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高手一样解题

2014-07-17 22:17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钝角高手切线

在数学爱好者看来,

解题不只是巩固知识与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

更是一场攀登智力之峰的游戏.

现在,让我们沿着高手的视线,

一探他们眼中的数学题.

与问题“对话”

数学语言以精确而简洁著称,被誉为“科学的语言”,形式化和符号化是它的主要特点.如果把整个数学的解题过程看成是解题者与数学问题的一场“对话”,高手便是那个能够迅速领会题目中形式化、符号化语言所传递信息的人.

例1如图1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底面ABC,AB⊥BC,AD=DC,A1A=AB=2,BC=3.

(1) 求证: BC⊥AB1;

(2) AB1∥平面BC1D;

(3) 求四棱锥B-AA1C1D的体积.

我们先从已知条件中去领会题目传达的信息.

已知1: 三棱柱ABC-A1B1C1

⇒ 三棱柱中有很多平行关系,如两底面平行、侧棱互相平行……

已知2: A1A⊥底面ABC

⇒ A1A与底面ABC的三条边垂直.结合从已知1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得出A1A与另一底面A1B1C1的三条边也垂直.

由A1A⊂平面A1ACC1 且A1A⊂平面A1ABB1,可以得到平面A1ACC1⊥底面ABC、平面A1ABB1⊥底面ABC、平面A1ACC1⊥底面A1B1C1……

已知3: AB⊥BC

⇒ 由已知2可得A1A⊥BC,结合已知3可知BC⊥平面A1ABB1,所以BC垂直平面A1ABB1内的所有直线,如BC⊥A1B(∠A1BC=90°),BC⊥AB1,后者正是(1)要证的结论……

已知4: AD=DC

⇒ D为AC中点.只要再取一个中点,就将出现中位线.另一个中点可以取在从A点出发的各条线段上,如AA1,AB1,AC1;也可以取在从C点出发的各条线段上,如CC1,CA1,CB1.

由线线平行可以得到线面平行.如取CB1的中点E,由AB1∥DE,C1B∩CB1=E可得AB1∥平面BC1D.这正是(2)要证的结论……

现在来看问题(3).过点B作BF⊥AC于点F,由于平面A1ACC1⊥底面ABC (由已知2可得),则BF就是四棱锥B-AA1C1D的高.由此可得VB-AA1C1D=·BF·SAA1C1D=···AC·A1A=3.

在对例1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解题者领会到形式化和符号化语言背后传递的信息,甚至有所拓展,解题过程将会更为顺利.不过,这种信息的领会和拓展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其传世名著《怎样解题》中所言:“好的思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

解题不只是构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更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即解题策略.对高手而言,在具体采用某一方法时,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跟着感觉走,而是“像上帝那样俯瞰”整个问题,对目前的处境作出清醒的评估,并适时对解题策略作出调整.

例2如图2所示,已知抛物线C1:y2=4x,椭圆C2:+=1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A.过点A作直线l交C1于C,D两点,直线OC,OD分别交C2于E,F两点.

(1) 求证: 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

(2) 设△OEF,△OCD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3S2=13S1,求直线l的方程.

解答例2的一般思路: 证明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即证∠EOF为钝角,只需证[OE]·[OF]<0.

设C(x1,y1),D(x2,y2),E(x3,y3),F(x4,y4),由题意可知,x1,x2,x3,x4均大于0.

由直线l过A(2,0)可设其方程为x=my+2,与y2=4x联立消去x,得y2-4my-8=0,所以y1+y2=4m,y1y2=-8.

由[y1][2]=4x1可得C点坐标为

,y1,则直线OC的方程为y=x,与+=1联立消去y,得x2=,所以x3=.同理可得x4=.

所以[OE]·[OF]=x3x4+y3y4=x3x4+x3·x4=x3x41+

=

-x3x4<0,∠EOF为钝角,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内.

(2) 由3S2=13S1可得===.

OC·OD=·=·=,因为x1+x2===4(m2+1),x1x2==4,所以OC·OD=4.

