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达才:首师大附中的百年育人理念

2014-07-25 12:01沈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学部课程体系

沈杰

■品牌阐释“成德达才教育” ■

“成德达才教育”是首师大附中的育人理念,学校致力于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努力培养“品德优秀、才能通达的杰出人才”,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科学严谨治学态度的高素养人才;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和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的高学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在各自领域可以成为领军人物的高精尖人才。

成德达才,百年育人理念历久弥新

首师大附中诞生于1914年,当时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将军顺应兴办新式学堂的潮流,创办“正志中学”并亲任校长。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学校迁址更名“成达中学”,教育界名流蔡元培、朱光潜、沈尹默、周作人等出任校董,北平首任市长何其巩担任校董和名誉校长,并亲笔题写“成德达才”为办学宗旨。此后几经辗转,1954年迁入现址海淀区北洼路,1992年各改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之初确立的“成德达才”育人理念始终为历代附中人所坚守、发扬。

办学理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新一代附中人确立了“一二三”培养目标:具备一种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两种精神(勇于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三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创新人才。

首师大附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新一代附中人遵循教育规律,形成了“三注重,两兼顾,一体现”的办学特色,即注重德育、注重实践、注重文化,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两相兼顾,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宽松的育人氛围,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学校课程、多元的评价机制、深入扎实的实践活动,以及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成长,使百年学府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守正出新,教育教学改革以生为本

近年来,首师大附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国情和校情,守正出新,深入开展“四三二一”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改革,内容涉及课程设置、管理体制、育人模式、运行机制多个方面,也是附中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其中“四”是指四修课程体系,“三”是指三维管理体制,“二”是指两个育人原则,“一”是指一张灵动的课表。

四修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首师大附中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国家课程的高质量校本化实施为基础,精品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补充,构建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提高综合素养、促进专业发展、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的通修课程后,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丰富的选修课。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别兴趣或研究的学生,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及优势,开设专业精修及自主研修课程,并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特长。在基础通修课程中,学校特别开设发展指导课,由来自不同领域的教师讲课,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其中包括对学生规划力、学习力、领导力、创新力等方面的指导及开发,使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学有特长。

三维管理体制。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带动、学长的引领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构建了固定班级制、学长学部制和分层走班制相结合的三维管理模式。保留固定班级,配备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拥有集体归属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精细管理和精致指导,有利于开展系列化的德育课程,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专长的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学长学部制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设立四个学部——创新学部、理工学部、人文学部、国际学部,采取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学科专长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培养学生的自主研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长的传帮带作用。分层走班教学是指在基础通修阶段,每个学部主要学科可设置不同层级的课程,供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选择,但难度差异不大的学科仍按固定班级授课。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选择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两个基本原则。我们始终坚持尊重个性差异和注重因材施教这两个原则。教育应做到在起点时有教无类,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得其所地发展。

一张灵动课表。所谓一张课表,是指每个学部的学生相同学科在同一时段上课;所谓“灵动”,是在同一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力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创新学部某一节课均为数学课,四位老师同时开课,提供四个层级的课让学生选择。通过一张灵动的课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两相兼顾。

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育形成品牌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和平台。学校将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之中,目前,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并融入到常规工作之中。

学校从硬件投入、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教育投入,建设了专业天文教室、航空模型教室、VEX机器人教室、无土栽培实验室、天文台、汽车模拟驾驶及电子制作实验室等,引进了不同项目的专职科技教师,从初中各年级正式招收具有科技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我们还建设了一批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外学生活动基地,与国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中国海洋局、航天科工集团等部门合作,扩大科技教育规模,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校外科研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学生科技比赛成果显著,在信息学、机器人、模型、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天文等多个项目,获得10多个国际、国家和40多项市级赛事一等奖。学校连续五次获得金鹏科技奖,还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科协认定的北京市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认定的翱翔计划课程基地、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基地。

首师大附中的实践教育课已纳入课程体系,成为课程表中常规的课程。从2001年开始,首师大附中就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设立博识课。博识课历经13年,每周利用半天的时间,以“社会”为课堂,不断把学生请出校园、把专家请进校园,通过参观访问、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实践操作、论文撰写等环节,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兼有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大课堂性质的综合校本必选课程,现已成为颇具社会影响力的课程。这门课程目前主要在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内容涵盖军事之旅、科学探索、自然之旅、历史长河、民俗之旅等系列。博识课使学生眼界不断开阔,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成德达才”的育人理念始终为历代附中人所恪守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带领附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1978年,学校被首批评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2002年,被首批评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校;2007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被北京市批准进行“自主课程建设”实验;2012年,被评为“对外友好交流示范校”,与美国学校合作建立的孔子课堂被国家汉办授予“先进孔子课堂”。

■ 编辑王雪莉 ■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学部课程体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跃青春 筑国梦
钢琴与研究生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东北师大附中 校园科技节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