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摩:能否少一点“专家点评”

2014-07-24 16:13郭志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权威专家思维

郭志明

不知从何时起,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都掀起了“专家点评”潮,似乎没有这一环节,活动就没有档次,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于是主办者为请“专家”,东奔西走,煞费苦心。我不想全盘否定这一形式,但希望这种形式少一点,随意一点。既然是教学观摩,就让观摩者自己去揣摩体会,让“一千个读者”出现“一千个哈姆莱特”,而不能由“权威”的思维影响、拘囿大家的思维,不能由“专家”一己之好恶左右大家的好恶。理由有三。

其一,一个“专家”,无论其理论多么先进,视角多么新颖,见解多么深邃,他对一堂课的评价也只能是“一孔之见”,他的评价不可能完全囊括这堂课的精髓,不可能完全吃透执教者的教学意图,不可能完全把准课堂走势的脉络,更何况他会或多或少烙下个人喜恶的印记,也就是说,他的“点评”即使再精当,也只能是基本中的,弄不好就会“以偏概全”,如果把这些“名家”的点评作为“定论”,作为今后课堂教学的“方向”,那很可能形成对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趋向的误导。

其二,一个“专家”,无论其头脑多么冷静,眼光多么客观,修养多么高尚,置身教师妙绪泉涌、学生个性张扬、师生高度互动、情境美妙无比的课堂,他的情绪会高涨,思维会活跃,他会“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他会兴之所至,难以自已。在这样一种激动亢奋的氛围中,“专家”的点评很可能是“一时之兴”,言由兴发。褒,可能会用最华美、最顶极的词语加以赞扬,捧上天际;贬,则可能欲加之“劣”,何患无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由此,执教者的精心设计会被冲淡,包装者的苦心经营会被忽视,教师们会陷入迷惘,而一些有个性、有特点的教师也会因“专家”的这种“兴言”而“不知所之”,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个性受到扼杀。

其三,一个“专家”,无论处世多么低调,态度多么平易,胸怀多么大度,他在一定的学科和领域,总有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权威”地位。一个教学“沙龙”,无名之辈的畅开思维、放纵观点,人们只会赞同、欣赏,而不会“奉为圭臬”,而“专家”的言论,虽说不是“一言九鼎”,也会左右人们的思维。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出现“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的学术氛围,希望通过活动,让大家有触动、有感悟,而最不希望出现的场景是:一批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课,本可以让人大受启发、活跃思维,大家因己之异而汲取长处、避其短处,却因为“专家点评”,为其定性,套其定式,束缚了大家的思路,使人对可学习处心存怀疑,对可规避处不知所措,这就严重乖违了组织观摩教学的本意,也与教学的应然规律有所背离。

我敬仰权威,也并不反对“专家点评”,只是想在这一世风面前,大家多一点冷静,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切实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权威专家思维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专家答疑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