OE·OF====,其中(x3x4)2=·,[x3][2]+[x4][2]=+.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大量的计算,过程相当烦琐……

解题高手的思路: (1) 证明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即证∠EOF为钝角, 只需证[OE]·[OF]<0.

设C(x1,y1),D(x2,y2).设直线l:x=my+2,与y2=4x联立消去x,得y2-4my-8=0,所以y1+y2=4m,y1y2=-8.

由[OC]·[OD]=x1x2+y1y2=+y1y2=-8=-4<0可证得∠COD为钝角.因为∠EOF=∠COD,所以∠EOF为钝角,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内.

(2) 由3S2=13S1可得===.

设E(x3,y3),F(x4,y4),因为O,E,C三点共线,O,F,D三点也共线,所以=·=

·

==.

由[y1][2]=4x1可得C点坐标为

,y1,则直线OC方程为y=x,与+=1联立消去x,得[y3][2]=.同理可得[y4][2]=.所以(y3y4)2==.

因为=·==,所以y3y4=,即(y3y4)2==

2,解得m=±1,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y-2=0.

“像上帝那样俯瞰”整个问题,源于解题高手的“全局视野”.在例2的求解过程中,他们把图2看成一个整体,将证明∠EOF为钝角转化为证明∠COD为钝角;同时,在预估到计算OE·OF,OC·OD可能面临的困难后,选择先将其优化为·,并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各个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巧妙地将·转化为

·

,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

“全局视野”的练就历程

要想练就解题高手的“全局视野”,就不能满足于解决某个问题,而要在成功解题后,自觉地反思和回顾,寻找更简便的方法.

例3已知+=1,求证:+=1.

解析1: 比较条件和结论,使人联想到α,β之间可能存在cosα=±cosβ或sinα=±sinβ等关系.

=1-

⇒cos4αsin2β=sin2βcos2β-sin4αcos2β

⇒cos4αsin2β=sin2βcos2β-sin4α(1-sin2β)

⇒sin2β·(cos4α-sin4α)=cos2β·sin2β-sin4α

⇒sin2β·(cos2α-sin2α)=cos2β·sin2β-sin4α

⇒sin2β·(cos2α-cos2β)=sin2α·(sin2β-sin2α)

⇒sin2β·(cos2α-cos2β)=sin2α·(1-cos2β-1+cos2α)

⇒sin2β=sin2α

⇒cos2β=cos2α.

所以+=+=1.

解析2: 分析已知条件,联想到圆方程的形式,可知点A

在圆x2+y2=1上,再结合cos2α+sin2α=1,能否使例3得证呢?

设点A

,因为

2+

2=+=1,所以点A在圆x2+y2=1上.

设圆上一点C(cosβ,sinβ),则过点C的单位圆的切线的斜率=,化简得切线方程x·cosβ+y·sinβ=1.

将点A的坐标代入切线方程,可得·cosβ+·sinβ=cos2α+sin2α=1,所以点A在过C点的圆x2+y2=1的切线上.因为点A也在该圆上,所以A,C两点重合,即

=cosβ,

=sinβ.所以cos2α=cos2β,

sin2α=sin2β,可得+=1.

解析3: 由已知条件联想到一个结构相似的问题:已知a·+b·=1,求证:a2+b2=1.

因为a·+b·≤+=1 (①),又a·+b·=1,所以①式能取到等号,所以a=

b=

,由此可得a2+b2=1.

如果例3用以上方法求解,会不会比解析1、解析2更加简便呢?

+cos2β≥2=2cos2α且+sin2β≥2=2sin2α,两式相加得+≥1,当且仅当

=cos2β,

=sin2β时等号成立,所以cos2α=cos2β,

sin2α=sin2β,由此可得+=1.

回顾例3的整个解题过程,每一种解法都比之前的更加简便.高手们在不断地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探索更加有效的解题途径.他们能从问题或解题过程中获得灵感,进而浮想联翩,最终又回到数学现实,对猜想进行严谨的证明.

