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策略在相声语篇中的应用

2014-07-24 04:53王元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王元元

内容摘要:相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以对话为表现形式的语言艺术。郭德纲是现今相声界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相声传播范围广、影响面大,其语言诙谐幽默,继承传统又独具创新。语用预设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预设的正确与共同遵守是确保会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对它的违规使用常常带给我们不少幽默的色彩。本文以郭德纲的相声《你得娶我》为例,从预设的性质来研究预设是如何导致言语幽默的,探寻语用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你得娶我》 语用预设 幽默机制

一.引言

相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语言幽默的集中表现,“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象相声那样地把语言当作生命”。(薛宝现,1983)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斗、唱”,对演员的语言功底、文化素质和表演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相声表演中,演员的的语言使用十分讲究语用策略,通过“包袱”的使用使听众发笑,许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郭德纲的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继承传统又独具创新,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摸爬滚打和厚积薄发,一跃成为现今相声界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郭德纲的经典相声段子包括:西征梦、东游记,红事会、白事会、醋点灯、托妻献子、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论梦、我要幸福。还包括《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是黑社会》《我要奋斗》等“我”系列的相声作品,及《你这半辈子》《你要锻炼》《你压力大吗》《你得学好》《你要做善人》《你得娶我》等新版“你”字系列。《你得娶我》便是郭德纲于2009年创作并与于谦合说的“你”字系列的作品。本文将通过对郭德纲相声《你得娶我》语用预设进行分析,探寻语用预设理论在幽默语篇中的作用。

二.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Frege)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 1982,参见弗雷格,2001)。语言学中的预设是指说话人没有明说,但话语中包含的一种假设,是一种特殊的蕴含关系,是句子成立的先决条件。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就是从语义上分析出的预设,它把预设称为语义中稳定而不受语境约束的部分。而语用预设跟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密切相关,其本质是:1.语用预设是共同知识。语用预设跟语境是不可分开的,莱文逊(Levinson)将语用预设定义为共同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进行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2.语用预设是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奥斯汀(Austin)认为语用预设是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他认为,一个句子的预设不能得到满足,通常这个句子的言语行为是空洞的。3.语用预设是“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具有共识性、合适性、主观性和可撤销性等主要性质。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郭德纲相声《你得娶我》中语用预设策略的使用。

三.语用预设在相声《你得娶我》中的应用

3.1取消预设的共识性触发幽默

预设的共识性是指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即交际双方共同的知识体系、言语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它是交际的基础。语用预设的前提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了解所预设的内容,至少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这样才能使听话者很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但如果他们之间缺少共有信息知识或说话者有意扭曲事实,会话信息将不能顺利传达。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会话的不协调性,也正是这种不协调性促进了幽默的产生。例如:

例1:

郭:她的名字叫“爽”。

郭:每当我到她们家找她,我站楼底下一喊“爽啊~~~”“爽~~~”你知道小区多少人推窗户看我!

在这段话中郭说他的女朋友名字叫“爽”,这个预设是他和她女朋友所共有的,他在喊“爽啊”的时候是在叫他女朋友的名字,而他女朋友小区的人们却不知道这一信息,便造成了歧义,不知道郭在下面干什么,于是纷纷“推窗户”看他。而观众在听到这由于违背预设的共识性而产生的不协调时,便不禁发笑。

下面几个例子是说话者有意扭曲事实,违背预设的共识性而产生的幽默:

例2:

郭:我说“不”。

于:哦。

郭:“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例3:

郭:有一摄影师走过来拍了张照片。

郭:后来命名为“人鬼情未了”。

于:嘿这嗐...(观众笑)多寒碜呐这得

郭:这张照片传流到国外。

郭:萨达姆夸了一句“美丽的姑娘”,就给勒死了。

在例2中,我们都知道佛教有一句名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郭却说成“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郭故意说一些明显不真实的事情,制造幽默效果,如例3中他说萨达姆是看了郭和那个姑娘的合照之后勒死的。在以上例子中郭有意扭曲事实,与观众们所共知的预设产生了不协调,便产生了幽默效果。

3.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触发幽默

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是指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它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与上下文的语境相协调,语言使用的是否恰当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判断。也就是说,为了使交际者理解预设的真正含义,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关系等。

例4:

郭:王子这低声唱着歌儿。

于:唱的是。

郭:(唱)我当个柴油工人多么荣耀(观众爆笑)。

郭:旁边公主也得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于:还小点儿。

郭:(囫囵地唱)“荷兰的太阳照在我们脸上,美国人脸上都笑开颜”。

例5:

郭:我由衷地赞叹“姑娘”。

于:嗯。

郭:“你真是条汉子”(观众笑)。

例4中郭想向观众们描绘一幅非常浪漫的画面:王子与公主手牵手漫步林中,白马信步跟随在后,王子与公主两人真情对唱,为气氛再增几分浪漫。然而当王子唱出“我当个柴油工人多么荣耀”而公主唱出“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这样明显不符合王子与公主身份以及整个语境时,浪漫气氛被打破,不合适、不协调感出现,让观众捧腹大笑。例5中单单只看“你真是条汉子”这句话可能觉得很正常,没什么好笑的,但是这里的语境是夸奖一位姑娘,那这句夸奖明显是不合适的,观众体会出了郭对这位姑娘的贬损、讽刺,幽默感随即产生。

