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

2014-07-30 02:38张峻峰王健雄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针药肌电图面神经

张峻峰,王健雄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200233)

周围性面瘫也称Bell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已获得认可。但是本病发病急,病情在第1周内发展变化快,何时在患侧面部开始针刺治疗仍有争论,笔者自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针刺早期干预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120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并且病程在7天以内的患者,采用EXCEL生成随机分组数字表,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针药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73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天;左侧面瘫34例,右侧面瘫者26例。药物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7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6天;左侧面瘫27例,右侧面瘫3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治疗方法

2.1 针药组

2.1.1 针刺治疗 取穴:主穴:阳白、颊车、牵正、地仓、翳风。辨证分型:风寒型取合谷穴;风热型取曲池穴。随症配穴:抬眉、皱眉无力或不能,加攒竹、丝竹空,阳白针后拔罐;闭眼不紧或无力,加瞳子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加迎香、四白;鼻唇沟歪斜,加人中;耳后疼痛、颈项板滞,加风池;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穴位定位以国家标准化方案为标准;辨证分型则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面瘫的辨证分型标准。操作步骤: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分别取直径30#1.5寸和3.0寸的不锈钢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苏医械登字(19)第2150012号,生产许可证号XK24-005-0030],采用爪切和夹持进针法;除地仓穴深度可为2寸,余穴位深度均为0.5寸,以透刺和斜刺为主,针感缓缓送入,不使用任何提插捻转手法。留针15 min,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2.1.2 药物治疗 强的松片[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出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675],连续服用12天,每天1次,1~3天,每次30 mg,4 ~6 天,每次20 mg,7 ~9 天,每次10 mg,10 ~12天,每次5 mg。阿昔洛韦片[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出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9044],0.4 g,每日 3 次,口服;VitB1(上海辛帕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1020307),10 mg,每日3次,口服。以上药片饭后用温水吞服,连服9天。

2.2 药物组

口服强的松片和阿昔洛韦片,具体剂量和疗程同针药组中药物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考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标准[2],以对侧(健侧)为对照,共观察10项指标:①眼裂大小:<3 mm(0分),≥3 mm(1分);②睑外翻:无(0分),有(1分);③鼻唇沟消失:无(0分),有(1分);④口角下垂:<3 mm(0分),≥3 mm(1分);⑤皱眉(达到正常侧的50%):可能(0分),不可能(1分);⑥在最小的神经支配下(即常规用力闭眼)眼睑闭合不全:无(0分),有(1分);⑦在最大的神经支配下(即用力挤眼动作)眼睑闭合不全:无(0分),有(1分);⑧上下犬牙暴露:看见(0分),看不见(1分);⑨上排第二门齿整个宽度完全暴露:可见(0分),看不见(1分);⑩吹口哨(与正常侧相比,人中与口角之间的距离减少):≥50%(0分),<50%(1分)。总分为10,分数越高,面神经麻痹越重。病损程度:重度≥8分;中度≥5分且<8分;轻度<5分。

根据恢复率判定疗效,恢复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痊愈:恢复率≥90%;显效:恢复率≥50%且<90%;有效:恢复率<50%;无效:恢复率为0。

3.2 肌电图检查

患者仰卧,闭目放松,在20℃ ~30℃室温下,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Viking Ques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具体步骤:①电极安装:使用直径1 cm圆盘表面电极,记录电极置于鼻翼旁,参考电极置于鼻唇沟处,两电极中心相距2 cm,地极置于额部正中,刺激电极为双极表面电极。两电极间距离3 cm,置于靠近茎乳孔处。②刺激条件:采用恒流电源刺激器传递持续0.2 ms的方波,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强度自0 mA开始,逐渐加强电流,使面肌达到最大收缩程度,一般电流强度应比达到最大收缩时的强度多10%。③分析及记录条件分析时间20 ms,滤波为1~10 KHz,放大倍数为500 μV/DiV,叠加10次。分别测试左右侧ENOG,测量CAP的振幅(F)、与潜伏期(L),用打印机记录反应曲线。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针药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为96.67%;药物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药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肌电图检查比较 由表3可见,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肌电图的振幅(F)与潜伏期(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患侧面神经肌电图的振幅(F)与潜伏期(L)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针药组面神经潜伏期及波幅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电生理指标,且明显优于药物组。

表3 两组肌电图检查结果(±s)

表3 两组肌电图检查结果(±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0.05;与药物组比较,2)P >0.05,3)P <0.05。

组别 例数 振幅(F)潜伏期(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药组 60 0.76 ±0.612)1.24 ±0.921)3)5.26 ±1.212)2.79 ±1.141)3)药物组 60 0.81 ±0.73 0.95 ±0.641) 5.16 ±1.18 3.23 ±1.221)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口僻”、“口眼歪斜”范畴。其病因为气血亏虚,经络空虚,风邪入络,致面部经脉失养,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的功能失调,筋肌迟缓不收所致[3]。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4]。

有学者[5]认为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正处于急性炎性水肿阶段,针刺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进一步损害面神经,此期不宜针灸治疗,应该从静止期开始,但不少学者[6-7]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比不接受针灸治疗效果好。笔者临床实践体会到,面瘫急性期病邪表浅,宜采用以少针轻手法为宜,早期针刺患侧面部穴位,有利于局部正气的恢复,使失养的筋肌得到充分的濡养,瘀滞的经筋得以充分的疏通,易于鼓邪外出[8]。

面神经的肌电图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伤、客观、全面评价面神经功能的检查手段[9]。笔者研究发现,在用药基础上,配合早期的针灸刺激,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缩短,M波波幅增强,说明针刺治疗可直接或间接刺激传入神经纤维及其感受器,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需求、加速神经水肿的吸收并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促进病损神经修复,从而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提供客观依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2]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408-409

[3]赵帅,路明.攒竹穴透睛明治疗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30例[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89 -1090

[4]卫哲,尚颖,董哲,等.肌电图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价及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11 -312

[5]杨志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20-21

[6]周云霞.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153 -155

[7]方美善,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中国针灸,2004,24(7):405 -406

[8]项琼瑶,傅莉萍.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8):32 -34

[9]蔡慧敏,陈江云,刘铁柱.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9):17 -18

猜你喜欢
针药肌电图面神经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