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建设者”:理论阐释和实践拓展

2014-07-23 17:14冯大鹏
新闻前哨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贴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转改

冯大鹏

[摘要]“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是在新闻记者角色出现偏差的现实环境下适时发起的活动,它教育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报道建设者,还要做建设性的报道,做一个文化建设者。在“我是建设者大讨论”进行的过程中,应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创新,坚持“三贴近”和“走转改”,强化责任意识,注重策划,以建设者的姿态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建设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贴近 走转改

2013年3月22日,湖北日报刊发了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他在肯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闻工作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不良表现,并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由此,“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在湖北新闻界展开。两个多月的时间,这场讨论已经从湖北波及全国,充分说明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变革时代,新闻工作者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主体意识、坚守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我是建设者”的理论阐释

建设,一般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指建造新的设施,一是指从事某行业。关于“我是建设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1.记者要报道建设者。

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时代的记录者,应该把建设者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纪录建设者足迹,传播建设者思想,讴歌建设者精神,把版面和时段留给建设者。

2012年4月,为了迎接湖北省第十届党代会,湖北日报推出了“喜迎党代会 我看新荆楚”大型公益互动报道,邀请荆楚各界人士参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亮点。2012年8月10日起,湖北日报又推出“喜迎党的十八大·楚天百县跨越行”特刊,报道各县区建设的成就。 2013年5月下旬以来,在武汉、黄石、咸宁三市的几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活跃着一支支特殊的建设者队伍,他们在进行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采访,报道重点工程的建设者,记录他们的辛酸和荣耀。湖北日报先后推出了《风雨鹦鹉洲》、《空中姊妹花》等4篇现场报道,与湖北卫视的《跟着建设者学做建设者:湖北媒体走进鹦鹉洲大桥》、湖北之声《猫道上的建设者》、长江商报的《总工程师的双重身份》等报道,不仅让鹦鹉洲长江大桥的火热工地生动呈现在受众眼前,更让人们领略到荆楚建设者敢为人先的英雄精神、科学施工的创新精神、舍家忘我的牺牲精神。

当然,社会有很多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建设者,都需要我们用时段和版面去关注。

2.记者要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

新闻工作者不能做旁观者,也不是简单的围观者,而应积极参与,以建设者的姿态进行报道,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简单地说,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心怀建设心态。既不哗众取宠,也不隔靴搔痒,而是提建设性的意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注重新闻监督的社会效果,让大家满意,从而推动各项工作,推动各方面的建设。

报道负面新闻,不是为了“揭丑”而“揭丑”,更不是为了让某个干部丢“乌纱帽”,而是要通过报道,让某一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使问题向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记者要以建设者的心态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共筑中国梦。2012年,湖北省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台了解到黄梅小池测速“陷阱”的新闻线索,楚天交通广播立即派出记者调查。经过了解,该路段自2012年1月1日至2月3日所有“超速”数据共计一万多条,涉及交通罚款2000多万。考虑到该事件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如果连续报道虽然会带来收听率迅速提升,但也会造成不稳定因素,而且不一定利于问题解决,因此楚天交通广播没有在第一次报道作出后进行连续报道和新闻炒作,而是将情况通报给了湖北省公安交管局。省交管局立即成立调查专班,开展调查,公布了调查结果,撤销该“陷阱”测速仪的超速数据,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实践证明,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给人出难题,为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把有利于服务大局、有利于推动发展、有利于舒缓群众情绪消除社会矛盾、有利于凝聚发展力量、有利于推动问题妥善解决作为舆论监督的落脚点,这样的舆论监督才是有效的。

3.记者也是建设者。

新闻出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推动新闻工作本身就是在推动文化建设,新闻工作者也在做文化生产,也是文化行业的建设者。记者所撰写的报道,所拍摄的照片,都是一种文化形态,将存在并传播下去。

湖北日报2012年两次改版,发行量获得大幅提升,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帮助履行党报的社会责任,也壮大了报社的实力,增强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实力。

二、“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的背景

2013年3月,根据中宣部和中国记协的要求,湖北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将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新闻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课题,先后到省属媒体和部分市州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建设者的主体意识缺乏,省委宣传部尹汉宁部长形象地概括为“有点烦、有点滥、有点晕”,需要进一步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具体来看,现实原因有三:

1.市场压力倒逼媒体发展。

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媒介之间的竞争走向白热化,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化倒逼主流媒体、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的舆论发展格局。在双重倒逼的情势下,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赚取眼球,谋求经济利益,肆意迎合媚俗之风,哗众取宠,怀着唱衰偏好习惯扒粪、片面亮丑,模糊了作为党和政府执政工具的定位,有的甚至沦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网络舆论的跟风者。

2.社会转型加剧心理失衡。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多元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行挑战,媒体的从业者像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体验着社会的压力,常常伴有浮躁的情绪和心理失衡。人们对于社会进步的期望并非因社会的进步而满足,反而在社会的进步下催生了更大的期望值,进步的尴尬和成长的烦恼不言而喻,社会的不满和躁动由此而生。一些新闻工作者受到偏激社会舆论的影响,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和粗浅的思考,片面地认为凡官员必腐败、凡发展必虚假,一味放大社会问题、助长社会戾气、激化社会矛盾,“黄鹤楼上看翻船”。endprint

