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的浅见

2014-07-18 04:27郑莹莹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反馈教学目标反思

郑莹莹

摘 要:高效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追求,只有高效课堂才能从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高效的课堂要求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过程,以及及时的反馈及反思。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反馈;反思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对有效教学的诠释是:“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而在我的理解中,高效课堂就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设定的目标的,掌握必要的知识的一种课堂。高效的课堂要求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过程,以及及时的反馈及反思。下面谈谈我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开展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课堂的主线,也是最后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一节课的知识点以什么顺序进行,如何增减资料,如何分配时间,课堂上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在教学目标的指挥下进行的操作。

以初二物理《力》为例子,《力》分为三个框题《生活中的力》《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曾经看到一个新教师这样上课:《生活中的力》学生最熟悉,也最好开展,所以充分展开。结果学生自己举了几十个例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生活中的力》这个框体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一句话: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也很开心,可是仔细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导,《生活中的力》应属于略讲内容,而《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对于这样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给出的评价是: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无效。

由此可见,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课堂,不管上得多精彩,都只能算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二、优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考量的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的设计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成功的教学必须以对学生真切的了解为基础。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生活问题出发引发课题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通过生活中推桌子引出对滑动摩擦力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体验探索方法和过程,感受学习进步的愉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事实建立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物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思维结构,接受时感到困惑甚至出现偏差,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为了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构建,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例如,在《密度》教学中,密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引入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小铁块密度相同,运用金的密度鉴定首饰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科学知识才会生动具体,学生才对科学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3.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不但可以使价值得到体现,而且也使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增大减少摩擦”的教学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行车增大减少摩擦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的反馈及反思

通过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知识。通过教师对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不断地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如何界定课堂是否高效,可以通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来获知:1.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你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哪些已经达到,哪些尚未达到?2.你是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学到或尚未学到的内容的?这两个问题是衡量高效课堂的准则,只有学生通过了教学目标的检验,才能说明课堂是高效的。

高效课堂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看、多想,针对出现的问题多思考,做个教学上的“有心人”。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湖景中学)

?誗编辑 刘青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馈教学目标反思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