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课件成为课堂的“罂粟花”

2014-07-18 21:58陈郭恒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罂粟花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学

陈郭恒

摘 要:多媒体课件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不当的现象比较常见。课件的使用要遵循适用、适量、适时的原则,勿让课件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课件;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发展;适用;适量;适时

近年来不少教师在教改中与时俱进,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后面简称“课件”),在日常教学中也能熟练地使用课件。课件集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已成为常态的现代教学工具出现在课堂里。无可否认,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给枯燥、平淡的课堂注入活力,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

但笔者发现,在这些年各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或在校内外观摩课、研讨课的交流活动中,课件使用不当的现象比比皆是。课件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使用不当,课件如同罂粟花一样,看似绚丽无比,实则成了扼杀学生思维发展的祸害。以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课件。

一、适用原则

[案例]《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王维的名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尤其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把朋友间离情别意寄托在一杯浊酒当中。言语虽浅显明白,但饱含离情别意,既有对元二处境的深情体贴,又有对友人前途的殷切祝愿。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也是教学上要突破的重点。有位教师这样处理:先让学生反复读古诗,接着演示了用Flash设计的长达3分钟的课件——用古筝《阳关三叠》配乐,在绿柳下屋舍里,王维向朋友元二频频举杯敬酒,然后元二背起行囊孤身一人走入大漠之中。看完动画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质疑]教师制作的古诗课件动画能有效地表现古诗的意境内涵吗?动画能替代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吗?

[思考]答案是否定的。众所周知,直观形象是课件的特点。用它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它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恐怕有违教学的初衷。没有对文本的解读,就没有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深度的阅读思考,就没有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很多语文内容是无法被直观展示的。特别是古诗词丰富的内涵韵味,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倘若教师的Flash动画绘制技术不佳,或者引用视频、图片不当,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还容易弄巧成拙,误导学生。此外,文本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解读后转化成的画面、视频毕竟只是教师的个人感受,如果通过画面强行“推销”给学生,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课堂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是学生思维训练的缺失。

[对策]在小学中高年段,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需要学生通过咀嚼文字去理解,凭借文字去想象,这样才能领略到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妙不可言的魅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为了迁就学生“趣味”而滥用课件。因需而用,用得其所,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反之则如“罂粟花”,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削弱学生的理解力,腐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适量原则

[案例]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春》,教师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一开始播放一大段精心剪辑的春景视频,画面呈现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教师用富有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诵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那一刻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接着,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随即又呈现大量万紫千红、蝶恋花香的图片,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充满激情,听课教师都觉得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精品课。课后我与身旁的学生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孩子说:“哇!老师的课件实在太精彩了!”“那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写的《春》美不美呢?”“那我倒没留意,反正PPT里春天真是酷毙了。”

[质疑]童言无忌,对此我们应该反思,学生在这堂课里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是欣赏课件,还是鉴赏了美文?

[思考]课件简称CAI,源自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其本质作用是辅助教学。用课件激趣,引导学生走近文本,用课件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情不自禁地陷入误区,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的可观性,或者在制作课件过程中为了追求美感,往往忽视为突破重难点的实际需求,把过多工夫花在了制作精美课件上,课件越做越漂亮,越做越齐全,好似小型的资料库,于是教学过程中难免炫耀式地大量运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来表现教学内容,结果课件太美了,容量太多了,导致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到挤压而缩小,这明显违背了课件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性宗旨。

[对策]一堂课成功与否,标准之一要看知识与思维的容量是否得当。二者在课堂教学中是动态形成的,只有适度平衡才能相辅相成,才能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技能。如果课件的信息容量多了,学生用于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了, 天长日久必然妨碍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所需,做到课件信息容量要适中,同时还要考虑视觉与思维的平衡,使所设计的课件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同时有助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力求使二者和谐统一。

三、适时原则

[案例]某骨干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的《雷雨》观摩课时,在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后,提问学生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教师话音刚落,就直接用课件同时呈现三幅图画:一幅是雷雨前乌云密布;第二幅是倾盆大雨;第三幅是雨后彩虹。学生一看到课件展示的图片,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学生表现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质疑]虽然学生回答问题时很踊跃,但是学生是通过文本来思考问题,还是通过课件中的三幅画得到了昭然若揭的答案呢?

[思考]上述案例中的师生问答显然是脱离了文本,学生的回答基本上属于看图说话。其实,这是教师展示课件的时机把握不当所造成的。教师希望让学生从文本上了解写作顺序,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可是,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就急不可待地把课件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这无异于让课件剥削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对策]课件毕竟是辅助教学的,课件携带的信息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接轨,要切合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宜过多地呈现结果性的答案信息。教师制作的课件也并非都要在课堂上全部展示。如学生思考无太大障碍,就不需课件来从旁辅助启发了。至于课件呈现的最佳时机应是学生通过多番思考,学有所困,仍迷惑不解,此时让课件登台亮相,就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既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又不能在多媒体教学中迷失教学的主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课件时,坚持适用、适量、适时的原则,让课件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催化剂,也让课件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利器!

参考文献:

雷雨强.多媒体课件的副作用: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J].新西部:下旬,201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平沙镇中心小学)

?誗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罂粟花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学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罂粟花的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