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的广场步行空间设计初探*

2014-07-19 11:10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步行广场道路

敬 威

(新乡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基于环境行为的广场步行空间设计初探*

敬 威

(新乡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广场步行空间具有交通、景观、游憩三重功能。片面强调空间的视觉审美,忽视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因素,会降低人们对广场整体的质量评价。基于此,从人在广场中的两种步行行为出发,通过分析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并结合广场周边环境,探讨步行空间的设计,为广场步行空间设计提出设计建议,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的广场空间。

城市广场;步行空间;环境行为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环境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放空间,它对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步行是广场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广场步行空间是联系广场内部各个区域和周边城市节点的通道,同时它也是广场景观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供人散步、游憩、观景的功能,还具有交通联系的功能。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场一直是各个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大连曾一度因广场建设闻名,市内星罗棋布、规模宏大的广场为城市增添了魅力,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模仿的对象,同时也是国内广场建设的一个缩影。实地考察大连市的星海广场、中山广场、人民广场会发现,步行空间的设计与广场平面构图是密切相关的。设计者对步行空间的规划更多的考虑平面布局上的形式感,注重鸟瞰视角下的视觉审美效果。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在巨大的尺度环境下,很难体会到平面布局上的美学意义。由于缺乏对人在使用过程中环境行为因素的考虑,导致了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不符合人的使用习惯,降低了人们对广场整体环境质量的评价。克莱尔·库珀·马库斯曾提出,“规划和设计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1]所以,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因素应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设计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进行适应性的设计,使人们能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从事各种活动,创建人性化的广场空间。

2 步行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广场步行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主要有两类,一是被动步行行为,如交通穿越,二是主动步行行为,如散步、游赏。人们在进行这两种活动的目标和动机是不同的,对于空间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在设计时,应当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分别展开分析,进行适应性设计,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需要。

2.1 被动步行

被动性的步行主要是交通穿越行为。城市级的广场往往占有整个街区,人们为了快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会快速穿越广场,并不在广场中逗留,简单的说就是“借道”。这种行为的特点是动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求具有最短的直线距离,地面铺装需要具有指向性,材料没有强烈的变化,步行区域开放无阻碍,同时环境中或周边需要必要的标志设施,为穿越的行人提供明确的导向。

对与这种行为模式而言,行为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所以为人们提供最短距离的步行路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

(1)抄近路性。

从A点到B点穿越广场,人们更喜欢选择直线以缩短路程。例如,在雪后广场路面上观察人们的脚印,人们总是选择直线型的路途。因此广场步行空间应该首先考虑道路的便捷性。

(2)地面铺装。

在地面的铺装上要考虑通过颜色或图案引导人们的视线,以方便人们迅速的到达目的地。同时,供人穿行的路线往往有更高的使用频率,所以需要坚固耐用的地面材料,并且要考虑在有雨雪的天气下防滑和排水的需要。

(3)通道宽度。

人行通道的宽度首先应该符合人体尺度。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广场道路可通行的密度为10~15人/m/min,如果密度增加则人群会变成两股逆向的人流,影响人的通行[2]。考虑到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时广场中会聚集大量人群,需要依据可预测的人流量来估算确定主道路的宽度。

(4)景观环境因素。

当交通穿越时,在起点与端点的路程差别不大时,人们更愿意选择景观环境较为优美的道路。当起点和端点的景观环境不理想时,即使人为设置一些障碍,人们常常选择尽量愉悦地穿行路线,如草坪常常被人践踏,就是这种行为的证明。

基于以上的分析发现,人们在被动步行时,道路的选择与广场周边环境中的公交站点、办公楼、商场场所的位置分布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地点往往是人们到达的目的地,而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直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体现出明显的“抄近路”性。在进行步行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关系,安排相关的道路和景观元素,为人们的穿越提供便捷、快速、优美的通道,而不是人为的设置障碍,造成人与环境的对立。

2.2 主动步行

与被动步行相比,广场内更多的是主动步行行为,如闲逛、散步等活动。与被动步行不同的是这种行为源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步行的目的性不强,但与广场中的景观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扬·盖尔曾指出:“从体力上来说,步行也是有条件的,大多数能够或者乐意走的距离是很有限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 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3]。扬·盖尔指出了舒适的步行距离和人们体力之间的关系,他是根据欧洲户外公共空间调查得出的结论,但是不同人种之间的舒适步行距离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日本相关的调查显示,亚洲人的舒适步行距离会更短一些(见表1)。

除此之外,根据美国城市学者威廉·怀特对纽约城市广场所进行的调查,人们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步行行为还呈现出以下一些特性。

(1)曲径性。

人们总是愿意选择蜿蜒或者富有变化的曲线步行路径。这与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经验一致。

(2)趋向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相互“吸引力”,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向人多的地方集中,或者向发生有趣、新奇事情的地方集中。

(3)边缘性。

人们在穿行开阔的空地或走进空间的中心时一般心情都不大自在,因此往往宁可沿着空间的边缘行走以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又可以体验、观察空间中的景观。

(4)平面性。

基于舒适性的原因,人们在有选择的前提下,总是更愿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行进,而尽可能的避免高差。因为高差的变化常常给步行者带来更多的体力消耗,并打乱人们的步行节奏。人们宁愿选择不太长的迂回来拒绝爬上爬下。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周围景观环境优美同时满足人们心理需要时,会提升人们在活动广场中的舒适性和愉悦感,使步行距离延长,减少人们的疲劳感。所以,景观环境的品质是影响人们主动步行行为的基本因素。那么要创造舒适的步行空间,道路旁必须安排合理距离的座位供人休息,并且这些座位周围需要有良好的景观条件,如果仅仅安排了座位而没有良好的朝向和舒适度人们也不会选择坐下休息。

