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俱乐部”收敛了吗?

2014-07-29 06:56黄维海袁连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俱乐部

黄维海 袁连生

摘要

近年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俱乐部”的收敛现象。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人力资本是否也呈同样态势?对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历经了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个认识阶段,判定收敛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从分解泰尔指数的方法到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的方法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空间计量分析来判定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现象,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克服传统横截面回归判定中忽略各地区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性影响的问题。在借鉴空间计量分析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收敛性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利用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工具Morans I进行全国范围的人力资本空间聚集性检验和聚集类型判断,然后利用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工具LISA对人力资本空间聚集的热点区域进行筛选。文章使用的人力资本数据,是本研究在参考国际标准,界定中国劳动人口年龄范围、经济活动范围和人口统计范围后,使用教育成就法测算得到全国及各省1990-2010年期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对数据的初步统计发现,20年间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经济欠发达、原有水平较低的省份。使用空间计量工具,初步的全局空间分析显示人力资本水平的极化现象基本稳定,H-H型“俱乐部”省份数量最多且比重略有上升;进一步的局部空间分析对空间聚集热点进行了筛选后确认,中国存在低程度的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聚集现象,即低水平聚集的现象并不显著,高水平聚集的“俱乐部”出现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这种低程度的人力资本地区“俱乐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展“俱乐部”的形成。

关键词人力资本;水平分布;空间计量;俱乐部收敛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7-0123-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7.018

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且是造成全国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东、中、西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同的“俱乐部”。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是否也呈现了同样的发展态势,甚或是形成“俱乐部”的推动因素之一?

1文献分析

早自20世纪80年代起,很多研究认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基于后发技术追赶优势、投资驱动和充足的劳动力等原因,可以比发达国家或地区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追赶上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但是,这种被称之为绝对收敛的现象后来被许多的研究证明在跨国比较中是很难实现的[1-2],不过在一些具有共同特征(如偏好、技术水平、人口增长率等)的国家或地区中收敛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这被称之为条件收敛。后来,Galor,Quah和Azariadis发展了条件收敛的概念并提出“俱乐部”收敛的概念,认为“俱乐部收敛”与条件收敛不同,它指的是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经济类型内部的不同经济体之间在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的前提下趋于收敛,即较穷的国家和较富的国家各自内部存在着条件收敛,而两个集团之间却没有收敛的迹象[3-5]。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组内相互趋同而组间相互趋异”,即是出现“俱乐部”收敛现象。

从国与国之间引申到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或省份之间是否也会出现“俱乐部”收敛现象也是经常引起关注的问题。蔡昉和都阳[6]使用泰尔指数分解的方法认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形成彼此可以识别开的俱乐部,并在内部形成趋同趋势。其它大部分研究则多采用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的方法考察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等。使用Calino and Mills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发现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7],彭国华[8]的研究没有东、中、西部的预设,而是使用时间系列的方法,也识别出了向领先水平收敛和向平均水平收敛的两类“俱乐部”。

使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俱乐部”收敛现象相比其他方法更晚一些,最初的思想见于Armstrong[9],Fingleton[10],LopezBazo[11]等人对欧洲经济的研究和Rey [12]对美国经济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由于忽视了空间关联效应,传统的通过横截面回归来判定收敛的方法一般是存在问题的,欧洲各国收入水平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由几个邻近区域构成的集群倾向于以相似的速率增长,最终形成“趋同俱乐部”。后来,Baumont[13],Le Gallo[14]的研究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使用空间相关性分析识别“俱乐部”收敛现象的方法。

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俱乐部”收敛现象的空间计量研究主要出现在近几年,覃成林、张伟丽[15]采用空间CART方法识别和检验出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新兴工业化省份为主体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达到较高水平的趋同俱乐部,其余省(市、区)则形成了另外一个趋同俱乐部。张伟丽、覃成林、李小建[16]利用ESDA方法对329个地市进行分析,识别和检验出H-H型和L-L型两个收敛“俱乐部”。

以上文献开创和使用了众多的方法对经济收敛现象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对象都是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增长速度,即传统的α收敛或β收敛,却鲜见对于人力资本水平的研究。

岳书敬[17]对中国30个省(重庆归入四川)人力资本水平进行的α收敛和β收敛检验是目前唯一对中国人力资本收敛性开展的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1990-2004 年期间中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是绝对收敛的。

其它一些研究,如李萌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直接设定东、中、西部地区,使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解等工具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即人力资本的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的差异,且是造成全国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由此东、中、西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俱乐部”。目前,使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对人力资本水平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发现。本文使用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和相关人口、教育统计数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10年期间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计量,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省人力资本水平发展的收敛特征。

