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庵,何日君再来

2014-07-18 11:42撰文圈圈
中华民居 2014年9期
关键词:首歌公园

撰文/圈圈

刘雪庵,何日君再来

撰文/圈圈

1. 刘雪庵

2. 《何日君再来》是当年《三星伴月》的配乐,由周璇演唱

小时候,外公总是爱让我坐在他的膝盖上,一边打着拍子,一边唱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如果没有刘雪庵,或许那个雪庵公园与任何一个公园并无区别。市民们在里面晨练着,到了傍晚便成了广场舞的阵地。而此刻,尽管这个以雪庵名字命名的公园里,并看不到太多关于刘雪庵的印记,但至少这里保存了一些人对于他的思念,至少有人已着笔将这些历史与故事留存了。

在离安居不远的铜梁城区里有个雪庵公园,是以音乐家刘雪庵名字命名的。刘雪庵,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正是这位出生在铜梁巴川镇东门盐店一个绅士家庭的音乐家,谱写出了《何日君再来》、《长城谣》等等宛转悠扬的歌曲。

小时候,外公总是爱让我坐在他的膝盖上,一边打着拍子,一边唱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如果没有刘雪庵,或许那个雪庵公园与任何一个公园并无区别。市民们在里面晨练着,到了傍晚便成了广场舞的阵地。而此刻,尽管这个以雪庵命名的公园里,并看不到太多关于刘雪庵的印记,但至少这里保存了一些人对于他的思念,至少有人已着笔将这些历史与故事留存了。

尽管,他曾被历史尘封了太久太久,久到连家乡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但在20世纪的音乐史上,刘雪庵是无法忽视的一位名流。

不妨,再将岁月倒带,重听那婉转撩人却深重的曲调。

刘雪庵,1905年出生在铜梁巴川镇东门盐店一个绅士家庭。他自幼失去父母,在同父异母兄长的私塾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兼习昆曲。他聪明好学,先后考入铜梁县立中学、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刘雪庵去上海,求学于陈望道创办的中华艺术大学,受教于欧阳予倩、洪深等文艺名流。次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校求艺期间,刘雪庵便开始了音乐创作。直到“九·一八”事件爆发,他的作品都是以抒情为主,温柔敦厚,艺术韵味浓郁。“九·一八”之后,他不再咏叹风月,取而代之的是呐喊。

《何日君再来》如今已成为经典,三两杯小酒下肚后,总是忍不住想要哼上两句,穿件旗袍,顾盼生辉,想起来都是美。若按此刻的念头,歌如此之红,词作者应该也显赫起来吧。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首太过出众的曲子,刘雪庵吃尽了苦头。

3. 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堪称经典

1. 1930年代上海国立音专的部分同学合影:后排左起江定仙、贺绿汀、刘雪庵、廖辅叔、胡然、张昊;前排左起陈玠、姜瑞芝、陈梅魂、李惟宁、陈田鹤

2. 雪庵公园

1936年7月,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第7届学生自治会为先期离校的第4届本师毕业班的同学举行茶话会,有人提议第4届本师毕业班的同学每人创作、演奏一首音乐作品留作纪念。刘雪庵当场挥笔创作了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俄藉女同学戈拉当即在钢琴上试奏,在场诸君莫不为那行云流水的曲调所深深吸引,而这段探戈舞曲也很快成为当时一段热门的伴奏舞曲。

这一年,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一个由周旋担当主演的广告宣传歌舞片,导演方沛霖特别邀请刘雪庵为该片配曲。刘雪庵了解到此片描写的是一个初恋即遭挫折的女青年近乎绝望的经历,认为当时即兴而起的《何日君再来》颇符合当时的意境,遂向导演推荐之,并让导演另觅人为其填写歌词。交代完这些事情后,刘雪庵便外出办事,直到后来他看到黄嘉漠的词。“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如今听来欲拒还迎的歌词,在当时多少显得有点粗俗了。尽管如此,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将作曲署名改用“晏如”,而词作者黄嘉漠则用“贝林”笔名替代。或许,彼时的刘雪庵只当是一个消遣,虽有雅俗之分,但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无妨。

