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土微灌灌溉方式和水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014-07-11 11:48邵明星
水利技术监督 2014年2期
关键词:变幅拔节期株高

邵明星

(沈阳市铁西区水利局,辽宁 沈阳 110027)

辽宁省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分布在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的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土壤以粉细沙为主,含水率较低,保水保肥性差,地区主要作物玉米产量仅有 4.5~6.0t/hm2,土地生产效率低,制约了农业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和辽宁省“千万亩滴灌灌溉工程”等工程的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在这一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为风沙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途径。

节水微灌技术实现了作物按需供水,其高频率、低流量的灌水方式使作物根区土壤经常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创造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水、肥、气、热环境[1,2]。因此,将节水微灌技术应用于风沙土玉米种植,可实现对水分运动的调控,为作物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但目前在风沙土地区相关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文章介绍了通过田间试验,在辽西北风沙区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技术条件下适宜灌溉水量的试验研究,为风沙区微灌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北甸子村,多年平均降雨量41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81mm;年平均气温6.1℃,平均风速3.7~4.2m/s。试验区土壤主要为流动风沙土,干容重1.69g/cm3,田间持水率为6.3%,凋萎含水率为1.7%,饱和持水率为16.9%。土壤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占70%;有机质含量为0.66g/kg。

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试验区内共计 30个试验对比小区,小区长2.8m,宽2.4m,面积6.67m2。种植作物为玉米“辽单31”,采用滴灌(DI)和微润(WR)灌溉,灌溉水量根据布置在冠层顶部20cm蒸发皿7天累积水面蒸发量(ET)为参考,分别设定 25%ET(DI1 和WR1)、50%ET(DI2 和 WR2)、75%ET(DI3 和 WR3)、100%ET(DI4和WR4)和125%ET(DI5和WR5)5个水平,当灌水周期内发生降雨时,从计算灌水量中减去降雨量。玉米垄距 1.2m,玉米宽行距 0.8m,窄行距0.4m,株距0.27m,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1.3 测定指标

降雨利用试验区附近的小型气象站监测,在试验区从南到北在冠层上方20cm分别放置3套20cm蒸发皿测量冠层水面蒸发,每天 8∶00测量一次。灌溉水量通过水表观测。在玉米生成熟期前,每 7天测量一次玉米株高、茎粗和单株全部展开叶的叶面积,按长×宽×系数法调查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通过叶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折算求得[4];在乳熟期随机取3株玉米截取地上部分物质,称鲜重后杀青,在105℃下杀青30 min,再于80℃烘干至恒重,称干重;收获时在各小区随机取样 10株,收获后室内考种,考查项目: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并计算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根据文献 3的算法计算[3]。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1.1 株高

不同处理玉米株高在生育期内总体变化趋势相同,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株高持续增大,拔节期和抽雄期株高增加最为迅速,灌浆期后,株高相对稳定(图1)。滴灌不同处理之间,苗期~拔节期各处理株高相近,变幅一般在 10%~15%之间;拔节~抽穗期,DI2处理株高高于其他处理,DI5处理株高最矮;抽穗期后,各处理株高差距逐渐缩小,变幅小于 10%。微润灌溉不同处理之间,苗期和拔节期WR1和WR2处理株高高于其他处理,一般高出20%~30%,拔节期变幅减小,在10%~20%之间;灌浆期后各处理株高相近,变幅在5%内(图1)。

2.1.2 茎粗

玉米生育期内茎粗的变化如图2所示,拔节~抽雄期,随着玉米生长的进行,玉米茎粗逐渐增大,抽雄期后,茎粗相对稳定。滴灌不同处理之间茎粗差异根据玉米生育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苗期~拔节期,灌水量相对较多的DI3,DI4和DI5处理茎粗大于灌水量相对较少的DI1和DI2处理,拔节期后,处理之间变化规律相反,其中DI2处理茎粗最粗;灌浆期各处理茎粗相近,变幅仅在3%~8%之间。微润灌溉处理之间变化与滴灌相近。

图1 灌溉处理对玉米株高的影响(A:滴灌;B:微润灌溉)

图2 灌溉处理对玉米茎粗的影响(A:滴灌;B:微润灌溉)

2.1.3 叶面积指数(LAI)

