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生活中用数学

2014-07-19 08:19金传红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金传红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98-0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即要求我们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性化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换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要有情趣,同时所设问题还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从不同方向看》时,利用屏幕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美妙的背景音乐下,缓缓地升起一座庐山,然后打下一首诗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入课堂,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适时提问:同学们,作者苏东坡从多个角度对庐山的仔细观察。从哪些角度呢?其实,苏东坡通过作这首诗,教给了我们观察祖国大好山河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庐山奇妙、壮观的美丽景色。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向看》。看什么呢?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了,非常渴望下面的内容。

整节课学生带着好奇的心,体验了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享受到数学中的“美”,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课堂其乐融融,充盈着春天般的活力。

二、结合生活材料,重组课程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例如,从九月中旬到十月初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女足世界杯赛况自然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有理数的加法”(浙教版七年级上册2.1节)的教学中,我就选用了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学生们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时而各抒已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教师不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指点,凭借集体的智慧,很快“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就跃然学生们的头脑里。

实践表明,学生会因为觉得问题熟悉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生活背景,展开教学活动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着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感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在“轴对称图形”(浙江版七年级下册2.1)这节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案。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一节课就显得那么短暂。

猜你喜欢
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