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音乐:一个近代生成词汇的历史考释

2014-07-26 17:15陈鹏
人民音乐 2014年5期
关键词:黎锦晖聂耳色情

色音乐”一词乃是“黄色”在近代中国由代表高贵、尊严的本民族象征色彩词,转成与色情淫秽之指代并列共存、具有内在涵义矛盾之词汇的历史过程的衍生品。本文在对学界流传已久的“聂耳率先使用说”提出质疑的基础上,试图考察“黄色音乐”语词的产生、流行及其内涵演变的历史轨迹,揭示这一新名词同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以期丰富人们对“黄色音乐”及其母体“黄色”词义流变的认知。

一、“聂耳率先使用说”辨析

关于“黄色音乐”(或“黄色歌曲”)词语的发端,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国歌之父”聂耳是该词的首创者。早在1959年,资深电影人王为一先生在撰文追忆上世纪30年代同聂耳在百代公司共事的一段往事时提到:“聂耳告诉我,公司打算要乐队为黄色歌曲伴奏,他认为不能再干下去了,于是商定我先离开乐队,聂耳也很快离开了百代公司。”①其中的间接引语似乎表明了聂耳曾使用了该词。1980年老一辈知名作曲家王云阶先生又明确指出:“‘黄色歌曲则是从三十年代聂耳批判当时那些色情的歌曲开始使用的词。”②正式提出“黄色歌曲”的称谓源自聂耳的看法。时至2007年,搜狐博客上的一篇题为《国歌作者竟是“黄色”之父》的博文还进一步阐明聂耳是在“九·一八”后批判其恩师黎锦晖的作品《桃花江》时首次使用了“黄色歌曲”一说。③但以笔者之见,这一观点绝非已成定论,大有值得推敲之处。

首先,就上述几例表述本身而言,王为一先生用的是间接引语,且系一种回忆,不一定准确。王云阶先生只是抛出了观点却未拿出确凿证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搜狐博主的分析,则完全承袭了王云阶先生的说法,并依据周大风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一文加以发挥而来的,但周文只提到“《桃花江》之类的低级流行歌曲,遭到聂耳等同志的批判,视为‘亡国靡靡之音”,④并未说聂耳首次使用了“黄色歌曲”一词,可见这是博主的移花接木之术引发的谬误。

第二,就聂耳及同时代的人们对低俗流行音乐的批评用语而论,也未见“黄色音乐”、“黄色歌曲”之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音乐家黎锦晖融合美国爵士音乐和中国传统小调创作而成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情歌曲遭到各派势力的口诛笔伐,左翼音乐家聂耳即是其中的一员大将。笔者翻阅了聂氏的著作⑤,均无“黄色歌曲”的踪迹。他批判黎锦晖的两篇文章《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和《中国歌舞短论》,只用了“红男绿女、香艳肉感”等词。此外,笔者又查询了同时代各方人士对黎派音乐的批评史料,亦未有斩获。1929年《开明》杂志第1卷第12号的“音乐专号”⑥和30年代具有国民党官方背景的江西音乐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音乐教育》杂志中的相关文章⑦,使用的多为“淫曲、淫乐、淫秽、靡靡的、下流、颓废萎靡、肉麻”等词汇。有意思的是,左翼文化人田汉、冼星海在指摘黎氏作品时,选择的颜色词乃是“桃色”而非“黄色”。⑧足见,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聂耳生活的时代“黄色音乐”词汇已经被使用。

第三,从“黄色”词义转变过程来看,聂耳活跃的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国内“黄色”一词的语义虽然开始受西方“黄色新闻”概念的影响,但尚未明确出现色情、淫秽之意,也没有大规模波及其他文化领域,⑨所以聂耳也不大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该词。