在数学爱好者看来,

解题不只是巩固知识与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

更是一场攀登智力之峰的游戏.

现在,让我们沿着高手的视线,

一探他们眼中的数学题.

与问题“对话”

数学语言以精确而简洁著称,被誉为“科学的语言”,形式化和符号化是它的主要特点.如果把整个数学的解题过程看成是解题者与数学问题的一场“对话”,高手便是那个能够迅速领会题目中形式化、符号化语言所传递信息的人.

例1如图1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底面ABC,AB⊥BC,AD=DC,A1A=AB=2,BC=3.

(1) 求证: BC⊥AB1;

(2) AB1∥平面BC1D;

(3) 求四棱锥B-AA1C1D的体积.

我们先从已知条件中去领会题目传达的信息.

已知1: 三棱柱ABC-A1B1C1

⇒ 三棱柱中有很多平行关系,如两底面平行、侧棱互相平行……

已知2: A1A⊥底面ABC

⇒ A1A与底面ABC的三条边垂直.结合从已知1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得出A1A与另一底面A1B1C1的三条边也垂直.

由A1A⊂平面A1ACC1 且A1A⊂平面A1ABB1,可以得到平面A1ACC1⊥底面ABC、平面A1ABB1⊥底面ABC、平面A1ACC1⊥底面A1B1C1……

已知3: AB⊥BC

⇒ 由已知2可得A1A⊥BC,结合已知3可知BC⊥平面A1ABB1,所以BC垂直平面A1ABB1内的所有直线,如BC⊥A1B(∠A1BC=90°),BC⊥AB1,后者正是(1)要证的结论……

已知4: AD=DC

⇒ D为AC中点.只要再取一个中点,就将出现中位线.另一个中点可以取在从A点出发的各条线段上,如AA1,AB1,AC1;也可以取在从C点出发的各条线段上,如CC1,CA1,CB1.

由线线平行可以得到线面平行.如取CB1的中点E,由AB1∥DE,C1B∩CB1=E可得AB1∥平面BC1D.这正是(2)要证的结论……

现在来看问题(3).过点B作BF⊥AC于点F,由于平面A1ACC1⊥底面ABC (由已知2可得),则BF就是四棱锥B-AA1C1D的高.由此可得VB-AA1C1D=·BF·SAA1C1D=···AC·A1A=3.

在对例1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解题者领会到形式化和符号化语言背后传递的信息,甚至有所拓展,解题过程将会更为顺利.不过,这种信息的领会和拓展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其传世名著《怎样解题》中所言:“好的思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

解题不只是构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更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即解题策略.对高手而言,在具体采用某一方法时,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跟着感觉走,而是“像上帝那样俯瞰”整个问题,对目前的处境作出清醒的评估,并适时对解题策略作出调整.

例2如图2所示,已知抛物线C1:y2=4x,椭圆C2:+=1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A.过点A作直线l交C1于C,D两点,直线OC,OD分别交C2于E,F两点.

(1) 求证: 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

(2) 设△OEF,△OCD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3S2=13S1,求直线l的方程.

解答例2的一般思路: 证明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即证∠EOF为钝角,只需证[OE]·[OF]<0.

设C(x1,y1),D(x2,y2),E(x3,y3),F(x4,y4),由题意可知,x1,x2,x3,x4均大于0.

由直线l过A(2,0)可设其方程为x=my+2,与y2=4x联立消去x,得y2-4my-8=0,所以y1+y2=4m,y1y2=-8.

由[y1][2]=4x1可得C点坐标为

,y1,则直线OC的方程为y=x,与+=1联立消去y,得x2=,所以x3=.同理可得x4=.

所以[OE]·[OF]=x3x4+y3y4=x3x4+x3·x4=x3x41+

=

-x3x4<0,∠EOF为钝角,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内.

(2) 由3S2=13S1可得===.

OC·OD=·=·=,因为x1+x2===4(m2+1),x1x2==4,所以OC·OD=4.