3.3利用预设的主观性产触发幽默

语用预设的主观性是指预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它是交际双方对某一命题或语句的主观上的认识或态度。郑国平《语用预设及其交际功能》(2006)的观点是“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转引自唐莹,2012)

何自然(2004)认为“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说话人心目中认为是事实,还可以指假定的情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语用预设就是交际双方对某一命题或语句的主观上的认识或态度。《你得娶我》中的很多幽默,便是通过利用预设的主观性产生的,如:

例6:

郭:我很绅士的走过去一伸腿。

于:嗯?(观众笑)

郭:啪!摔那了。

例7:

郭:“你得娶我”(与郭相亲的姑娘)。

于:啊?

郭:“咱多会儿结婚啊?”(姑娘)。

郭:当时我就傻了冷汗都下来了。

于:听不得这个。

郭:“我说咱别玩笑” 。

郭:“我可能不太适合你”“没事儿”。

郭:“我能接受你”

例8:

郭:她也急了。

郭:“啪”一拍桌子。

郭:“你不娶我,我就在这儿找个人嫁了”。

郭:饭馆儿老板过来了,“你这不应该,你说这个客人都跑了,你看看”。

例9:

郭:“哪儿的事儿,猪肉都涨价儿了,我怎么才五百呢”。

郭:我说“猪肉还能吃呢,你看看你,有利用价值么是吧”。

于:哎呀!

例6中郭自己的主观认识是“伸腿绊倒别人是绅士做的事”,当然于和观众们都知道这个预设是不对的,绅士是不可能做这种事情的;例7中当姑娘向郭说出“没事儿”“我能接受你”时,她自己认为“我很漂亮”“我完全能够配得上你”,但显然这只是她个人的主观认识,因为这个相声的后半段郭几乎通篇都在描述这个姑娘的丑;例8中同样还是这个姑娘,她说出:“你不娶我,我就在这儿找个人嫁了”时,她的预设为“我长得这么漂亮,你不会让我嫁给别人的”,“我在这儿(饭馆)找个人要嫁给他,他肯定会同意”但在饭馆中的顾客听到这句话后都跑掉了的反映,显然证明了姑娘的主观认定的预设是假的;例9中当姑娘说出“哪儿的事儿,猪肉都涨价儿了,我怎么才五百呢”,她自己显然认为“我比猪肉有用”,但郭的主观认识却是与她相反的,他认为“猪肉比你有利用价值”。这几个例子中郭都是利用预设的主观性,说话者自己认为是真的预设,却在其他人看来明显是假的,郭在相声中利用这种明显错误的预设制造了不少笑点。

3.4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产触发幽默

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特定语境、背景信息以及言语内容相互排斥都会导致预设的消失,这就是预设的可撤销性。《你得娶我》中也有这种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使预设撤销前后的意思、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幽默的效果:

例10:

郭:有一女孩冲我招手(左右摇动右手,做“招手”状)。

郭:后来我才知道。

于:啊。

郭:人家擦玻璃呢。

例11:

郭:我咬定牙关打这儿起再也不找女朋友了。

郭:时光荏苒,岁月穿梭。

郭:一天一天过去了。

于:啧。

郭:第三天我想通了。

于谦:哎...(观众爆笑)

于:就沉默三天呐您。(观众笑)

郭:前三天没找着合适的。

例10中郭说有一个女孩一直在冲他招收,这里他就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预设“这个女孩对我有意思”,然而后面的“人家擦玻璃呢”表明女孩并非是在打招呼,言语内容相互排斥言导致预设消失。例12中郭一直在用“我咬定牙关打这儿起再也不找女朋友了”,“后来好多人劝我,我说你别劝我”,“我心已死”和“时光荏苒,岁月穿梭”等来暗示这样一个预设“我是一个深情的男子”然而后面的“第三天我想通了”“前三天没找着合适的”道出他忘情的本质,完全撤消了他之前精心布置的预设,这种预设与真实的强烈反差便产生了极大的幽默效果。

四.结语

相声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而相声中的幽默又是生活的调味剂。郭德纲相声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其幽默也非常有特色。本文从语用预设的特点出发,通过对相声《你得娶我》中的具体例析,发现取消预设的共知性、合适性特点以及利用预设的可取消性都能制造出幽默效果。因此,在小品创作中适当地运用语用预设策略可以加强相声的幽默效果。同时,利用语用预设理论来分析相声中的语言特色,可以更好地揭示幽默效果产生的原因。相声中还有哪些小而巧妙的语用预设策略,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弗雷格(2001)。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

2.何自然,(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何自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4.何自然,冉永平(2001)。语用学概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5.黄梦(2013)。郭德纲相声《败家子》中的幽默语用学分析。学术交流,2:66-67。

6.姜望琪(2003)。《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刘楠(2009)。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8.唐莹(2012)。语用预设与赵氏幽默的生成。语言艺术,9:62-63。

9.王钰慧(2009)。喜剧小品幽默话语解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0.薛宝现(1983)。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