第四,几位当事人的回忆也为笔者的质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1965年,黎锦晖先生曾指出20、30年代之交,“还没有‘黄色歌曲的称谓,归入流行歌曲之内”。⑩当年在明月歌舞团和黎锦晖、聂耳共事的王人艺先生也在80年代回忆称:“‘明月的前身是中华歌舞团,并不是什么一出来就是一个黄色歌舞团。其实,当时也没有‘黄色歌舞这种讲法。”{11}这似可证明当时的确没有“黄色歌曲”一类的用法。耐人寻味的是,王为一先生在新近出版的自传中再次谈到早年在百代公司与聂耳交往一事,没有再提及“黄色歌曲”,只是说“西乐队的任务就是为适应现代人爱跳交际舞,要为跳舞场和家庭舞会的需要灌制舞曲唱片”。{12}似乎有意识地进行了更正,故他1958年采用“黄色歌曲”一词极有可能是受特殊意识形态、文化氛围的影响,不能轻易判定聂耳享有该词的专利权。

笔者以为,“聂耳率先使用说”的出现与“黄色音乐”、“黄色歌曲”等词在4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大规模流行密切相关。1935年聂耳逝世以后,纪念文章层出不穷,多强调聂耳与迎合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逐步树立其斗士形象。{13}1948年,《综艺》杂志的“聂耳逝世纪念专刊”有两篇文章在肯定聂耳给新音乐开辟道路的丰功伟绩之时,也指陈当时的社会“黄色歌曲充斥”、“黄色歌曲仍流行支持它的社会背景仍存在”。{14}这是笔者看到的较早将“黄色歌曲”与“聂耳”的大名放在一起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批判“黄色音乐”的高潮迭起,不少论者遂将有过光辉的反低俗音乐历史的聂耳奉为批判“黄色音乐”的第一人,如认为“他厌恶靡靡之音,痛恨那些黄色歌曲”{15},聂耳的《中国歌舞短论》“严厉地指出这种为了追求‘票房价值,不惜迎合落后群众的黄色音乐的危险性。”{16}甚至黎锦晖也在1965年认为是聂耳“首先揭起了反对黄色歌舞的大旗”。{17}应该说,聂耳的确对带有“黄色音乐”性质的歌曲有过批评,但大量的文章通过回溯性质的研究,将二者捆绑在一起,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无端的联系和错觉,无形中确立并强化了人们对聂耳最早使用“黄色音乐”语词的印象,这或许是“聂耳率先使用说”出现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聂耳不是“黄色音乐”一词的最先使用者,要想弄清楚这一语词的出现和使用情况只能另寻它途。

二、“黄色音乐”一词的发端与流行

“黄色音乐”一词的出现与“黄色”一词在近代由代表高贵、尊严的本民族象征色彩词,加入色情、淫秽等含义关系至深。西方有关“黄色”的贬义复合词汇“黄色新闻”传入中国后,逐渐被国人误解为色情、桃色新闻之指代。到抗战胜利之初,这一淫秽含义已经生成并逐渐渗透到其他文化领域。{18}此时中国各大城市的淫秽色情文化一度泛滥成灾,音乐界也不例外,这就需要一个形象的、具有一定整体概括力度的时髦词语去反映和批评,而以往人们鞭挞低俗音乐时常用的“桃色、靡靡之音、淫乐”等词已经不再时兴,“黄色音乐”这一替代品也就应运而生了。endprint

由于音乐与新闻的异质性较强,“黄色音乐”在使用过程中较少吸收“黄色新闻”所富有的欺骗、渲染、夸张等多重含义,二者的共通之处多在于色情淫秽的词义。1945年,音乐批评家杨琦批判了当时音乐创作色情化倾向的“黄色逆流”,指出乐坛最流行的《红豆词》专门迎合小市民胃口,骤然听来“跟‘郎呀郎呀及‘香格里拉等黄色歌曲有什么分别呢!”他指责歌曲创作者刘雪庵“连头也不回地走向黄色音乐的道路上去了”。{19}该文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使用“黄色音乐”、“黄色歌曲”的文献,其中的色情意味显而易见。实际上,当时多数用者也都将“黄色音乐”归为“色情淫秽”的范畴,或谓“谈情说爱的靡靡之音、含义粗俗下流”,{20}或称“实为造成淫靡风气之主因”{21}。值得一提的是,早年因大量创作、演唱流行歌曲的黎锦晖、黎明晖父女此时分别被冠以“黄色音乐的始祖”(“黄色音乐的鼻祖”)和“黄色歌手”的头衔。{22}

