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高考作文命题回顾与思考

2014-07-24 20:55赵开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考场命题材料

赵开植

内容摘要:2013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体现关注生活、人生的主题,多具思辨色彩。就四川卷来说,试题具有命题平和而暗含深意、注重能力而立意深远的特点。考场作文读透材料,才能立意构思行文,该卷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材料关键词“平衡”立意,二是围绕中心词“生活”选材,三是读透暗示语行文。由此看来,语文写作教学必须回到学科,回到生活。

关键词:命题特点 作文症状 写作思考

2013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如安徽卷萧伯纳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福建卷的“拒绝自由”,广东卷“慈善家的捐助”,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南卷的“我愿意”,辽宁卷的“沙粒与珍珠”,新课标一卷的“切割钻石”,浙江卷“三个作家的话(孩子的眼光)”,重庆卷的“大豆与豆腐”,等等,都体现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的主题,且多具有思辨色彩。

一.作文命题特点

今年四川高考考材料作文,既在意料之中,也是大势所趋。命题属社会生活类,体现出对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关注,凸显了“落实课改精神,引领学生成长”的命题思想。

1、命题平和而暗含深意。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无处不在,不存在无处着笔,但“平衡”却暗含深意:一是能力考查突出核心。考题降低审题难度,凸现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扩大了思维空间。正如有位名家说过“写作当是语言跟着思维感情走,用思维撬动写作的空间”;二是过程考查关照教学。高考题应与教学相结合,该考题做到了关照生活,材料中涉及“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等语句,前者强调生活,没有生活经历,就难懂“平衡”真谛,后者强调教学场景,意味着既然讨论就有多种观点,命题更具开放性;三是回归学科根本,材料语言内涵丰富,值得学生思考。材料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这些文字既是生活的表现,也是平衡生活的方法。

2、注重能力而立意高远。其一,试题涉及对生活的探究。不体验生活就不会感悟生活,不感悟生活的坎坷、艰辛和矛盾,就不会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就不能承受艰辛、度过坎坷和走向幸福和成功,生活就会沦入简单、平凡、平庸,或者走向极端,就不能贴近和谐、中庸的最佳立意。其二,试题引领学生关注生命,直面现实,促进学生成长。“平衡的生活”紧扣十八大、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民族复兴、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问题尖锐突出,唯有平衡,方可让生活更加幸福。“平衡”就是强调儒家“中庸”“过犹不及”等文化精神,注重提高学生文化品格。

二.考生作文症状

今年四川考生作文表现有三:或写生活未能突出平衡,或用平凡、平淡、平静、平庸置换平衡,或复述古人而不贴近时代。前两种现象是学生读不透材料,语言功夫欠缺。学生找不准关键词,理不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找不标准立意的重点,分不清写作的范围,理不清行文的顺序。第三种现象实质是学生读不懂生活。总之,考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语文学科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欠缺,读为写之根,不会读就不会写,不会思就写不好。

三.考场写作思考

考场作文是生活的积累,是语言的积淀,考场作文总会暗藏一些机关启发我们的灵感,只要我们用心捕捉,抓住它,想开去,收回来,上高度,我们的生活感悟、人生认识就会自然的浓缩成文,所以教学中要凸显“用活课改精神,回归学科根本”的教学理念。

就“平衡”而言,是有话可说的。一是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对的,从字面上讲,“平衡”或指“相反、相对的双方在数量、质量或其它方面相当相抵”,或指“一个事物的几个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均衡态势”,学生身边就有许多不平衡的现象。二是材料本身“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与“打打球”是一种内在的平衡关系,“打打球”看似一种活动,实际是前边“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等活动的放松,是一种平衡。三是该题目暗扣了社会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后,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中的不平等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仇富仇官等不平衡心理普遍存在。四是命题中包含哲学思考。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矛盾冲突的过程,劳与逸、张与弛、得与失、现实与梦想等,人生矛盾无处不在。保持平衡,能消除短板现象,和谐发展;打破平衡,能产生图钉效应,优势将更优,长处更长。人生就是一个平衡与不平衡的过程,不求得平衡或一味甘于平衡,生活就会变得简单、平凡、平淡,甚至平庸。正反对比、多面综合,都暗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今天的和谐发展观,都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万源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场命题材料
期末小考场
可爱的小瓢虫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材料
摇摇鹅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