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4-07-17 05:03孙妍
新课程·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营造氛围质疑能力小学语文

孙妍

摘 要:培养具有质疑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从营造质疑氛围、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营造氛围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科学态度和能力,质疑的过程闪烁着探索的欲望和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培养具有质疑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成为我们教师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营造质疑氛围,好提问题

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我们把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求知欲,去呵护学生心中一个个的问号。然而,正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一览无疑”。因此,如今的课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1.营造质疑氛围,满足提问的欲望

一个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善于倾听每位学生的想法、提问,积极鼓励那些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发言、提问,都要尽量认真听、听完整,并对敢想、敢说、敢疑的学生表示赞赏,尽可能满足每位想说、想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创设质疑情景,享受提问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启发引导“你知道只是为什么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此时,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你觉得只有这种结果吗?”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那平静的心里激起跃跃欲试的愿望,急着想解开心中的谜团。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最终寻找到答案,体会解疑的乐趣。教师应注意给每位学生均等的质疑问难机会,让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二、教给质疑方法,会提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会提问题不难,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不容易。因此,学生要会质疑,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利用课题引导质疑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起源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不妨就抓住阅读教学的“解题导入”部分,让学生学会针对课题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好课从课题开始。如,在教学《小池塘》时,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天真、好奇的天性去引导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呀?”于是,学生就能围绕课题提出:“小池塘在哪儿?”“小池塘是什么样的?”“小池塘里有些什么?”如,在教学《他得到的红圈圈最多》时,教师可以利用课题中隐含的信息激发学生质疑,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他是谁?”“红圈圈表示什么?”“他是怎么得到很多红圈圈的?”再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矛盾来质疑:“认真读读这个题目,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学生自然能想到:“太阳都是在白天出来的,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课题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一一找到,这就使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了充足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

2.利用标点引导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展现无疑。躲藏在文章中一个个标点,蕴藏着无穷的语言魅力,更是给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在教学《军神》时,当沃克医生得知刘伯承在不用麻醉的手术中还能镇定地数着手术刀时,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重点理解了“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等关键词语后,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注意这段话中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要连续使用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刘伯承顽强。再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标点符号,启发学生质疑,感受诗人的不同心情:“两句话中分别用上了感叹号和省略号,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为什么不都用上感叹号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品词析句,对于标点符号的推敲是必不可少的,诗人高兴和悲伤的情感就在这两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渲染开来。

教师通过抓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时更能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蕴意。

3.利用插图引导质疑

具有丰富的插图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如,《要好好学字》中,毛主席与两个小八路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提出问题“毛主席弯着腰、伸着手在干什么?”“小八路的脸上为什么会露出微笑?”又如,在教学《花瓣飘香》时,上课伊始,先出示文章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谁在哪里干什么?”然后再引导提出质疑:“小女孩手中的花瓣是哪里来的?”“小女孩捧了一片花瓣想要做什么?”“小女孩为什么只摘了一片花瓣?”一个个问号强烈地敲打着学生好奇的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文中寻找答案。再如,《母亲的恩情》,文中一幅母亲送别孟郊的插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依依惜别的画面真令人感动,只可惜画面是静止的。看到这静止的场景,你还想听到些什么吗?”于是,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真想听听孟郊在对母亲说些什么?”“慈爱的老母亲会对孟郊叮嘱些什么呢?”正中下怀,学生自己引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想象练说,一举两得。

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质疑,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逐步转变。

4.利用重点词句引导质疑

一篇课文中的中心词(句)是文章的“文眼”——与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密切相关,把握好了文眼就能有效地学好课文。如,学习《海底世界》时,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章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从而找到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接着再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质疑:“景色奇异在哪?”“哪里可以看出它的物产丰富?”从而去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并体会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又如,《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很明显这一自然段是围绕“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这句话来写的,那么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抓住这句话、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质疑:“为什么说景象非常迷人?”“迷人在哪儿?”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深入学习感悟,一定能事半功倍。

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句进行质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三、培养质疑习惯,爱提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质疑习惯,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1.培养预习质疑的习惯

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教师同样能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根据课题、不理解的词句、文中涉及的许多科学知识等等,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问个为什么、打上一个问号。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目标就会更明确。

2.培养课堂质疑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和疑问,如果学生在不断汲取教师所给予的知识的同时,还能始终对老师的传授、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或新的见解的话,那么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创新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课堂质疑的习惯,学生将不再是一部“收音机”,而是高速旋转的思维风车。当然,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加上自己的认真思考,才有可能提出质疑。这样,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会格外高涨。

3.培养拓展质疑的习惯

许多课文都会有留白之处,适当的拓展延伸能培养学生多面性的思维能力。如,《狼和小羊》的结尾,狼向小羊扑了过去,最终怎样呢?课文并没有交代。又如,《问银河》,学习完课文,学生肯定还有许多问题想要问问银河。此时,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存同求异,培养学生从纵向、横向、逆向去展开思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课前、课时、课后多问个为什么,多想一想原因、多找一找答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敢疑善疑,从多种渠道质疑,在长久的培养和训练中,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习探索,在存疑解疑中收获进步和成功。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营造氛围质疑能力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