表1 各国关于舒适步行距离的统计

3 广场步行空间设计

广场内的两种步行行为都需要合理的步行道路、安全舒适的铺地及人性化的台阶与坡道。因此,设计时应根据人的行为特点、广场内部空间组织和广场周边环境等因素给予综合考虑。

3.1 基于被动步行行为的道路设计

被动步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规划与设计时应首先体现“最短距离原则”。使用对角线式道路可以有效的改善矩形道路网络便捷性的不足,从而建立一种快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对角线道路形成的交点设置景观节点,有助于形成广场的视觉中心,满足审美需要。但应注意的是,避免对角线道路引人过多,否则会对空间过分分割,影响广场空间整体的稳定性和整体感。

在设计时应首先考察广场周边的城市节点,预测人们穿越广场的目的地,根据周边建筑的功能、道路节点联系的强弱进行分析,预测人流方向和密度,确定道路路线及宽度。避免出现曲折的、有障碍的交通路径。同时在最便捷的基础上,考虑在道路周边环境美化和配套设施,提高道路的舒适性。

3.2 基于主动步行行为的道路设计

主动步行模式的特征是人们步行的目的性不明确,这时道路不仅供人们交通使用,同时还是人们散步、游赏等休闲活动的空间。对道路的要求就更加多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多条路径串联广场中的景观节点和活动空间,供人选择,给人带来更丰富的景观体验。

(2)由于“边缘性”的影响,人们不愿意信步在空间的中心,路径应靠近空间的边缘,或者通过绿篱、景观柱、花坛人为的制造边界,以满足这种心理。

(3)由于步行目的性不强,所以对便捷性的要求较低,人们会趋向于选择富有变化的小路而非笔直、生硬的达到,所以可适当延长道路长度。一方面可借用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结合周围的景观环境,蜿蜒迂回,获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意境;另一方面,延长道路长度可以增加人们的停留时间,引导人们开展游戏、健身等活动,为人们开展户外交往活动创造条件。

(4)300 m左右是人们平均舒适步行距离,当路径超过了这样距离,应考虑设置供人休憩的场所和设施。

3.3 地面铺装

广场中的铺装除了从空间、场地氛围、平面构图等因素考虑之外,还要对人们的步行的角度考虑铺装的安全性、导向性和舒适性。

对于主要用于被动步行行为的道路,由于承载着较高负荷的人流量,需要采用坚固、耐用、防滑的材料。多采用广场砖、混凝土砖、表面处理过的石材。在一些方向转折的地段可使用具有连续的、导向性的图案形式,对人们的通行产生指示的作用。

对于满足人们主动步行行为的道路铺装,需要考虑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相结合,选择不同的材料。由于这样的道路通常尺度较小,铺装材料须有较为细腻的图案或质感。例如碎石路面,这种材料肌理效果强,可组合成多种花纹与图案,脚感也较为舒适,是观赏性园路经常使用的形式。

不同的使用人群对铺装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老年人行动迟缓、感觉能力下降,儿童活泼好动、缺乏对危险环境的判断。在这两类人群经常活动的健身区、游戏区,出于安全的考虑,可选用彩色沥青这样的柔性材料。不过这种材料对于辐射的反射性较强,对活动的影响较大,需在场地周围种植大型的乔木。

3.4 台阶与坡道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广场都存在一定的高差变化。高差变化可以划分广场空间,同时还可以给空间带来丰富的变化,增加人们在步行过程中的趣味性。但是过多的台阶也会造成人体力上的消耗,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屏障”,降低人们步行的愿望,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和残疾人带来行动的不变。广场中的步行空间需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需要协调以上矛盾。

一般情况下,一组台阶高度3~4级时是较为理想的。因为当台阶为1~2级时高差变化不明显,人们不容易辨别其与周边环境的差异,容易发生磕绊,超过了4级又会给人造成一定的体力消耗,老年步行者的行动意愿会降低,当广场中不得不出现较多的台阶时,可以以4级台阶为一个基本的单位设置休息平台,将高层分段处理,以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压力。

坡道要完成同样高度的变化,所需要的水平距离要大大多于台阶,所以通常人们选择坡道的意愿会低于台阶。但为了残疾人的使用,坡道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4 结语

集交通、游憩、景观等功能为一身的广场步行空间设计是广场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既承载了设计者的思路与想法,也承载了广大使用者的需求,还涉及到了广场周边环境,只有这三者形成统一,广场空间才能充分利用,实现广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意义。所以,设计者应在分析人在空间中的环境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广场周边环境因素,进行适应性的设计,充分理解使用者需求,才能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步行空间。

[1]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M].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苑军.建构面向日常生活的城市广场[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3):22-25.

[3] (丹麦)扬·盖尔,欧阳文.人性化的城市[M]. 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Environmental behavior-based design of square foot space

JING Wei

(SchoolofArt,XinxiangUniversity,Xinxiang453003,China)

Square foot space has functions of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triple. Sided emphasis on the visual aesthetic space and ignoring the user's environment behavioral factors will reduce people's overall evaluation on the quality of plaza. The walking space design is discussed from the two types of people’s walking behavior and by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r, combined with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build harmonious square space between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city squares;foot space;environment behavior

2012年度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08)。

2013-11-20

敬 威(1980-),男,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1674-7046(2014)01-0019-04

TU984.2

A

猜你喜欢
步行广场道路
布鲁塞尔大广场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步行回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在广场上玩
从步行到奔跑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