OE·OF====,其中(x3x4)2=·,[x3][2]+[x4][2]=+.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大量的计算,过程相当烦琐……

解题高手的思路: (1) 证明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即证∠EOF为钝角, 只需证[OE]·[OF]<0.

设C(x1,y1),D(x2,y2).设直线l:x=my+2,与y2=4x联立消去x,得y2-4my-8=0,所以y1+y2=4m,y1y2=-8.

由[OC]·[OD]=x1x2+y1y2=+y1y2=-8=-4<0可证得∠COD为钝角.因为∠EOF=∠COD,所以∠EOF为钝角,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内.

(2) 由3S2=13S1可得===.

设E(x3,y3),F(x4,y4),因为O,E,C三点共线,O,F,D三点也共线,所以=·=

·

==.

由[y1][2]=4x1可得C点坐标为

,y1,则直线OC方程为y=x,与+=1联立消去x,得[y3][2]=.同理可得[y4][2]=.所以(y3y4)2==.

因为=·==,所以y3y4=,即(y3y4)2==

2,解得m=±1,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y-2=0.

“像上帝那样俯瞰”整个问题,源于解题高手的“全局视野”.在例2的求解过程中,他们把图2看成一个整体,将证明∠EOF为钝角转化为证明∠COD为钝角;同时,在预估到计算OE·OF,OC·OD可能面临的困难后,选择先将其优化为·,并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各个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巧妙地将·转化为

·

,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

“全局视野”的练就历程

要想练就解题高手的“全局视野”,就不能满足于解决某个问题,而要在成功解题后,自觉地反思和回顾,寻找更简便的方法.

例3已知+=1,求证:+=1.

解析1: 比较条件和结论,使人联想到α,β之间可能存在cosα=±cosβ或sinα=±sinβ等关系.

=1-

⇒cos4αsin2β=sin2βcos2β-sin4αcos2β

⇒cos4αsin2β=sin2βcos2β-sin4α(1-sin2β)

⇒sin2β·(cos4α-sin4α)=cos2β·sin2β-sin4α

⇒sin2β·(cos2α-sin2α)=cos2β·sin2β-sin4α

⇒sin2β·(cos2α-cos2β)=sin2α·(sin2β-sin2α)

⇒sin2β·(cos2α-cos2β)=sin2α·(1-cos2β-1+cos2α)

⇒sin2β=sin2α

⇒cos2β=cos2α.

所以+=+=1.

解析2: 分析已知条件,联想到圆方程的形式,可知点A

在圆x2+y2=1上,再结合cos2α+sin2α=1,能否使例3得证呢?

设点A

,因为

2+

2=+=1,所以点A在圆x2+y2=1上.

设圆上一点C(cosβ,sinβ),则过点C的单位圆的切线的斜率=,化简得切线方程x·cosβ+y·sinβ=1.

将点A的坐标代入切线方程,可得·cosβ+·sinβ=cos2α+sin2α=1,所以点A在过C点的圆x2+y2=1的切线上.因为点A也在该圆上,所以A,C两点重合,即

=cosβ,

=sinβ.所以cos2α=cos2β,

sin2α=sin2β,可得+=1.

解析3: 由已知条件联想到一个结构相似的问题:已知a·+b·=1,求证:a2+b2=1.

因为a·+b·≤+=1 (①),又a·+b·=1,所以①式能取到等号,所以a=

b=

,由此可得a2+b2=1.

如果例3用以上方法求解,会不会比解析1、解析2更加简便呢?

+cos2β≥2=2cos2α且+sin2β≥2=2sin2α,两式相加得+≥1,当且仅当

=cos2β,

=sin2β时等号成立,所以cos2α=cos2β,

sin2α=sin2β,由此可得+=1.

回顾例3的整个解题过程,每一种解法都比之前的更加简便.高手们在不断地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探索更加有效的解题途径.他们能从问题或解题过程中获得灵感,进而浮想联翩,最终又回到数学现实,对猜想进行严谨的证明.

在数学爱好者看来,

解题不只是巩固知识与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

更是一场攀登智力之峰的游戏.

