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助推器

2014-07-25 12:27张爱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游击队员盘古范读

张爱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专门的论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想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把文本读出感情,让朗读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助推器。

范读还原情境——读出精彩助理解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是很难,但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范读,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一位教师在执教《夜莺之歌》一课时,点名让一个学生朗读游击队员对话这部分内容。学生读得流畅,声音洪亮,没等这位学生读完,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想,如果游击队员像他这样对话,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说:“会让德国兵听到。”“在这样一个寂静的树林中,德国兵已接近游击队员的埋伏圈,应该怎样读?你再来试一试。”学生再读时把声音压得很低几乎听不到。教师让另外一个学生读时,该生索性张嘴不出声地读了一遍。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声音放低不代表不出声,声音低不代表没有语气、语调的变化,你们听老师读读试试!”教师精彩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到战斗在即的紧张气氛,以及游击队员的沉着和对“小夜莺”的关心。可见,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理解文本起着重要作用。

发挥评价魅力——读出精彩助理解

课堂教学中出现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机智,因势利导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巧妙应对。

《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这个神话中的人物有着其特殊的“神气”,他不知从何而来,又力大无穷,敢与天战,与地斗。对人物特点,文章从直接描写其行“抡”“劈”和间接描写其行之果“天地分”两个方面来体现。在教学此环节时,我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我首先出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然后鼓励学生阅读。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引导他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在你的朗读中盘古哪里是抡起大斧头,充其量就是举起斧头。”学生再读时,虽注意“抡”“劈”两个动词的处理,但是“劈”的力度还是不够。我再次引导他,最后这位学生终于读出了“抡”之勇、“劈”之力,将一个力大无穷、敢与天战、与地斗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评价要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在朗读训练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源自内心的快乐,读出精彩。我们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注重内心体验——读出精彩助理解

指导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重声音形式,更要注重内心体验。只有让学生进入角色,与角色产生共鸣,才能读出精彩促进理解。如在读《盘古开天地》中的第三自然段:“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初读文字,然后请学生起立,学着盘古的样子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通过体验导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感悟。

朗读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进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它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最有效的粘合剂。课堂上要想真正有效落实“以读为本”,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应变,才能尽显朗读的魅力。教师要让每位学生与文脉共振,“入乎其中”,读出精彩,读出个性,使朗读成为理解文本的助推器。

■ 编辑吴君 ■

猜你喜欢
游击队员盘古范读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白发满头终不悔 愿化甘霖润“蓓蕾”——老游击队员钟梅英用爱温暖新生代
突发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