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丝路精神 振兴西部经济

2014-07-31 17:46朱定华
现代企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丝路经济带西安

朱定华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东起长安,西到罗马,并连接、延伸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漫漫长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一条伟大的中西贸易商道,被誉为“一座辉煌的人类文化桥梁”。尽管它经历多次血与火的洗礼,但驼铃声声,舟楫相望,丝绸之路从未完全中断。尽管古代交通和技术条件远逊于今,但商人、智者、学子、使节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开辟和经营丝绸之路。史学界的共训是,丝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从古至今,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生活和穿梭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有着美好的梦想、坚定的信念和澎湃不息的动力。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有大有小,但都因丝绸之路受益匪浅。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展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出访中亚四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评价与热烈响应。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欧亚各国友好通商的桥梁纽带。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目前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因此,丝路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一样对于中国西部省市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西部既是欧亚经济发展轴心的一个主要引擎,又是构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古丝绸之路蕴育的人类交往、文化交流、民族和睦等历史遗产,与我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谋求和谐世界的大国策略相协调,是把中国西北部建成欧亚大陆的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旅游胜地和重要能源通道的宝贵财富。通过新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将揭开丝绸之路新的历史篇章。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等12省(区市)。目前,西部地区共有产业示范基地53家,占全国示范基地数量的28.6%,涵盖了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军民结合等5个领域。2011年,西部地区示范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8191.4亿元,同比增长29.0%,增速比整个西部地区(16.8%)快12.2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4984.3亿元,同比增加27.4%,占整个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2%。销售收入达3.4万亿元,同比增加30.3%;利润总额达1870.9亿元,同比增加25.3%,大大高于东部、中部地区示范基地增幅。进出口总额579.2亿美元,同比增57.1%。其中出口额330.4亿美元,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30.6%,出口额增速明显,同比增76.2%,大大高于2010年44.0%的增速。

西部地区53家示范基地,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初步形成新疆、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甘肃、云南铅锌、四川钒钛、内蒙古稀土开发利用基地,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也渐成规模。西北地区凭借丰富的太阳能和风电资源,集聚了我国90%以上的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西南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区域产业特色突出。

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众多,通过创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和军民技术相互转化,逐步形成了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链。贵阳经济开发区依托国防工业,以发展“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为龙头,大力推进军民结合装备制造业发展。兰州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建立起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全过程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军工与民用科研机构的开放共享与双向服务。五一○所成功开发出矿用救生舱生命保障系统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西部地区示范基地在创建过程中,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性不断增强。2011年,西部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1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14.9%,西部地区能耗降速快于其他两个板块。甘肃金昌构建了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有色金属产业链等五大循环产业链,创造了“金昌模式”。2011年,矿石回采率超过94%、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控制在5%以下、铜镍矿所含的21种有价元素中已有14种得到再利用、镍冶炼综合回收率达到94.3%、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7%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7.4%。云南安宁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坚持走循环经济道路,加大了对磷肥副产磷石膏、氟硅酸的综合利用力度。

通过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应该说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十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像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是10年前的1.5倍和2.8倍,电力的装机是10年前的5倍。从建国以来到1999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3.6万亿元人民币,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2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前50年的5.5倍。生态建设规模空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面积是2.4亿亩,退牧还草的面积是6.8亿亩,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0年前的10.32%,提高到现在的17.05%,提高了6.7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这10年间中央在西部地区先后组织了50多项专向性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上千亿元,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别是10年前的2.7倍和2.3倍,十年前西部地区有5700万贫困人口,现在下降到了2370万,减少近60%。同时西部地区的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互动合作的关系向广度和深度进展,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的形成。总体上可以讲,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也是西部地区对全国的发展贡献最突出的十年。这十年,西部大开发不仅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全国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它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具体而生动的写照。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名片。“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互联网”,是一条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走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已把丝绸之路确定为最具吸引力的贸易和旅游路线。世界旅游组织评价认为,丝绸之路旅游是一个有着无限市场潜力的国际化旅游品牌。该组织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丝绸之路的复苏和丝绸之路旅游统筹规划项目的实施。2005年,联合国启动丝绸之路区域合作计划,以全球普及的形式包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利益,这就是我们时代对于伟大“丝绸之路主义”的一次回归与新生。

丝绸之路曾是欧亚经贸合作交流的最早缘起,寄托着丝路沿线国家萦绕千年的光荣与梦想。随着近年来丝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加强,复兴丝绸之路,再现贸易与文化交流盛况,正成为许多丝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目标。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形成古丝绸之路旅游环线,是中国西北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宣传,开发,推广西部省份旅游资源的重大发展战略。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人文地理博物馆,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伟大通道,是连接、融汇人类四大文明的文化纽带。她富集的文化储量与资源储量,都是该区域最珍贵的财富,是历史赋予区域发展的地缘机遇。是加快中国西部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文化安全的大道捷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临亚太经济圈,西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亚欧大陆桥作为连接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沿途涉及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国内城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联通是最基础的条件。一千多年前,正是由于打通了从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道路,才有了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繁荣古丝绸之路。现在,随着“渝新欧”铁路通车,西安装载的集装箱,仅需16天就能到达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

展望未来,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复兴新丝绸之路,高举新丝绸之路复兴主义大旗,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起是实现中国西北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雄汉盛唐的历史表明:丝路兴,则国家兴。复兴新丝绸之路,国家兴盛,民族幸甚!

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这里经济基础良好,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实力雄厚,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和两个功能齐全的综合保税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陕西省在西部开发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和桥头堡作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都西安,则在移动互联的平面世界中,更多承载了重塑世界贸易中心繁荣的新梦想。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21世纪,国家规划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一直在努力保护文物基础上顺应建设大潮,不仅建成了唐大明宫、汉长安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了艺术展演、动漫和影视等文化产业,还相继推出现代城市所需的位列全国前五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铁和地铁交通网、曲江池和汉城湖等现代“八水润西安”水网系统,从而吸引了许多中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西安市市长董军说,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西安立足地理区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等优势,延续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重振丝路雄风,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城墙与护城河今年重焕青春一样,西安怀抱着重塑一个民族的盛世梦想,在移动互联的全球化新时代,将以丝路精神重新拥抱世界。

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扩大西部开发征程中应做到:一是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行动路线研究,进行顶层设计和项目、产品对接准备。二是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会,推进沿线国家和城市官产学研的交流与互动。三是推进欧亚经济论坛常态化,使之每年举行一次。四是搭建智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知”和“行”之间搭建双向的桥梁。五是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建设,特别是要培育增长极,加快核心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以及若干重要城市建设。六是创造条件,尽快成立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安内陆自贸园区试验区。七是建议将西安港务区打造成国家最大的中转枢纽站,通过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网络形成立体化的现代丝绸之路。八是进一步提高陕西外贸投资水平,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九是支持陕西产业、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十是尽快形成合力,努力建设成三个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中国梦添彩。

猜你喜欢
丝路经济带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丝路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