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入藏旅游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健康教育

2014-07-18 06:15胡文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健康教育

胡文

摘 要:以分析入藏旅游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有效健康教育措施,以为其实践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研究目的。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组对象为该阶段入藏旅游的游客,根据其赴藏旅游的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82人,旅游期间未接受系统健康教育;观察组92人,旅游期间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比较两组旅游者的旅游期间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经研究显示,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件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入藏旅游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有助于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广泛重视和应用。

关键词:入藏旅游者;高原反应;健康教育;个体化指导

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逐渐兴起,赴藏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高原条件的低氧因素,对人体具有较大的影响,经常会引起头痛、头昏、呕吐、恶心等症状,即高原反应。为保证入藏旅游的游客能够以良好的身体顺利结束旅游,加强对游客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2年5月-2013年9月期间赴藏旅游的174名游客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强其健康教育的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近年来(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藏旅游的174名旅游者。根据旅游者入藏旅游的不同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8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40人,年龄在18到5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9.13±2.03)岁;观察组92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44人,年龄分布情况为19岁至55岁,年龄中位数为(40.12±3.01)岁。两组旅游者均于乘机前2天进行一般身体检查,对其P、T、R和BP水平进行测量,为每位旅游者匹配健康卡片,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病史等。对两组旅游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心理情况等进行系统比较,未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对两组旅游者进行比较研究。

2.方法

对照组旅游者入藏前只进行简单教育,未进行具体指导。观察组旅游者入藏前进行详细健康教育和具体化指导:(1)心理指导。告知旅游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但对盲目乐观的旅游者应针对高原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湿度、温度和含氧量进行详细介绍,告知旅游者入藏后可能会发生的适应性改变,使旅游者能够正确认识高原环境,以免入藏后产生不良情绪。旅游前多向旅游者讲述相关经验,并加强预防保健,增强旅游者的信赖感和安全感。(2)知识教育。旅游者入藏前应向其进行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检查出入高原者的身体基本情况,告知具有肺心病、高血压、贫血、心脏病和肝肾疾病的人群不适宜进入高原。告知旅游者注意入藏后的保暖工作,近期有腹泻、感冒等病症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入藏以后避免过度饮酒和抽烟。(3)预防用药指导。旅游者前往高原旅游时应准备好西洋参等特殊药物,以抬高身体缺氧的耐力,于入藏前2天服用,每日0.5至1.0g;可每日服用3颗复合维生素丸维持正常的身体代谢;入藏后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酌情服用安定,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为降低高原反应的敏感反应,可每次服用125mg的乙酰唑胺。(4)饮食指导。在低氧环境下,糖可迅速进行能量的代谢,有助于加速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助于减轻和预防因缺氧引发的呼吸酶活性,蛋白质可改善细胞代谢。故入藏后旅游者应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糖的食物,减少盐分摄入,多食用新鲜的果蔬,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在3.4至4.5升的范围内。(5)运动指导。向旅游者演示正确呼吸的要领,建议旅游者入藏后坚持每日3-5次呼吸运动,每次10分钟。若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还可适当增加慢跑、散步等锻炼。入藏后第一天入住不外出,入藏第二天可乘车进行市区环游,随后进行各景点的旅游。(6)吸氧教育。对采用依赖吸氧这一方式来预防高原反应的认识进行纠正,告知游客轻微的高原反应不需要进行吸氧,主要是由于吸氧会延长人体对低氧的耐受力,进而影响对高原反应的适应性。可采用鼻塞法或鼻导管对重度的高原反应者进行吸氧,将流量控制为每分钟1-3L,浓度控制为25%左右。

3.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所有研究对象旅游期间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旅游者入藏旅游期间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x2=10.652,P<0.05.

三、讨论

高原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与其登高速度、海拔、气候等因素有关以外,还受旅游者的体力、上感、精神、饮食、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海拔高而引起的低氧环境引发的急性缺氧是最根本的因素。入藏前对旅游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行程安排、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和吸氧教育可有效降低其高原反应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乘飞机入藏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约为40%至60%,本研究中观察组旅游者入藏前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其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为15.22%,与文献资料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做好旅游者入藏前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磊,金国辉,张红军,等.地导部队官兵高原驻训生理指标变化及卫勤保障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4):294-295.

[2]陈岚.谈急性高原反应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256-256.

[3]高存友,甘景梨,赵兰民,等.心理行为因素对急进高原救灾官兵急性高原反应状况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7):644-646.

[4]种银侠,张爱军,张冬天,等.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应急护理及转运工作[J].医药前沿,2012,02(3):302-302.

[5]方荣华,李俊梅,邓学学,等.玉树地震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11):1008-1009.

[6]李红霞,张传红,朱爱军,等.急性高原病患者82例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54-55.

[7]李桂蓉.高原地区地震灾难救援难点及应对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0):2382-2383.