2省级人力资本水平数据及基本统计

关于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数据较早见于周天勇[18]使用Schultz的方法计算的全国1952-1990年人力资本规模。此后不断有使用成本投入法的研究涌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张帆[19]以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钱雪亚[20]按重置价值法估计测算出2001年中国人力资本资源总量。在以收入度量人力资本的方法逐渐盛行后,王德劲[21]采用简化的预期收入方法估算了全国5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力资本存量,朱平芳[22]拓展LIHK方法估算的主要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李海峥与Fraumeni[23]合作,对全国及部分省份1985-2007年的年度总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进行的估算。

与投入法和收入法的此消彼长不同,基于受教育水平法的人力资本计量在中国长盛不衰,蔡昉[24]采用分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胡鞍钢[25]采用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别计量了各省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研究成果都生产了广泛的影响。

以上研究基于当时特定的研究目的,其研究范围大都集中于全国或部分省份,为探究全国人力资本水平发展的收敛性,需要全国各省多年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要对其重新予以计量。计量工作首先需要选定一种计量方法,比较成本投入法、收入法和教育水平法,尽管各种方法测算的人力资本数据之间缺乏直接的可比性,然而经验表明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样本水平上,以劳动者人身为载体的人力资本的发展是与全体劳动者共有的一些代表性可观测特征的发展依概率趋同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虽然具有相同可观测特征的不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往往是不同的,但如果人力资本计量的对象不是劳动者个体而是较大规模的群体,那么具有某些相同可观测特征值的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则是大致相同的,而且这种可观测特征值对人力资本的代表性会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26]。

考察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体人力资本的形成、发展和规模,在当前来看,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宏观水平上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和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动。虽然就微观层面来看,具有相同受教育水平的单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存在一定程度甚至是较大程度的差异,但随着观测对象规模的增加,具有相同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观测群体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当群体的规模足够大时,这种差异应当是可以被忽略的。另外,平均受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水平的代表性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首先,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综合反映了社会成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受教育时间强度两个维度,其中普及程度又涵盖了入学率、升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的内容,受教育时间强度一般以学年为计算单位,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学时等其它的时间单位,这个维度涵盖了国际通用的文盲率、十万人口中各级教育分布等方面。综合来看,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是体现人力资本投资产出的核心和关键指标。其次,虽然使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也存在不足,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进行比较时,受教育程度是比收入、投资水平等货币指标更好的反映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

当前使用受教育水平度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基本都以Barro和Lee的方法为基础,其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St是经济体在t年的人力资本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数表示;a是对全部劳动人口按年龄段进行的分组指标,a=1代表15-19岁年龄组,a=2代表20-24岁年龄组,……,a=13代表75岁以上组。sat是t年经济体中年龄组为a的劳动者的平均人力资本,即平均受教育年数;lat是经济体中年龄组为a的劳动人口数量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这两项数据一般通过人口调查获得。公式(2)中的hajt是t年时年龄组a中学历为j的人口所占比

重;j根据人口受过的最高教育程度一般分为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5级。durajt是j级教育的受教育年数系数,即t年时年龄组a中学历为j的人口具体受教育年数。

2省级人力资本水平数据及基本统计

关于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数据较早见于周天勇[18]使用Schultz的方法计算的全国1952-1990年人力资本规模。此后不断有使用成本投入法的研究涌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张帆[19]以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钱雪亚[20]按重置价值法估计测算出2001年中国人力资本资源总量。在以收入度量人力资本的方法逐渐盛行后,王德劲[21]采用简化的预期收入方法估算了全国5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力资本存量,朱平芳[22]拓展LIHK方法估算的主要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李海峥与Fraumeni[23]合作,对全国及部分省份1985-2007年的年度总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进行的估算。

与投入法和收入法的此消彼长不同,基于受教育水平法的人力资本计量在中国长盛不衰,蔡昉[24]采用分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胡鞍钢[25]采用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别计量了各省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研究成果都生产了广泛的影响。

以上研究基于当时特定的研究目的,其研究范围大都集中于全国或部分省份,为探究全国人力资本水平发展的收敛性,需要全国各省多年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要对其重新予以计量。计量工作首先需要选定一种计量方法,比较成本投入法、收入法和教育水平法,尽管各种方法测算的人力资本数据之间缺乏直接的可比性,然而经验表明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样本水平上,以劳动者人身为载体的人力资本的发展是与全体劳动者共有的一些代表性可观测特征的发展依概率趋同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虽然具有相同可观测特征的不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往往是不同的,但如果人力资本计量的对象不是劳动者个体而是较大规模的群体,那么具有某些相同可观测特征值的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则是大致相同的,而且这种可观测特征值对人力资本的代表性会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26]。

