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及传承
——以黎族打柴舞为例

2014-07-13 09:40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展演团573100
大众文艺 2014年19期
关键词:黎族竹竿习俗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展演团 573100)

一、黎族打柴舞的历史渊源

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和对自然的崇拜,认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信仰灵魂不灭,因此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跳丧舞,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最古老、传之最久远的舞种之一,受到黎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体现。如黎族村寨有一种丧法叫“旱寨”,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寨期间,丧家及邻村相关男女老幼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请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来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现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干家镇的黎族人仍保持着这一习俗,老人正常死亡后,在入柩的当天晚上,死者家属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前来共商治丧事宜的亲戚和众乡邻。这时无论亲戚还是众乡邻都要聚集丧,一是跳打柴舞,二是帮忙。因此,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巫术色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二、黎族打柴舞的发展演变

随着黎族人民的不断迁徙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改进,打柴舞受到了政府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和巫术色彩,在历史上曾被禁止,自此无人谈起。直到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禁锢思想被打破,打柴舞才随着黎族丧葬习俗的兴起而慢慢复苏,在经过文艺工作者在保持原有民间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注入时代特色,摆脱了打柴舞只有在丧葬特定环境下才可见的民间习俗,改编成了舞姿优美、明快,热情欢畅,赋予娱乐、健康等内涵,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娱乐性、表演性、群众性的打柴舞在性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性质上:由原来黎族人民只有在丧葬的特定环境下才跳的丧葬舞,变成了在喜庆日和节假日用来欢度的广场舞,由原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现在被注入了娱乐性、表演性等新的活力。内容上:基本舞步和丧葬歌词已经消失,多了一些歌颂生产生活、爱情的内容。使打柴舞具有新的内涵和生命力。道具上原先用比较坚硬的木材,以便抬棺,现在作为跳舞的工具,则选用轻便和方便携带的竹棍。锣鼓、唢呐、二胡也由音响所代替,打柴舞因此也被叫做“竹竿舞”。每逢过年节庆日,黎族人民便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青年男女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着并不时变换着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参加舞蹈的男女,一边跳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气氛热烈,场面欢畅。

三、黎族打柴舞的传承

打柴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打柴舞展现了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体现了浓厚的黎族民俗文化,并且,打柴舞与丧葬习俗紧密相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和黎族丧葬史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正因为它是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面对现今黎族打柴舞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打柴舞传承力量十分薄弱,后续力量严重不足;生存平台逐渐减小;原生态形式面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打柴舞已迫在眉睫。

因此,为了这一宝贵的民间习俗得以传承发展下去,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对黎族打柴舞的未来传承发展提出建议和采取有效措施:

1.依托政府,给予生存保障。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近老被确定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使打柴舞的传承发展有了政策保障,给予打柴舞有利的传承环境和发展条件。

2.健全机制,完善自身系统。文艺工作者要在保持打柴舞“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之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而又完善的体系。建立“黎族打柴舞的文化研究所”保留综合全面的打柴舞文化资料,如:文本、影像、录像等,为今后打柴舞的发展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和理论依据。

3.借助媒体,扩大影响力。媒体是扩大打柴舞影响力的有力武器,打柴舞可通过媒体,如通过做专刊、广告等途径进行宣传、演出,扩大了解人群,使更多人参与传承保护打柴舞的行列中来。

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自身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黎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的民间舞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黎族的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琼州学院研究海南民俗文化的理念与实践[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2]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2).

[3]于伟慧.黎族民间“打柴舞”[N].海南日报,2006(4).

[4]郭露露.黎族打柴舞的传承和演变[J].贵州大学学报,2009(6).

[5]王蕾.黎族打柴舞的兴起与演变[J].琼州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黎族竹竿习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爬竹竿
长竹竿的帽子
选竹竿
黎族网为传承黎族文化尽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