[8]牛文忠,王毅,张进军,等.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12,13(04):198-1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誗编辑 董慧红

摘 要:以分析入藏旅游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有效健康教育措施,以为其实践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研究目的。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组对象为该阶段入藏旅游的游客,根据其赴藏旅游的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82人,旅游期间未接受系统健康教育;观察组92人,旅游期间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比较两组旅游者的旅游期间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经研究显示,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件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入藏旅游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有助于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广泛重视和应用。

关键词:入藏旅游者;高原反应;健康教育;个体化指导

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逐渐兴起,赴藏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高原条件的低氧因素,对人体具有较大的影响,经常会引起头痛、头昏、呕吐、恶心等症状,即高原反应。为保证入藏旅游的游客能够以良好的身体顺利结束旅游,加强对游客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2年5月-2013年9月期间赴藏旅游的174名游客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强其健康教育的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近年来(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藏旅游的174名旅游者。根据旅游者入藏旅游的不同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8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40人,年龄在18到5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9.13±2.03)岁;观察组92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44人,年龄分布情况为19岁至55岁,年龄中位数为(40.12±3.01)岁。两组旅游者均于乘机前2天进行一般身体检查,对其P、T、R和BP水平进行测量,为每位旅游者匹配健康卡片,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病史等。对两组旅游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心理情况等进行系统比较,未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对两组旅游者进行比较研究。

2.方法

对照组旅游者入藏前只进行简单教育,未进行具体指导。观察组旅游者入藏前进行详细健康教育和具体化指导:(1)心理指导。告知旅游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但对盲目乐观的旅游者应针对高原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湿度、温度和含氧量进行详细介绍,告知旅游者入藏后可能会发生的适应性改变,使旅游者能够正确认识高原环境,以免入藏后产生不良情绪。旅游前多向旅游者讲述相关经验,并加强预防保健,增强旅游者的信赖感和安全感。(2)知识教育。旅游者入藏前应向其进行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检查出入高原者的身体基本情况,告知具有肺心病、高血压、贫血、心脏病和肝肾疾病的人群不适宜进入高原。告知旅游者注意入藏后的保暖工作,近期有腹泻、感冒等病症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入藏以后避免过度饮酒和抽烟。(3)预防用药指导。旅游者前往高原旅游时应准备好西洋参等特殊药物,以抬高身体缺氧的耐力,于入藏前2天服用,每日0.5至1.0g;可每日服用3颗复合维生素丸维持正常的身体代谢;入藏后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酌情服用安定,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为降低高原反应的敏感反应,可每次服用125mg的乙酰唑胺。(4)饮食指导。在低氧环境下,糖可迅速进行能量的代谢,有助于加速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助于减轻和预防因缺氧引发的呼吸酶活性,蛋白质可改善细胞代谢。故入藏后旅游者应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糖的食物,减少盐分摄入,多食用新鲜的果蔬,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在3.4至4.5升的范围内。(5)运动指导。向旅游者演示正确呼吸的要领,建议旅游者入藏后坚持每日3-5次呼吸运动,每次10分钟。若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还可适当增加慢跑、散步等锻炼。入藏后第一天入住不外出,入藏第二天可乘车进行市区环游,随后进行各景点的旅游。(6)吸氧教育。对采用依赖吸氧这一方式来预防高原反应的认识进行纠正,告知游客轻微的高原反应不需要进行吸氧,主要是由于吸氧会延长人体对低氧的耐受力,进而影响对高原反应的适应性。可采用鼻塞法或鼻导管对重度的高原反应者进行吸氧,将流量控制为每分钟1-3L,浓度控制为25%左右。

3.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所有研究对象旅游期间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旅游者入藏旅游期间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x2=10.652,P<0.05.

三、讨论

高原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与其登高速度、海拔、气候等因素有关以外,还受旅游者的体力、上感、精神、饮食、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海拔高而引起的低氧环境引发的急性缺氧是最根本的因素。入藏前对旅游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行程安排、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和吸氧教育可有效降低其高原反应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乘飞机入藏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约为40%至60%,本研究中观察组旅游者入藏前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其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为15.22%,与文献资料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做好旅游者入藏前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磊,金国辉,张红军,等.地导部队官兵高原驻训生理指标变化及卫勤保障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4):294-295.

[2]陈岚.谈急性高原反应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256-256.

[3]高存友,甘景梨,赵兰民,等.心理行为因素对急进高原救灾官兵急性高原反应状况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7):644-646.

[4]种银侠,张爱军,张冬天,等.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应急护理及转运工作[J].医药前沿,2012,02(3):302-302.

[5]方荣华,李俊梅,邓学学,等.玉树地震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11):1008-1009.

[6]李红霞,张传红,朱爱军,等.急性高原病患者82例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54-55.

[7]李桂蓉.高原地区地震灾难救援难点及应对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0):2382-2383.

