区的外力效应进一步扩大,从现在局势来看,白俄罗斯也好、中亚五国也好,包括俄罗斯在内,都出现了货币贬值,我国和这些国家贸易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冲击。所以,我国现在可能对这些国家发展经贸关系要采取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机遇。

第三,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乌克兰的局势导致克里米亚地区,特别是黑海航空通道明显的受阻,这个地方有可能发生新的军事对峙,因而黑海航运在2014年2、3月份下降了50%左右。所以这对我国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造成一些影响。反过来讲,有很多原来准备利用黑海贸易通道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特别像中亚和西亚、南亚内陆国家,有可能更多地利用中国新的亚欧大陆桥开展货物的转运和寻找新的出海口。由于乌克兰局势牵动全局和对外贸易很多的变化,所以我国要进行冷静认真分析,目的第一是为了避险,第二是寻找新的机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也是需要进行详细分析的题目。下一步在策划和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物流走向等方面,在多边、双边、区域和机制上要做一些新的策略和新的考虑。

【国际经贸】

埃及经济发展现状及

中埃经贸合作前景展望

金 欣 王玲莉

(天津外国语大学 亚非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 要]基于阐述社会变革前后的埃及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风险,展望中埃合作前景,提出充分利用外交手段为“走出去”企业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加强海外风险评估与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埃及;经济复苏现状;中埃合作前景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5-0011-02

[作者简介]金欣(198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阿拉伯问题、中阿关系;王玲莉(1982-),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助教,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科研项目“阿拉伯之春对中阿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13Yb06)阶段性成果。

埃及是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大国,具有很强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在2011年社会变革之前,埃及经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但随着政治动荡的加剧,埃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埃及作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地区性大国之一,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全方位的经济关系,但在埃及变革之后,中埃经贸关系如何维系和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埃及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一)社会变革之前埃及经济状况

2011年发生社会变革之前,埃及的经济发展总体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7%左右,2007年人均GDP达5349美元。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2007年埃及人类发展指数的绝大多数指标均高于中等国家发展水平,被列入 “新钻十一国”行列。2008年,埃及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全球最佳经济改革国家”。

(二)经济发展中伴随的风险及隐患

1失业率偏高

失业问题一直是制约埃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截至2008年12月,埃及人口达7590万人,人口增速远超经济增速,加上国内就业空间的局限性,外出务工成为许多人解决生计的方法之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埃及的失业率为109%,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2010年埃及的财政失业率仍达92%。而在失业人口中,29岁以下的青壮年占90%左右,其中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亦占90%,女性失业者的比率为男性失业者比率的4倍之多。

2贫富差距悬殊

近年来,埃及贫富差距现象日益严重,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据开罗美国大学教授阿明在2011年指出:埃及全国人口可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为富人集团,占国家总人口数的20%,拥有55%的社会财富总量;第二阶层为中产阶层,占国家人口总数的20%,拥有社会财富总量的27%;第三阶层为穷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仅拥有社会财富的18%。

3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伴随高失业率和悬殊的贫富差距的便是高通货膨胀率。虽然埃及在20世纪前十年的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是通货膨胀率却一直高居不下。2008年,埃及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9%,其中农村和城市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相当。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普通百姓,特别是占全国总人口数60%的贫困人口而言,则难以承受。如果民生困难长期得不到缓解且政府关注度不够的话,将为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4产业基础薄弱

埃及的经济收入主要集中在能源、旅游、运输和侨汇收入,其中服务业和旅游业占据较大比重,而工业和农业对GDP的贡献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和农业基础薄弱导致埃及出口商品竞争力弱,且产品结构单一。2010年,埃及出口总值仅为729亿美元,其中出口239亿美元,进口490亿美元,贸易逆差明显。

(三)社会变革之后埃及的经济状况

受社会变革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埃及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减少,旅游业受重创,外汇储备明显不足,财政赤字严重,货币贬值,再加上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埃及通货膨胀率仍为12%,失业率为13%,贫困率也持续上升,严重阻碍埃及经济复苏。endprint

2012—2013年埃及的经济增速仅为21%,而随着穆尔西政府的下台,埃及过渡政府在2013—2014年第1季度经济增速仅保持1%。可以说,当前埃及相对复杂的政治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对经济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提供宽松的环境,以埃及穆兄会为代表的反政府支持者,不断反对当今政局,甚至采取一系列的极端暴力行为,造成埃及国内安全局势动荡不安。

二、中埃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走出去”战略措施,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对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与投资初见规模。2005—2009年我国对埃及投资额年均增长30%,对埃及的投资规模居世界各国首位。2010年,我国对埃及直接投资额50226万美元,2011年增至8278万美元,可见我国已成为埃及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另外,我国政府还在埃及苏伊士湾专门建立了苏伊士经济合作区,全区内吸引了数十家中国企业进行海外集群式投资,占中国对埃投资总额的75%。

(一)中国企业在埃及社会变革中蒙受巨大损失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中埃两国在投资与合作方面成果显著,但在埃及社会变革中,中国企业的利益也遭受很大损失。

埃及央行为缓解外汇储备持续下跌的颓势,以拍卖的方式向各商业银行供应美元,造成埃及进出口商难以获得足够美元用以支付货款。同时,因埃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多家埃及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经营,致使我国企业在与埃及客户进行交易时,迟迟得不到供货或收不到货款,使我国企业利益受损。

另外,因埃及政局持续不稳,两国之间的投资项目面临搁置或延期的风险。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拓展区6平方米土地转让合同早在2013年4月27日举办了签约仪式,并按合同规定报双方股东以及各自政府相关部门审批,但于2013年10月25日才正式生效,其原因就在于,2013年8月底中国一艘货船在途经苏伊士运河时遭到武装袭击。此类事件不仅使埃及的安全局势动荡不安,也为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变革中的合作前景

尽管在埃及前期的社会变革中,中国企业在投资与合作方面蒙受巨大损失,但须认识到,埃及整体局势仍向着稳定迈进,中埃合作前景仍然广阔。

此外,埃及政府对华态度始终保持友善,对两国政府之间的一些重大经贸项目十分重视。由于振兴经济和改善民生是埃及政府未来的首要任务,因此埃及政府非常重视与我国的经贸合作,两国合作前景广阔。

三、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外交手段为“走出去”企业营造和平发展环境

和平年代,经济力量依照市场竞争规律即可不断发展壮大。但在战乱时期,市场原有经济规则失去效力,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和支持方可保护企业经济利益。因此,在阿拉伯地区出现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外交力量,争取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努力化解地区矛盾,维护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以保护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及工程承包业务。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以协商等方式实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加强海外风险评估及预警

西亚、北非地区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尤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为主,辅以中国产品和劳务输出,对外投资前必须做好对象国政治风险的调研和评估,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以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

阿拉伯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为世界原油市场的供应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已开始增产以弥补危机而带来的减产,OPEC闲置产能也因此降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我国已列居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依存度过高导致石油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断降低石油的进口依存度。

[参考文献]

[1]安维华埃及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探析[J] 西亚北非,2011(6)

[2]丁隆埃及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中埃经贸合作前景[J]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宁夏人民出版社

[3]胡英华埃及经济复苏前景黯淡[N]经济日报,2014-02-20

[4]金欣当前形势下中阿经贸合作的几点思考[J] 语文学刊,2013(10)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埃及
埃及金字塔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探古之旅——埃及
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
埃及艳后(外二首)
埃及历险记
埃及
埃及有个鲸之谷
球迷骚乱揭埃及革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