与此同时,不少音乐人对“黄色音乐”的讨论并未局限于歌词的狭小范畴,而是深入音乐的曲调、旋律、和声等多维面向,体现出“黄色”词义转化在音乐领域呈现的独特风貌,一定程度上也标示了该词在迁延扩展中内含和外延的音乐学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早在1947年,就有人提出:“黄色歌曲不仅是歌词有伤风化者才有毒,从音乐本质上看整个的这种靡靡之音,它是推广正当音乐教育的绊脚石,也是发展健全的音乐艺术的桎梏。”{23}这里作者强调的是“黄色音乐”所造成的整体的靡废风气对音乐界的消极影响。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则指出“黄色音乐”的坏处,不在于歌词的淫荡,而在于情感不真实。他还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来论证此观点:“歌词不过是歌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曲调与和声。一件完好的艺术作品,好比一棵树,必定有其坚实的□□(基干),和繁衍的枝叶,基干代表‘统一,而枝叶代表‘变化。所谓黄色音乐,应该是指并不具备这种美的条件的音乐。”{24}透过钱先生对“黄色音乐”的另类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黄色音乐”的所指和内涵都有所变异,情感的不真实成为其主要特征,缺乏曲调与和声之美则构成“黄色音乐”的重要内容。这一分析手法和基本观点影响深远,在后人的论述中有着多次回响。

一些论者还侧重于分析“黄色音乐”产生的社会根源。有人关注其出现的西方因素,指出“黄色音乐”是“从资本主义国家不正常矛盾破碎的音乐中偷来的”。{25}国立礼乐馆主办的《礼乐半月刊》也发文解析了“黄色音乐”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不宁,民不聊生的时候,有闲阶级想从音乐中寻求生活的刺激,歌手们要靠它维持生计,故社会上充满“黄色音乐”。另一方面,这种音乐又反映了现时代的低级、缺乏美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的社会环境及人性。{26}

此外,这一时期,“黄色”还沾染了西方舶来品“黄色工会”概念产生的“腐败、妥协、麻醉、堕落”含义。这一点在音乐领域也有所体现,杨琦先生就曾有“反动的黄色音乐愈来愈猖獗”、“麻痹人民精神意志的黄色音乐”{27}等提法。

三、新中国成立后“黄色音乐”的

传播与词义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黄色音乐”一词在社会上依然广为使用,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词义流变的背后彰显的是不断变幻着的时代特征。

建国初期,阶级斗争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思维观念逐渐推广到全国,“黄色音乐”概念的内涵有了不小的变化。人们对它的理解,除了沿袭解放前的淫秽含义之外,更将此前零星的从意识形态角度剖析的做法迅速普及开来。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先生就将“黄色音乐”的传播归结为国民党反动派放纵鼓励的结果,指出他们“想用色情的靡靡之音来麻醉人民”。{28}而1950年在南京召开的“如何肃清黄色音乐”座谈会上,与会者不仅从节奏、情调、乐器、歌词、歌手角度对黄色音乐进行了剖析,还突出强调“黄色音乐”在供统治阶级享乐之余,还是用以麻醉人民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产物,“本质是反人民的、腐烂的、低劣的、色情的、不健康的”。{29}此种“反动、麻醉”的摄义取向在寓意范围内被逐步前置,而色情含义大有退居次席之势。