现在,让我们沿着高手的视线,

一探他们眼中的数学题.

与问题“对话”

数学语言以精确而简洁著称,被誉为“科学的语言”,形式化和符号化是它的主要特点.如果把整个数学的解题过程看成是解题者与数学问题的一场“对话”,高手便是那个能够迅速领会题目中形式化、符号化语言所传递信息的人.

例1如图1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底面ABC,AB⊥BC,AD=DC,A1A=AB=2,BC=3.

(1) 求证: BC⊥AB1;

(2) AB1∥平面BC1D;

(3) 求四棱锥B-AA1C1D的体积.

我们先从已知条件中去领会题目传达的信息.

已知1: 三棱柱ABC-A1B1C1

⇒ 三棱柱中有很多平行关系,如两底面平行、侧棱互相平行……

已知2: A1A⊥底面ABC

⇒ A1A与底面ABC的三条边垂直.结合从已知1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得出A1A与另一底面A1B1C1的三条边也垂直.

由A1A⊂平面A1ACC1 且A1A⊂平面A1ABB1,可以得到平面A1ACC1⊥底面ABC、平面A1ABB1⊥底面ABC、平面A1ACC1⊥底面A1B1C1……

已知3: AB⊥BC

⇒ 由已知2可得A1A⊥BC,结合已知3可知BC⊥平面A1ABB1,所以BC垂直平面A1ABB1内的所有直线,如BC⊥A1B(∠A1BC=90°),BC⊥AB1,后者正是(1)要证的结论……

已知4: AD=DC

⇒ D为AC中点.只要再取一个中点,就将出现中位线.另一个中点可以取在从A点出发的各条线段上,如AA1,AB1,AC1;也可以取在从C点出发的各条线段上,如CC1,CA1,CB1.

由线线平行可以得到线面平行.如取CB1的中点E,由AB1∥DE,C1B∩CB1=E可得AB1∥平面BC1D.这正是(2)要证的结论……

现在来看问题(3).过点B作BF⊥AC于点F,由于平面A1ACC1⊥底面ABC (由已知2可得),则BF就是四棱锥B-AA1C1D的高.由此可得VB-AA1C1D=·BF·SAA1C1D=···AC·A1A=3.

在对例1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解题者领会到形式化和符号化语言背后传递的信息,甚至有所拓展,解题过程将会更为顺利.不过,这种信息的领会和拓展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其传世名著《怎样解题》中所言:“好的思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

解题不只是构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更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即解题策略.对高手而言,在具体采用某一方法时,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跟着感觉走,而是“像上帝那样俯瞰”整个问题,对目前的处境作出清醒的评估,并适时对解题策略作出调整.

例2如图2所示,已知抛物线C1:y2=4x,椭圆C2:+=1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A.过点A作直线l交C1于C,D两点,直线OC,OD分别交C2于E,F两点.

(1) 求证: 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

(2) 设△OEF,△OCD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3S2=13S1,求直线l的方程.

解答例2的一般思路: 证明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即证∠EOF为钝角,只需证[OE]·[OF]<0.

设C(x1,y1),D(x2,y2),E(x3,y3),F(x4,y4),由题意可知,x1,x2,x3,x4均大于0.

由直线l过A(2,0)可设其方程为x=my+2,与y2=4x联立消去x,得y2-4my-8=0,所以y1+y2=4m,y1y2=-8.

由[y1][2]=4x1可得C点坐标为

,y1,则直线OC的方程为y=x,与+=1联立消去y,得x2=,所以x3=.同理可得x4=.

所以[OE]·[OF]=x3x4+y3y4=x3x4+x3·x4=x3x41+

=

-x3x4<0,∠EOF为钝角,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内.

(2) 由3S2=13S1可得===.

OC·OD=·=·=,因为x1+x2===4(m2+1),x1x2==4,所以OC·OD=4.

OE·OF====,其中(x3x4)2=·,[x3][2]+[x4][2]=+.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大量的计算,过程相当烦琐……

解题高手的思路: (1) 证明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的内部,即证∠EOF为钝角, 只需证[OE]·[OF]<0.