[8]牛文忠,王毅,张进军,等.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12,13(04):198-1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誗编辑 董慧红

摘 要:以分析入藏旅游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有效健康教育措施,以为其实践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研究目的。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组对象为该阶段入藏旅游的游客,根据其赴藏旅游的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82人,旅游期间未接受系统健康教育;观察组92人,旅游期间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比较两组旅游者的旅游期间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经研究显示,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件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入藏旅游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有助于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广泛重视和应用。

关键词:入藏旅游者;高原反应;健康教育;个体化指导

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逐渐兴起,赴藏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高原条件的低氧因素,对人体具有较大的影响,经常会引起头痛、头昏、呕吐、恶心等症状,即高原反应。为保证入藏旅游的游客能够以良好的身体顺利结束旅游,加强对游客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2年5月-2013年9月期间赴藏旅游的174名游客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强其健康教育的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近年来(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藏旅游的174名旅游者。根据旅游者入藏旅游的不同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8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40人,年龄在18到5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9.13±2.03)岁;观察组92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44人,年龄分布情况为19岁至55岁,年龄中位数为(40.12±3.01)岁。两组旅游者均于乘机前2天进行一般身体检查,对其P、T、R和BP水平进行测量,为每位旅游者匹配健康卡片,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病史等。对两组旅游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心理情况等进行系统比较,未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对两组旅游者进行比较研究。

2.方法

对照组旅游者入藏前只进行简单教育,未进行具体指导。观察组旅游者入藏前进行详细健康教育和具体化指导:(1)心理指导。告知旅游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但对盲目乐观的旅游者应针对高原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湿度、温度和含氧量进行详细介绍,告知旅游者入藏后可能会发生的适应性改变,使旅游者能够正确认识高原环境,以免入藏后产生不良情绪。旅游前多向旅游者讲述相关经验,并加强预防保健,增强旅游者的信赖感和安全感。(2)知识教育。旅游者入藏前应向其进行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检查出入高原者的身体基本情况,告知具有肺心病、高血压、贫血、心脏病和肝肾疾病的人群不适宜进入高原。告知旅游者注意入藏后的保暖工作,近期有腹泻、感冒等病症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入藏以后避免过度饮酒和抽烟。(3)预防用药指导。旅游者前往高原旅游时应准备好西洋参等特殊药物,以抬高身体缺氧的耐力,于入藏前2天服用,每日0.5至1.0g;可每日服用3颗复合维生素丸维持正常的身体代谢;入藏后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酌情服用安定,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为降低高原反应的敏感反应,可每次服用125mg的乙酰唑胺。(4)饮食指导。在低氧环境下,糖可迅速进行能量的代谢,有助于加速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助于减轻和预防因缺氧引发的呼吸酶活性,蛋白质可改善细胞代谢。故入藏后旅游者应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糖的食物,减少盐分摄入,多食用新鲜的果蔬,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在3.4至4.5升的范围内。(5)运动指导。向旅游者演示正确呼吸的要领,建议旅游者入藏后坚持每日3-5次呼吸运动,每次10分钟。若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还可适当增加慢跑、散步等锻炼。入藏后第一天入住不外出,入藏第二天可乘车进行市区环游,随后进行各景点的旅游。(6)吸氧教育。对采用依赖吸氧这一方式来预防高原反应的认识进行纠正,告知游客轻微的高原反应不需要进行吸氧,主要是由于吸氧会延长人体对低氧的耐受力,进而影响对高原反应的适应性。可采用鼻塞法或鼻导管对重度的高原反应者进行吸氧,将流量控制为每分钟1-3L,浓度控制为25%左右。

3.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所有研究对象旅游期间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旅游者入藏旅游期间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x2=10.652,P<0.05.

三、讨论

高原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与其登高速度、海拔、气候等因素有关以外,还受旅游者的体力、上感、精神、饮食、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海拔高而引起的低氧环境引发的急性缺氧是最根本的因素。入藏前对旅游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行程安排、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和吸氧教育可有效降低其高原反应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乘飞机入藏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约为40%至60%,本研究中观察组旅游者入藏前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其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为15.22%,与文献资料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做好旅游者入藏前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磊,金国辉,张红军,等.地导部队官兵高原驻训生理指标变化及卫勤保障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4):294-295.

[2]陈岚.谈急性高原反应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256-256.

[3]高存友,甘景梨,赵兰民,等.心理行为因素对急进高原救灾官兵急性高原反应状况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7):644-646.

[4]种银侠,张爱军,张冬天,等.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应急护理及转运工作[J].医药前沿,2012,02(3):302-302.

[5]方荣华,李俊梅,邓学学,等.玉树地震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11):1008-1009.

[6]李红霞,张传红,朱爱军,等.急性高原病患者82例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54-55.

[7]李桂蓉.高原地区地震灾难救援难点及应对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0):2382-2383.

[8]牛文忠,王毅,张进军,等.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12,13(04):198-1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健康教育
电话出院指导联合健康教育对妇科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