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现状与培养途径

2014-07-17 07:45刘雨蓓张雁玲
统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英语专业研究生

刘雨蓓,张雁玲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英语专业研究生是山西省英语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和实施以来,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相对完整且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系与制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建构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7年底,在899个有英语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硕士点有208个,博士点有29个。通过对210所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进行统计,发现每年大约招收8 100多人(张绍杰、杨忠,2009)。近些年来,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数量在快速增长,毕业后的研究生已经成为了我国各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生力军。因此,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将对未来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文件,突出强调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英语专业研究生只有拥有积极的学术研究意识,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才能准确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运用新视角、新方法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本研究以山西省4所高校外国语言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学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现状,分析其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的问题,探索培养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英语教学型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二、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概述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2013)在总结十八大报告时指出,研究生教育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其中,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这两个转变明确指出了今后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要求,即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郭新立,2013)。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2008~2013年山西省高校英语教师在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和统计,发现总数仅为29篇。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英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的迫切要求。

(一)学术能力的内涵

国外研究者对学术能力的研究,大多与学术表现(academic performance)和学术技能(academic ability)混用,并且多指学术能力中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例如,Richards和Nunan(2000)指出学术能力是获得新技能、融合新信息、构建新概念的能力。DiPerna和Elliott(1999)认为学术能力包括学术研究时所体现的批判能力,具体表现在阅读、写作、解决问题和研究等方面。DiPerna和Elliott(2000)还提出了学术技能和学术促成能力的概念,来概括人们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技能、态度和行为等与学术能力相关的因素。可以看出,无论学者们对学术能力如何定义,这一概念始终包括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用能力。国内学者则多把学术能力与研究能力结合起来。肖川和胡乐乐(2006)认为学术能力指的就是研究能力,是对于学问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能力,包括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敏感力等,具体体现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概念的生成与厘定、学术命题的提出、研究过程的设计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把握等方面。王雪梅(2009,2013)在考虑到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后,提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认知习得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认为学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形成学术感,这是一种内化了的学术能力。

(二)国内学者对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2006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表明,56.9%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尤其是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许多专家(戴炜栋、王雪梅,2009)对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自主可能是解决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习问题并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因素。更多的学者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文秋芳(2008)通过开设“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对英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即思辨能力进行培养。王雪梅(2008)从评估角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进行研究,发现研究生不清楚教学评估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只有调整评估方式,才能促进学术能力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研究生整体学术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规划,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指导、评估考核等方面进行。

然而,我们发现,以往研究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意识和学术能力培养的关系鲜有涉及,本研究认为研究意识这一精神力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研究能力(马凌、潘伟静,2009)。研究生没有强烈敏感的研究意识,就不会积极能动地做研究。只有强化自身的研究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找到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前期调研

我们在2010年9月和2011年10月分别对山西省某高校英语专业2010级研究生进行了两次关于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的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学习现状、科研现状、对研究的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24名研究生中有18名为在职(包括兼职)英语教师,且今后仍然继续从事这一职业,他们抱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专业知识的习得和学术研究持积极的态度,但存在研究方法匮乏、研究意识薄弱、研究成果水平偏低的现状。因此,为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该外语学院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了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选修课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历时一个学期(2010年3月至6月)。结果表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研究生对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研究问题

基于对该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新课程的成功开设,本研究认为,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培养目标的改进和课程设置来实现的。本研究试图了解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能力的原因还在于,这些研究生将对山西省英语教师队伍未来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问题设定如下:(1)目前山西省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现状如何?(2)如何有效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5月,以山西省4所高校(包括一所师范类院校、一所综合类院校和两所专业类院校)2012级英语专业(一年级)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和半开放式访谈(见表2),目的在于了解测试对象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现状。调查问卷以研究能力为主要内容,包括对科研的理解、对科研要素的衡量、围绕科研的阅读、学术研究能力的现状和学习及就业现状五部分内容,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研究者通过Excel进行数据分析(见表3和表4),设定标准值,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得到表3中的平均值,再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根据调查结果设定五个方面的访谈问题,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并录音。为了条件上的便利,本研究选择了山西财经大学6名研究生进行访谈,其中包括两名在职教师、两名兼职教师和两名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访谈内容包括对科研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研究意识、研究方法、检测能力是否存在缺失及其原因。