设C(x1,y1),D(x2,y2).设直线l:x=my+2,与y2=4x联立消去x,得y2-4my-8=0,所以y1+y2=4m,y1y2=-8.

由[OC]·[OD]=x1x2+y1y2=+y1y2=-8=-4<0可证得∠COD为钝角.因为∠EOF=∠COD,所以∠EOF为钝角,O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内.

(2) 由3S2=13S1可得===.

设E(x3,y3),F(x4,y4),因为O,E,C三点共线,O,F,D三点也共线,所以=·=

·

==.

由[y1][2]=4x1可得C点坐标为

,y1,则直线OC方程为y=x,与+=1联立消去x,得[y3][2]=.同理可得[y4][2]=.所以(y3y4)2==.

因为=·==,所以y3y4=,即(y3y4)2==

2,解得m=±1,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y-2=0.

“像上帝那样俯瞰”整个问题,源于解题高手的“全局视野”.在例2的求解过程中,他们把图2看成一个整体,将证明∠EOF为钝角转化为证明∠COD为钝角;同时,在预估到计算OE·OF,OC·OD可能面临的困难后,选择先将其优化为·,并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各个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巧妙地将·转化为

·

,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

“全局视野”的练就历程

要想练就解题高手的“全局视野”,就不能满足于解决某个问题,而要在成功解题后,自觉地反思和回顾,寻找更简便的方法.

例3已知+=1,求证:+=1.

解析1: 比较条件和结论,使人联想到α,β之间可能存在cosα=±cosβ或sinα=±sinβ等关系.

=1-

⇒cos4αsin2β=sin2βcos2β-sin4αcos2β

⇒cos4αsin2β=sin2βcos2β-sin4α(1-sin2β)

⇒sin2β·(cos4α-sin4α)=cos2β·sin2β-sin4α

⇒sin2β·(cos2α-sin2α)=cos2β·sin2β-sin4α

⇒sin2β·(cos2α-cos2β)=sin2α·(sin2β-sin2α)

⇒sin2β·(cos2α-cos2β)=sin2α·(1-cos2β-1+cos2α)

⇒sin2β=sin2α

⇒cos2β=cos2α.

所以+=+=1.

解析2: 分析已知条件,联想到圆方程的形式,可知点A

在圆x2+y2=1上,再结合cos2α+sin2α=1,能否使例3得证呢?

设点A

,因为

2+

2=+=1,所以点A在圆x2+y2=1上.

设圆上一点C(cosβ,sinβ),则过点C的单位圆的切线的斜率=,化简得切线方程x·cosβ+y·sinβ=1.

将点A的坐标代入切线方程,可得·cosβ+·sinβ=cos2α+sin2α=1,所以点A在过C点的圆x2+y2=1的切线上.因为点A也在该圆上,所以A,C两点重合,即

=cosβ,

=sinβ.所以cos2α=cos2β,

sin2α=sin2β,可得+=1.

解析3: 由已知条件联想到一个结构相似的问题:已知a·+b·=1,求证:a2+b2=1.

因为a·+b·≤+=1 (①),又a·+b·=1,所以①式能取到等号,所以a=

b=

,由此可得a2+b2=1.

如果例3用以上方法求解,会不会比解析1、解析2更加简便呢?

+cos2β≥2=2cos2α且+sin2β≥2=2sin2α,两式相加得+≥1,当且仅当

=cos2β,

=sin2β时等号成立,所以cos2α=cos2β,

sin2α=sin2β,由此可得+=1.

回顾例3的整个解题过程,每一种解法都比之前的更加简便.高手们在不断地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探索更加有效的解题途径.他们能从问题或解题过程中获得灵感,进而浮想联翩,最终又回到数学现实,对猜想进行严谨的证明.

猜你喜欢
钝角高手切线
化解尴尬,你是高手吗?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在“拼”中解决问题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分法不同结果不同
高手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
高手的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