当时一个经纪人瞄上了这首歌,便与刘雪庵签订了合同,将这首歌带到了更大的舞台。这对于原作者来说,本是好事一桩,但殊不知,这竟给刘雪庵带来了一次不小的灾难。

1938年,这首歌被用在香港拍摄的抗战电影《孤岛天堂》中,剧中人在这首旋律中表示欢迎新四军早日归来,使他们重新过上安宁平静的生活。有人这么说道,“上海沦陷前流行的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沦陷后流行的歌曲是《何日君再来》。这倒不是上海人甘心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表示做了奴隶后期待光复解放的日子到来。”

这首歌与刘雪庵的命运并没有就此停下,他们朝着另一个方向迅猛地发展了起来。1941年,李香兰灌制了华语和日语两种版本的《何日君再来》,还在她主演的日本侵华电影《白兰之歌》和《患难之交》中演唱了这首歌。而日文版的《何日君再来》流传到日本军营居然也大受欢迎,人人传唱。最恼人的是,有人篡改歌词,把“何日君再来”改为“贺日君再来”。在那个动荡而敏感的年代,这虽并非原作者本意,但还是不能阻止这首歌被列入禁曲名单。

若人生如歌,那么,至此,刘雪庵的生活乐章便从意气风发转为凄凉。从那以后,尽管刘雪庵仍热情满怀地投入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但《何日君再来》就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在他身边盘旋不去。在没有自媒体的年代,无论他多么地想将这首歌的初衷说给旁人听,都是徒劳。

于是,他只有低头认罪的义务,没有据理申辩的权利,为此他写了数百万字的“检查交代”。当年影片《三星伴月》的导演方沛霖1948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词作者黄家谟早年移居美国,客死他乡;摄影师王雨声于抗战期间因车祸身亡;主演周璇、马陋芬先后病故……若他们还在,或许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发声。

3. 李香兰把这首歌带到日本,为刘雪庵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1957年,刘雪庵被打成右派,从一级教授变成了图书馆的资料员,偶尔帮人代课,亦或替年轻的后辈们抄写曲谱。即便在那样的境遇下,他仍然谱写了诸如钢琴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等作品,还翻译了法国著名歌剧《卡门》的全部歌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何日君再来》自然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刘雪庵遭到毒打,被关进了牛棚,又被押送到劳动农场改造,不久便双目失明。他的夫人也在那场运动中辞世。

后来,刘雪庵右派问题终于得到平反,但他已被岁月消磨十分悲凉。上世纪80年代,他的老朋友,原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谢孝思在北京看望他时,已无法把眼前那个战战兢兢的老人与当年那个与冼星海一起指挥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师联系起来。

1. 《何日君再来》最初由周璇演唱

当时光的年轮转到1985年3月15日时,这个历经时代沉浮的老者病逝于北京。对于这位老人来说,或许这亦是解脱。终于可以收拾行囊,迎接新的轮回了。

或许,他能在另一个时空看到如今的年轻人仍然爱唱这首歌,以怀旧和复古的名义,用低回婉转的声音哼着“喝完了这杯,再进点小菜”,觉得雅致得很。

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看似风花雪月的音符竟是充满了太多的曲折跌宕,但似乎并不妨碍着调子源远流长起来。或许,这便是音乐与建筑的相似之处——见证了太多太多悲欢离合,到最后,也只是以一种中立和诚恳的姿态传世,背后的故事,只留给有心的人。

2. 刘雪庵作品《长城谣》

3. 刘雪庵作品《何日君再来》

猜你喜欢
首歌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就是这首歌
夏日公园
在公园里玩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秋天的公园
如果还有明天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