从图3可以看出,各处理LAI随着生育期的进行先增大后减小,苗期LAI增长缓慢;拔节~灌浆期,LAI增长明显;灌浆期后,LAI逐渐下降。滴灌灌溉处理中,玉米苗期~拔节期,各处理LAI值都较小,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LAI有减小的趋势,DI1处理高出DI5处理10%~25%;随着玉米的生长,各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小,到灌浆期时,各处理LAI均接近于 4,变幅低于 10%。微润灌溉处理中,玉米~抽雄期,随着微润灌溉灌水量的增加,LAI也呈减小趋势,随着玉米的生长,各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小,其中WR3和WR4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到灌浆期时,各处理LAI均达到4左右,变幅在5%~15%之间。

图3 灌溉处理对玉米茎粗的影响(A:滴灌;B:微润灌溉)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考种和产量的影响

各处理考种结果如表1所示。滴灌条件下各处理穗长和穗粗分别在 172.3~195.2mm和 46.3~49.0mm之间变化,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DI3处理达到最大;秃尖长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DI3处理秃尖长最短,较DI4处理减少 62.2%;行粒数变化趋势与穗长一致,DI3处理行粒数最多,高出DI5处理10.7%;各处理行数接近,一般均为14行或16行;百粒重、穗粒重和穗重分别在24.0~28.3g、137.9~ 178.9g和178.8~242.6g之间变化,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DI3处理最大,DI5处理最小。

微润灌溉条件下,穗长和穗粗分别在 182.3~191.6mm和47.5~50.7mm之间变化,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WR3处理达到最大;秃尖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WR4处理秃尖长最短,较WR1处理减少40%;行粒数和秃尖长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穗长变化一致,WR3处理行粒数最多,高出WR1处理12.9%;各处理行数接近,一般均为14行或16行;百粒重、穗粒重和穗重分别在30.7~34.8mm、168.2~200.0mm和 212.8~ 257.0mm之间变化,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WR1处理最小,WR3处理最大。

由此可见,在试验设计的灌水量范围内,灌水量过多或过少时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产量构成性状的显著变化可能还决定于作物品种和遗传 特性等因素[4~6]。

表1 不同灌溉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滴灌条件下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DI3>DI2>DI1>DI4>DI5,DI3处理产量达到7.67t/hm2,分别高出DI2、DI1、DI4、DI5处理 7.4%、9.5%、14.3%和 29.8%。WUE从大到小顺序为 DI1>DI2>DI3>DI4>DI5,即 WUE 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微润灌溉设置的5个处理中,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WR3>WR2>WR4>WR5>WR1;WR3处理产量最高,为 7.8t/hm2。WUE从大到小顺序为 WR1>WR2> WR3>WR4>WR5,即 WUE 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DI1和WR1处理耗水量最小,产量最低,WUE最大;DI3和WR3处理虽然WUE不高,但经济性较高;因此,在风沙区土壤保水性能较差的条件下,以追求粮食产量为目标时,滴灌和微润灌溉灌水量以接近75%ET为宜;但产量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灌溉水的无效消耗,在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时,该地区微润灌溉灌水量以接近 25%ET为宜。

3 结 论

(1)风沙土在微灌灌溉条件下,滴灌和微润灌溉水量对玉米营养生长的影响较小,当灌水量在0.25ET~1.25ET之间变化时,株高、茎粗、LAI和单株地上干物质重变幅均在 10%内;地上部分干物质重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2)两种灌溉方式下,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和穗重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75%ET时达到最高;行数受灌溉影响较小;秃尖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3)玉米产量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灌水量近 75%ET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WUE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线性下降。

因此,在风沙土地区,利用膜下滴灌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时,灌溉水量以75%ET为宜;在以减小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目标时,灌溉水量可控制在25%ET以内。

[1]窦超银,李春龙,李光永,等.吸力式微润灌水器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2,31(4)∶83-86.

[2]李援农,孙志武,何林望,等.膜下滴灌技术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4)∶90-92.

[3]张芮,成自勇,李有先.水分亏缺对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125-128.

[4]姚启伦,陈秘.干旱胁迫对玉米地方品种苗期植株形态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2)∶20-23,27.

[5]郑盛华,严昌荣.水分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和形态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4)∶1138-1143.

[6]刘伟,吕鹏,苏凯,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37-1743.

猜你喜欢
变幅拔节期株高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基于超声振动加工变幅杆的优化设计
调峰过程中葛洲坝下游水位变化分析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大端接圆柱杆的复合圆锥形变幅杆设计及应用
双排斜槽纵-扭复合振动变幅杆仿真设计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