3.新媒体崛起导致众声喧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多媒体的使用,媒体的传播手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低门槛使得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在发表声音,每个人都渴望关注。众声喧哗,稂莠不齐。一些所谓的“公民记者”怀着各自的初衷,为了特定的利益,发布、传播虚假信息。而传统的媒体和媒体人在“传谣无责”、“卖点至上”、记者是“时代的清道夫”等新闻观点的驱使下不加辨别、不分真伪地一哄而上,信谣传谣。一些年轻的刚入职的记者,在走上这个非常容易获得职业自信的岗位后,在“无冕之王”的光环下出现迷失,固守“坏事情就是好新闻”的理念,分不清主流和支流。

三、“我是建设者”的实践拓展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并不是一阵风,吹过了就不留痕迹,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内化到希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中,指导新闻工作者的传播实践,使新闻工作者在日常传播过程中体现建设者的角色。

1.饱含责任意识,注重策划。

作为新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特别是在当下,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力量、奋力拼搏,新闻工作者更应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为全国人民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的良好舆论环境。当前新闻工作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因此,特别要处理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歌颂光明与揭露黑暗、弘扬正气与鞭笞黑暗、深入与时效、继承与创新等等关系。

2011年4月中旬,咸宁市嘉鱼县陆溪镇、潘家湾镇菜农种植的大约5万吨包菜滞销。经网友微博发布,引发网民关注,长江商报及时监控到这一网络线索,随即展开调查、报道,为菜农销售包菜寻求出路。在长达5天的调查采访中,长江商报记者从种植成本、运输成本、异地市场菜价同比、市场疲软、产业种植结构、周边市场需求等方面,深入了解了当地包菜滞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长江商报及时启动重大选题策划报道机制,对该事件进行连续报道。在此次系列报道中,长江商报从保护菜农实际利益出发,通过连续系列报道,借助新兴媒体互动,引导相关部门介入,“拯救菜农行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

“我是建设者”的提法从本质上看,和“三贴近”、“走转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

“贴近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要始终把报道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激烈人民群众同心协力。“贴近群众”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

此外,应不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将见闻式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增强“走转改”的思想内涵;报道民生现象与促进问题解决相结合,提升“走转改”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大环境与彰显小特色相结合,发挥不同媒介的自有优势;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唤起“走转改”内蕴的生机与活力;制度保障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促进“走转改”长效工作机制的形成。

2012年,武汉市开展对本地最大地下排水通道——黄孝河箱涵清淤工作,武汉晚报记者6次进入箱涵,用亲身所见所闻向市民讲述了清淤工作者的艰辛,呼吁市民爱护环境。小处着眼,却饱含深情与责任;俯下身子,才能感受生活的鲜活。

3.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创新。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要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锤炼采编作风,下决心根治采编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火热生活,写出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作品,创作出有深度、有情感、有影响力的新闻力作。

2010年底,湖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副处长罗光军偶然与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主任姜平谈起福白菊,提到湖北麻城市福田河镇是我国三大福白菊产地之一。罗光军曾在福田河镇担任过镇长,他和福田河广大菊农的梦想就是福田白菊能成为湖北花茶中的“采花毛尖”,但眼下小规模、小品牌、小产业、低效益困惑着产业的发展。福白菊的故事并不新鲜,优势资源没有转化为优势产业。做不做报道?怎么做报道?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经过业务讨论,认为福白菊的现状与尴尬正是湖北众多特色农业产业想发展却又因种种因素没能发展的一个例证,剖析福白菊具有管中窥豹、以点析面的范本意义。从2011年1月14日至1月27日,从消息《亿万浙商资本麻城采菊 收走了菊花 留下了品味》,到专版《找寻福白菊的未来》,至《苦口“菊话”但愿化作春泥护花》的述评收尾,整组报道精雕细琢,饱含心血。

湖北日报道的这些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省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央视新闻联播在《聚焦十八大 中国成就展》中叶播出福白菊报道;2013年1月麻城九州福白菊基地通过中药材国家GAP认证。这些都让“湖北花茶第一品牌”的梦想更近一步。

可见,只要真正的坚守责任,加强策划,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树立精品意识,媒体人的建设性作用将更大。

四、结 语

随着媒介市场化进程推进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人尤其是一部分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了迷失,心系传媒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因势利导推动、引领“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深入开展,说明当下新闻工作者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主体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当前环境下,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摆正心态,回归到文化建设者的本位,做社会运动的一个链条,壮大文化产业的实力,提升精神文明的水平;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认识到记者职业的特殊性,明确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做好信息发布、社会监测与舆论监督,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时代。从而,媒体人在与其他行业的同与不同中促进社会的建设,不断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尹汉宁:《在湖北省新闻战线深化“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3年6月

[2]强月新:《深化“走转改”的思考》,《湖北日报》2012年9月17日14版

[3]姜平:《与福白菊一起见证新闻记者的建设能力》,《“我是建设者”大讨论资料汇编》,2013年6月,P273—275

[4]冯正安 巴晓芳 梁晓莹:《为荆楚建设者欢歌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采访纪实》,《湖北日报》2013年6月6日01版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贴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转改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故事细节语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