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7-21 14:13姜艳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凡卡凯勒电教

姜艳萍

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是我们的共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将德育渗透在课堂中,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呢?下面我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享。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种渗透。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善于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最感动自己的、最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一、借助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散文、小说、诗歌等;内容丰富多彩,有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爱护动植物等,堪称德育的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不断渗透德育。如我在执教《诚实的孩子》一课时,从内容入手,利用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时不小心打碎花瓶,后来主动把事情告诉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引导学生做错了事后,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主要介绍的是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给学生展示宝岛的图片、视频,如海面、海底、海滩等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在语文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和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要理论结合实际后,再落实到语文实践中。

1.在朗读中传情悟道

在我校就读的众多聋学生中,虽然他们发音不准,听力补偿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朗读教学同样重要。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课文,有明确的,也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学生才有所领悟,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如我在讲授《凡卡》这一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朗读重点句。“……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我顺势让学生就作者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如果爷爷收到了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等问题。朗读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意识。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与凡卡比童年》,以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教学离不开课外实践。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品德会在行动中反映出来。教师可以根据课内的各种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教学《雨中》一文后,我开展了“好事周”活动,要求每个孩子每天做一件好事,并充分利用早自习进行汇报,再利用班会进行总结、表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工具,对特殊学校的孩子来说,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聋学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缺乏社会经验,多媒体电教设备在形象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进行渗透德育。如教学《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时,我先播放海伦·凯勒的视频,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比他们失聪、失语更不幸的人,再给他们设计问题。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学生提出:“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蒙眼摸人的游戏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幸?”“我们失明后应该怎么学习呢?”我问:“哪位同学来解答这两个问题?”静默几分钟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吗?”我欣然应允。在之前的很多次教学中,学生只能从文字或者图片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幸,现在通过多媒体,他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了。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总结中,他们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有了光明,这个世界才美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总之,我们要把特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当做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将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凡卡凯勒电教
名人名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爱之声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