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桃花源记》的创作缘由

2014-07-19 12:04李永安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体验背景

李永安

摘 要:《桃花源记》是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其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至于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为什么会在陶渊明笔下诞生,自当代以来,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其文本内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体验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文的创作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想和现实冲突的产物,二是玄学影响的产物,三是作者躬耕生活的产物。

关键词:桃花源记;内容;背景;体验;缘由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作的序,后成为被世人称道的散文名篇。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至于陶渊明为什么要描绘这么一个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社会,自当代以来,说法不一。因此,本文试从文本内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体验三个方面分析《桃花源记》的创作缘由。

一、从文本内容看,是作者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

陶渊明是一个很有理想抱负的诗人,他曾在诗中写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煮。”(《杂诗》其五),这充分反映出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他生活的魏晋南北朝偏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

东晋末年,由于战乱不已,东晋统治集团又过着奢侈的生活,随意搜刮民脂民膏。农民终年劳动,却得不到温饱,而且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流离失所。陶渊明在他的诗中有相应的描述:“阡陌不移归,邑屋或时非。履历卧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和刘柴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来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问我言,死殁无复餘。”

仕途的不济破灭了他实现抱负的希望,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为此十分失意。这在他的诗中也有所反映:“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顿惭华发,负影只应。”(《命子》)仕途的不济既使他失意,也使他看清了官场的污秽。他鄙视卑躬屈膝以求官职的行为,以至他对仕途日益淡薄。这种思想发展的结果,便使得他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过着富足安乐的理想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描述明显是一种不满现实后对理想生活的呼唤。“《桃花源记》是对现实的讽刺与否定,对理想社会的歌颂与向往。”不管是《桃花源记》中所谓的“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还是《桃花源诗》中的“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避难者”,虽言避秦时乱,实际上是避秦时之战乱。“虽然未提及晋宋,然而这些人所避之‘乱实际上指晋宋社会现实,只不过以‘秦时乱代指晋宋时代的战乱罢了。”“‘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是作者基于厌弃战乱纷争,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发。因为在当时没有他理想的平静安乐的地方,只有寄托于现实以外的‘桃花源了。”

二、从时代背景看,是玄学影响的产物

玄学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实现,便成了陶渊明构思“桃花源”理想社会的依据,也成为陶渊明和广大劳动人民理想生活的来源。

三、从作者的生活体验看,是作者躬耕生活的产物

生活体验是一篇作品创作的必需动机。创作的动机有两种,即社会性动机和个体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常是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的某种‘召唤的积极响应。换言之,作家经常充当某种社会需求的传声筒的角色。”“个体性动机是作家的个体性精神需,所谓精神需求是指处出于作家纯粹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而产生愿望和需求。”“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陶渊明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不同,他是一个亲身参加过劳动,有躬耕生活体验的作家。无论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其三),还是“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简直就是一位普通农民,而不是诗人。就像梁启超先生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所说的一样:“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陶渊明还有贫困生活的体验:“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总之,陶渊明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他曾抱着一腔热血,想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容不下他。在仕途坎坷,处处碰壁,“大济苍生”的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后,他毅然走上了躬耕归田的道路。在长期的艰辛劳动和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朝夕相处中,他更多地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并借助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将自己的理想和玄学中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结合起来,创造出来了恬静、优美、平等、民主的“桃花源”生活,以应和当时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体验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跟踪导练(一)5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