考察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体人力资本的形成、发展和规模,在当前来看,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宏观水平上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和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动。虽然就微观层面来看,具有相同受教育水平的单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存在一定程度甚至是较大程度的差异,但随着观测对象规模的增加,具有相同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观测群体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当群体的规模足够大时,这种差异应当是可以被忽略的。另外,平均受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水平的代表性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首先,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综合反映了社会成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受教育时间强度两个维度,其中普及程度又涵盖了入学率、升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的内容,受教育时间强度一般以学年为计算单位,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学时等其它的时间单位,这个维度涵盖了国际通用的文盲率、十万人口中各级教育分布等方面。综合来看,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是体现人力资本投资产出的核心和关键指标。其次,虽然使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也存在不足,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进行比较时,受教育程度是比收入、投资水平等货币指标更好的反映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

当前使用受教育水平度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基本都以Barro和Lee的方法为基础,其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St是经济体在t年的人力资本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数表示;a是对全部劳动人口按年龄段进行的分组指标,a=1代表15-19岁年龄组,a=2代表20-24岁年龄组,……,a=13代表75岁以上组。sat是t年经济体中年龄组为a的劳动者的平均人力资本,即平均受教育年数;lat是经济体中年龄组为a的劳动人口数量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这两项数据一般通过人口调查获得。公式(2)中的hajt是t年时年龄组a中学历为j的人口所占比

重;j根据人口受过的最高教育程度一般分为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5级。durajt是j级教育的受教育年数系数,即t年时年龄组a中学历为j的人口具体受教育年数。

2省级人力资本水平数据及基本统计

关于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数据较早见于周天勇[18]使用Schultz的方法计算的全国1952-1990年人力资本规模。此后不断有使用成本投入法的研究涌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张帆[19]以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钱雪亚[20]按重置价值法估计测算出2001年中国人力资本资源总量。在以收入度量人力资本的方法逐渐盛行后,王德劲[21]采用简化的预期收入方法估算了全国5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力资本存量,朱平芳[22]拓展LIHK方法估算的主要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李海峥与Fraumeni[23]合作,对全国及部分省份1985-2007年的年度总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进行的估算。

与投入法和收入法的此消彼长不同,基于受教育水平法的人力资本计量在中国长盛不衰,蔡昉[24]采用分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胡鞍钢[25]采用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别计量了各省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研究成果都生产了广泛的影响。

以上研究基于当时特定的研究目的,其研究范围大都集中于全国或部分省份,为探究全国人力资本水平发展的收敛性,需要全国各省多年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要对其重新予以计量。计量工作首先需要选定一种计量方法,比较成本投入法、收入法和教育水平法,尽管各种方法测算的人力资本数据之间缺乏直接的可比性,然而经验表明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样本水平上,以劳动者人身为载体的人力资本的发展是与全体劳动者共有的一些代表性可观测特征的发展依概率趋同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虽然具有相同可观测特征的不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往往是不同的,但如果人力资本计量的对象不是劳动者个体而是较大规模的群体,那么具有某些相同可观测特征值的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则是大致相同的,而且这种可观测特征值对人力资本的代表性会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26]。

考察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体人力资本的形成、发展和规模,在当前来看,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宏观水平上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和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动。虽然就微观层面来看,具有相同受教育水平的单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存在一定程度甚至是较大程度的差异,但随着观测对象规模的增加,具有相同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观测群体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当群体的规模足够大时,这种差异应当是可以被忽略的。另外,平均受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水平的代表性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首先,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综合反映了社会成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受教育时间强度两个维度,其中普及程度又涵盖了入学率、升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的内容,受教育时间强度一般以学年为计算单位,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学时等其它的时间单位,这个维度涵盖了国际通用的文盲率、十万人口中各级教育分布等方面。综合来看,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是体现人力资本投资产出的核心和关键指标。其次,虽然使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也存在不足,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进行比较时,受教育程度是比收入、投资水平等货币指标更好的反映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

当前使用受教育水平度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基本都以Barro和Lee的方法为基础,其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St是经济体在t年的人力资本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数表示;a是对全部劳动人口按年龄段进行的分组指标,a=1代表15-19岁年龄组,a=2代表20-24岁年龄组,……,a=13代表75岁以上组。sat是t年经济体中年龄组为a的劳动者的平均人力资本,即平均受教育年数;lat是经济体中年龄组为a的劳动人口数量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这两项数据一般通过人口调查获得。公式(2)中的hajt是t年时年龄组a中学历为j的人口所占比

重;j根据人口受过的最高教育程度一般分为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5级。durajt是j级教育的受教育年数系数,即t年时年龄组a中学历为j的人口具体受教育年数。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