1957年开始,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在神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音乐界也未能幸免,对“黄色音乐”的批判也在此刻达到了顶峰。1958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肃清黄色歌曲》一文尖锐地指出:“对待黄色歌曲的斗争,是音乐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政治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使得这场讨论不再是学术范围之内的探究,而已沦为一场非正常的政治批判运动。该文还强调“黄色音乐”反映了反动、没落阶级的反动观点和萎靡、淫秽的思想感情,并且被利用来腐蚀、麻醉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有些歌曲在政治上带有明显的汉奸意识和反动色彩……有些公开地宣扬色情,宣扬金钱至上,宣扬享乐主义,宣扬消极颓废等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里的“黄色音乐”既有色情含义,又不乏颓废之意,更突显了反动意味,阶级内涵日益显豁和占优。由于它刊载在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日报》上,从而为这场政治色彩浓厚的大批判奠定了基调。此后,不少赫赫有名的音乐界人士纷纷以此为准绳撰文讨伐“黄色音乐”,{30}连黎锦晖也发文承认“写了不少的黄色歌曲”。{31}需要指出的是,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吕骥先生对当时随意扩大“黄色歌曲”内涵的做法表达了不满,希望能够将其限定在色情、粉饰现实、引人颓废堕落的范围。{32}只是这一提议并未得到多少响应。

这场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使得“黄色音乐”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最终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在湖北,武汉群众艺术馆编印了《为肃清黄色音乐而斗争》论文专辑,供群众学习。{33}在辽宁,音协分会成立“批判黄色歌曲研究小组”,通过座谈会、通俗音乐会、广播电台等多种途径分析批判黄色歌曲。{34}在山西则有“坚决抵制黄色音乐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歌唱运动”的倡议。{35}而各地的新闻报纸更是将对“黄色音乐”的批评之声传到千家万户,《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上海解放日报》等先后发表了多篇揭露黄色音乐危害性的专文。{36}endprint

此后,“黄色音乐”再度引发热议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情了。港台及外国流行歌曲的大量输入和流行,引起了不少社会人士的警觉,激发了人们对“黄色音乐”的再研究。1982年《人民音乐》编辑部主编的《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论文集,大体反应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黄色音乐”一词的理解。其中伍雍谊、丁善德的文章颇具代表性。前者认为“黄色歌曲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靡靡之音”,能够凭借资本的力量广泛传播,对社会的影响远超过去的靡靡之音;后者则将“黄色音乐”概括为“情绪颓废、低级下流的歌曲,歌词庸俗下流,曲调轻佻浅薄,再加上演唱者的矫揉造作,严重腐蚀人们的灵魂。”{37}这些解释和看法大多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创见,其特点在于尽管“黄色音乐”的资本主义属性仍在,但其阶级含义特别是反动意味逐渐淡化,色情颓废之意再度恢复了主导地位。

时至今日,“黄色音乐”同“黄色”词汇家族的其他成员一道,仍为大众广泛采纳和接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人们对流行音乐也日渐宽容,对很多历史问题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去看待,{38}但无论人们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该词,其基本词义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那种色情、靡废的基本含义一直延续下来。

结 语

“黄色音乐”一词的出现与传播已历经六十余载,它的肇始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副产品,其使用、扩散与演变又体现出文化与现实社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它的词义变化可以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观念的变迁,表现出新语词的活力与张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新名词的出现与其所表征的社会现象的发轫与流行并不一定是同步的,语词的制造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人们概括出某一词汇后,再向前进行追溯研究,就有可能造成“词汇出现时间前移”的误区,这也是出现“聂耳率先使用说”之误的真正原因。

①王为一《记聂耳的一件事》,载崎松主编《国魂颂:纪念聂耳散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②王云阶《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人民音乐》编辑部编《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③http?押//zrde.blog.sohu.com/61192203.html.