表1 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类型及题目数

表2 访谈中的问题类型及题目数

四、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术研究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问题意识

调查问卷中第一、二部分以等级量表形式来考察研究对象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和对研究要素的衡量。问卷中第一部分10个测试题目均为对学术研究不同方面的表述,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中没有一人认为10个题目全都是与学术研究有关的。本研究将量表中“一定是科研”的设为标准值4,其他分别为1、2、3,先求各项平均值再作比较(见表3)。

表3 第一部分各题目的平均值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具有明显的科学研究要素,如出现“分析”、“问卷调查”、“前测和后测”等词语的题目(第 2、4、6、10题)平均值较高;对于不具有明显研究要素,如出现“反思”、“课堂观察”、“总结”等词语的题目(第 1、3、5、7、8、9 题)平均值较低。这些题目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如第 2、4、6、10 题中所提到的“分析”、“问卷”、“前测”和“后测”等是定性和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刘润清,1999),也是被研究者们认可且广泛运用的方法。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这些题目的平均值均在3以上,接近标准值4(“一定是科研”),说明具有明显方法特征的研究更为研究对象所认可。而其他一些题目,如第1、3、7题中所提到的“反思和改进”、“阅读后写出相关论文”、“对教师工作情况的总结”等研究活动,属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张建琼,2004),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研究,体现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探讨、改进并进行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正是由于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从学习和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的意识,才会出现问卷调查结果中这些题目的平均值偏低的结果,他们认为这些活动“不一定是科研”。由此可见,研究对象对于学术研究或科学研究的认识含混不清,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同时,研究对象缺乏从日常的学习和教学中寻找研究问题的意识。对学术研究认识不清,缺乏问题意识,就不会对学习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产生质疑和探究,更不能激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足够的研究方法和前沿知识

结合第三、四部分(见表4)以及访谈内容,本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中几乎没有人经常进行针对科研的阅读。其中74%的研究对象进行科研性阅读,但阅读内容仅仅局限于学术期刊和Google网上资源,很少有人(仅有6%)阅读涉及前沿时讯的刊物,这导致他们无法接触本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的权威研究、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作,更不能从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中检索出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前沿知识,从而无法培养科学研究的前沿视角,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研究生导师的引导和课程设置来解决。(2)出于课程需要、对职业发展有利等的考虑,有25%的调查对象进行学术研究,但其中只有少数人(46%)喜欢做科研,可见学术研究意识严重制约着学术研究能力,大多数研究对象是因为不得不做科研才进行学术研究的。大多数研究对象(75%)很少进行学术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学术研究方法的缺失也成为制约大多数研究对象不能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主要因素。

在整个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造成研究对象学术研究意识薄弱和研究方法欠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研究对象的阅读、学习(教学)和科研之间不能够相互促进,即阅读所得的知识不能激发学习(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意识,而学习(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通过相关阅读和研究找到解决方法。

表4 部分问卷结果按百分比归类

(三)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未来英语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的影响

问卷第五部分对4所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67%的研究对象为在职英语教师或将成为教师,因此其学术研究能力的高低势必影响山西省未来英语教师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在为山西省储备优秀的教师人才。(2)访谈中还发现,研究对象在取得研究生资格考试中,主要以英语、政治及专业基础课的测试为主,基本与学术研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无关。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第一年,虽然各高校均开设有程度不同的科研方法与写作课程,但是没有专门的课程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也没有针对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过程设计等的专门课程。由此可见,对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五、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就应该关注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现状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研究生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使其掌握足够的研究方法,把握前沿动态,积极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实现学术创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一)培养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培养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首先,问题意识是帮助他们发现学术领域研究问题和价值的主要途径。波普尔(2005)曾断言:“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研究生应具备发现和探索研究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把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进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科学研究不能躲在“象牙塔”、图书馆里,也不是摆设和陈列品,英语专业研究生应该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发现新的问题,并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研究水平。研究生课程中应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把“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为什么这样做研究”、“还能怎么做”等质疑设计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课程学习、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形式提高研究能力。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并不局限于语言能力本身,而是研究意识、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重新建构与不断拓展。

