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和声的起源和发展

2014-07-13 04:43赵新天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起源发展

赵新天

摘 要:本文以时间为脉络,阐述欧洲从10世纪到20世纪各个时期和声的特点,对欧洲和声起源和发展做了一个条理性的梳理,通过对欧洲和声发展的分析,进一步探索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音乐创作。

关键词:欧洲和声;起源;发展

欧洲音乐中和声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和声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下面笔者即对欧洲和声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

一、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从早期的奥尔加农发展至复调音乐的完善阶段

这个时期开始有文字、乐谱记载,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相互间以协和音程为主作对位结合时,即形成和声音程、和弦与和声进行。这时期的特点有:早起平行的声部进行;以各类七声中古调为基础,所以后人称15、16世纪复调音乐中的和声为中古调式和古调式和声,或者称作教会调式和声;以协和音程为主,和声结构只有大、小三和弦原位、第一转位与减三和弦第一转位,其他不协和音程均须按规定的方法解决。从14世纪开始有变音,形成类似导音进入主音的声部进行。变音的应用为各类调式逐渐变集中为大、小调体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7世纪,早期巴洛克时代

17世纪,随着单声部旋律的形成以及歌剧的产生,开始使用为单声部旋律加和弦伴奏,并采用“数字低音”以指示伴奏的和声,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伴奏,以纵的音程结合为基础,使和声的作用加强,并形成以平均节奏持续流动的低音线条。器乐中和弦织体的发展,对逐步形成主调音乐有着重要意义。

从这个时期起,由于主调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和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它有声部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结合成为协调的整体。其次,有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终止式、调性布局对曲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和声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特别是不协和和弦的表现作用对于丰富音乐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此属七和弦得到应用,并成为确立大小调性的重要条件。在17世纪后期,虽然还存在着中古调式的影响,但大小调体系已经得到确立,大小调成为旋律与和声的调式思维的基础,他们之间的调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因素。

三、18世纪上半叶,后期巴洛克时期

18世纪上半叶,器乐写作得到更大发展,建立在大小调和声基础上的自由复调是主要的织体形式,继续使用数字低音作为键盘乐器和声部分的写谱方法。这个时期,和声作为曲式创作的重要因素,如赋格、奏鸣曲、古二部曲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形成这样的调性布局:大调先转至属大调,以后再转至其他关系调;小调先转至属小调和平行大调,以后再转至其他关系调。此时已经注意并应用了调式功能色彩的对比。另外,“皮卡蒂”三度即小调乐曲结束时主和弦常用大三和弦,自16世纪后半叶即得到普遍应用,并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同主音大小调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音乐对比法。巴赫被看作是这时期乃至今天的复调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复调发展的高峰,对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和声材料方面,除自然和弦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变音和弦。器乐中的和声织体使主调音乐风格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步向18世纪半叶的主调音乐体制过渡,此时复调的高峰与主调音乐形成一段重合期。

四、18世纪后半叶,古典乐派时期

18世纪后半叶为古典乐派的鼎盛时期。这时期,主调音乐成为主流。与旧风格相比,新音乐的和声节奏大多较慢,在进行相对缓慢的传统和声之上进行着大量繁忙的活动,重要的和声变化是键盘乐曲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法。

古典乐派崇尚理性,强调道德力量,作品结构严谨、明晰,手法简洁、洗练,也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简朴方面。此时和声调性意义更加明确,突出强调功能和弦I、IV、V;数字低音不再使用;低音也摆脱了流动性线条的束缚。同时作品结构比较方整,不像复调作品那样有复杂的声部与节奏,使和声的节奏规律化、节拍化,以对称、平衡的和声进行为主体。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离调与离调模进、等音转调等手法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扩大了作品的调性范围。从这个时期开始应用和声大调式,应用bVI级大三和弦的阻碍约束,随着半音进行也得到发展,成为一种富于色彩的手法。在主调音乐的曲式中,特别是在大型曲式中,和声的结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五、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早期,由于浪漫表现的需要,对创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了许多和声语汇。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变音体系和声和其它复杂的和声手法,比如大量引用半音化声部进行、远关系离调与转调、游移与模糊的调性、连续的属功能组和弦、各类远关系的变音和弦、高度叠置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主和弦的隐蔽收束、以避免同主音大小调的混合以及强拍的半音、经弦外音等,从而将大、小调体系和声推向极限,趋于解体的边缘。另一方面,民族乐派兴起,古代宗教体裁被采用,恢复和扩充了自然音体系的和声,其中包括自然大小调、中古调式、古普赛调式以及俄罗斯民间调。这个时期中,下属组得到强调,变格进行得到强调,有些段落仅由下属和弦与主和弦便可构成,副三和弦的作用亦得到加强,它们增加柔和的色彩,并使和声具有中古调式的风格特点;在和声构成方面有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与属和弦,自然音范围的高度叠置和弦等;在终止式可用变格终止,还用III级代替V级的正格终止,VI级或II级代替IV级的变格终止,最后终止可以不在主和弦上。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特殊的手法,如五声音阶和声,在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中还有五度叠置和弦、全音阶和声等,这些手法成为近代和声的先驱。

六、20世纪近现代的和声

20世纪的和声发展真的可以称为“万花筒”,其形式多样化,进行自由化,结构复杂化,可谓多姿多彩,变化多端,从而使占主导的手法不是很明显。在大小调体系和声发展至极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和声手法,主要有两个路程:一是回复至老的音乐风格,二是探索新的创作手法,他们都打破了200年来传统和声的规范。

20世纪的和声手法的特点有和声思维复杂化、和声结构多样化、和声进行自由化、调性观念的扩大化。其表现有:首先,全音阶的进行,比如巴托克的和声。这个时期,四六和弦可以独自使用,远关系的和弦可以连接,打破大小调长期影响;广泛采用中古调式,某些民族调式、泛音、音阶、十二音音阶等。和弦结构尽量打破三度叠置,采用二度密集的音群,四度叠置音响变得尖锐化、复杂化。近现代和声材料提供了色彩变化、紧张度及表现力,但有些材料由于个性太强、思维过于严密,反而失去了发展的余地。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大小调区别就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到20世纪,调性关系就更宽了,随着半音化高度发展和和声功能的模糊,大小调失去了统治地位,并出现了新的调性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泛调性。由于调中心不断变化,缺乏明确的调性感觉。二是多调性。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调性同时结合,即构成多调性,这种调性有着不协和、矛盾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和声效果。三是无调性。在半音阶的基础上,强调每个音都有同等的意义,避免否定中心音的控制。这些新手法、新的处理方式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创新、突破、个性、多样化的主流。

在欧洲和声的发展史上,无数次的改进、突破,使得和声手法不断发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声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要求我们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发展它、应用它,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音乐创作。

猜你喜欢
起源发展
圣诞节的起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