④同②,第39页。

⑤主要包括《聂耳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聂耳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⑥如缪天瑞《京昆等不适合于音乐教材》、《关于淫乐》;陈堃良《为渴求真正音乐的出现而说话》。

⑦如《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之使命及计划》(1933年第1卷第1期)、《黎锦晖一流剧曲何以必须取缔》(1934年第2卷第1期)、《关于黎锦晖》(1935年第3卷第2期)、《从部编小学音乐教材说到黎锦晖》、《爵士音乐黎锦晖一流音乐与广东剧的检讨》(1936年第4卷第8期)。

⑧田汉《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田汉全集》第15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冼星海《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冼星海全集》第1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⑨{18}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⑩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文化史料》1982年第3辑。

{11}陈聆群《王人艺先生谈聂耳和黎锦晖》,《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12}王为一《我进了聂耳的“民乐队”》,《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13}这些文章可参见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聂耳专辑),1959年。

{14}孙慎《聂耳·我们的先驱》、纯音《聂耳·新音乐的创造者》,《综艺:美术戏剧电影音乐半月刊》1948年第2卷第1期。

{15}周耀《革命歌手聂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聂耳专辑),第527页。

{16}何为《聂耳日记里的世界》,《国魂颂——纪念聂耳散文集》,第133页。

{17}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下),《文化史料》1983年第4辑。

{19}杨琦《论音乐作品的色情倾向——从刘雪庵的〈红豆词〉说起》,杨琦《在音乐战线上》,南京:江南出版社1951年版,第119—123页。

{20}卢冠六《对于“黄色歌曲”民歌及创作民歌旧有歌曲及新创作的歌曲等之意见》,《活教育》1949年第5卷第5—6期。

{21}《文运会取缔黄色歌曲》,《上海教育周刊》1947年第1卷第4期。

{22}骆英《电影·广播与黄色音乐》,《综艺:美术戏剧电影音乐半月刊》1948年第1卷第7期;杨琦《广播电台与黄色音乐》、《从黄色音乐谈起—纠正邹碧波先生的错误观念》,《在音乐战线上》,第148、144页;《黄色歌手黎明晖如今厌恶毛毛雨》,《自由新闻》1948年第5期。

{23}柳《肃清黄色音乐 必须双管齐下!》,《文化先锋》1947年第6卷第21期。

{24}钱仁康《从黄色音乐到民歌》,《音乐评论》1948年第23期。

{25}唐挚《从黄色音乐说到民歌》,《时与文》1948年第23期。

{26}叶宝琨《取缔“黄色音乐”以外的根本问题》,《礼乐半月刊》1947年第7期。

{27} 杨琦《中国音乐的发展及路向》、《批判·搏击·跃进》,《在音乐战线上》,第103、104页。

{28}李凌《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北京: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273页。

{29}《在音乐战线上》,第91、97页。

{30}李凌编著《让新的音乐生活活跃起来:批判黄色歌曲讲座提纲》,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马可《生活里少得了音乐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31}黎锦晖《斩断毒根彻底消灭黄色歌曲》,《人民音乐》1958年第3期。

{32}吕骥《对于当前音乐工作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意见》,《吕骥文选》上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278页。

{33}丘虹《武汉出版“为肃清黄色音乐而斗争”专辑》,《人民音乐》1958年第2期。

{34}《辽宁采取有效措施抵制黄色歌曲》,《人民音乐》1958年第1期。

{35}《开展社会主义歌唱运动 山西举行音乐会演大会》,《人民日报》1958年3月24日。

{36}《不让黄色音乐毒害人民 各地有关部门开始采取措施》,《人民日报》1958年1月7日。

{37}伍雍谊《一种精神腐蚀剂—对我国三十、四十年代黄色歌曲的认识》;丁善德《分清轻音乐与靡靡之音》,《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第2、7、34页。

{38}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学界对黎锦晖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上,不少学者认为将黎氏音乐称为“黄色音乐”是不恰当的,应对具体的作品作历史的分析。参见梁茂春《对我国流行音乐历史的思考》,《人民音乐》1988年第7期;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238页。

陈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endprint

猜你喜欢
黎锦晖聂耳色情
皓月当空
化险为夷靠淡定
西班牙担忧色情视频毁了青少年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日本“色情报复”增多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聂耳的歌曲创作
格非称色情只是《金瓶梅》的外衣
全面剖析还黎锦晖以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