其次,思辨能力是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文秋芳(2010)提出,就语言的学习过程而言,模仿、记忆、重述是不可或缺的练习环节,但在高校教学中,无论是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还是高年级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传授英语知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些显然不是训练分析、推理、评价技能的思维培养方式。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尤其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解决学术研究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以,培养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应该注重论文写作和课后反思。研究生导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之前,大量阅读学术论文。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分析、质疑、比较和求真的能力,把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论证这些观点,这个过程就是培养思辨能力的过程。此外,课后反思(reflection)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一环。导师在每学期末要求研究生写一篇课后反思(reflective letter),内容要包括本学期学术研究和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运用的解决策略、期末研究论文的形成过程等,要对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进行自评,指出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课后反思,对研究生学习过程做出合理、客观的反馈。

由此可见,通过培养英语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得以创新,从而唤起他们的科研意识,进而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

(二)掌握研究方法,拓宽学术研究视野

研究方法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和保障,而英语专业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却很有限,大多数研究生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研究方法而放弃了做研究。既然研究生培养要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那么就必须教会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辅助和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研究生导师应侧重于研究方法的梳理,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传统分类,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自省法、描述分析法、人种语言学研究法、语言教室内的观察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还要把比较流行的研究方法(如启发诱导式的数据收集方法、人际互动研究法、自省式行为分析研究法)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生才能运用灵活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研讨和创新。研究生导师除了鼓励学生归纳和总结与英语相关的研究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外,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讨和演讲,把有效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今后的研究课题中,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戴炜栋、王雪梅(2007)建议的那样,英语专业研究生一方面可以进行调查、访谈、数据搜集等内部学术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参加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外部交流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研究中出现的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并在交流过程中“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角度。

(三)把握前沿动态,实现学术创新

前沿知识是一门学科中最新的研究动态。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会有新方法和新视野的出现,从而形成新领域和新问题。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分门别类的学科相当庞杂,以语法学为例,研究者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有关英语语法的研究除了主要涉及英语教学(刘金侠,2004;李彩兰,2008;韩萍、侯丽娟,2012)外,已经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网路、心理学等领域(葛操等,2007;李颖,2013;黄申等,2011)。英语专业研究生要通过网络、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途径,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这对于激发学术研究的灵感、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大有益处。科研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研究生认真阅读刊有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期刊和论文,借助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现状。此外,研究生导师在推荐学术论文和专著时,应及时补充本方向学术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对学科现状和前沿动态做出总体了解和把握,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灵感,帮助其形成科研意识,确定研究方向。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加入研究生独立设计课题的环节,激发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对研究课题进行主动、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针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导师还应大力提倡研究生跨学科选课和学术研究跨学科选题,鼓励与其他学科研究生进行沟通与合作,促进其完成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项目,实现跨学科的学术创新。

六、结语

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山西省未来英语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影响到英语教师整体学术能力的良性发展。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现状的调查,能及时发现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热情,从而培养和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对于未来英语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持续的积极作用。

[1]张绍杰,杨 忠.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9(1).

[2]郭新立.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3-1-4(1).

[3]Richards JC,D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4]DiPerna J C,S N Elliott.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cademic Competence Evaluation Scale [J].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1999,17(3):207-25.

[5]DiPerna JC,SN Elliott.The Academic Competence Evaluation Scales(ACESK-12)[M].San Antonio,TX:The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0.

[6]肖 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7]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9.

[8]王雪梅.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的再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3(2):32-36.

[9]闵维方,王 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戴炜栋,王雪梅.学术环境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2009(1).

[1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29-34.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13]马 凌,潘伟静.强化研究意识培养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14]郭倩倩.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自主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15]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6]张建琼.教学行为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4(9).

[1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8]文秋芳.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9):350-355.

[19]David Nunan.语言学习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0]戴炜栋,王雪梅.对学术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原则的思考[C]//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刘金侠.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可行性[M]//中国外语教学法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2]李彩兰.汉英语法干扰性错误类型分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1).

[23]韩 萍,侯丽娟.从体裁分析角度探索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J].外语界,2012(6).

[24]葛 操,白学军,沈德立.英语双写规则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发展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5]李 颖.学习者“错误”的认知与思维形态研究[J].外语界,2013(1).

[26]黄 申,李宏言,王士进,徐 波.英语口语重复修正检错中语法网络和搜索过滤算法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1.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英语专业研究生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