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文胜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内部审计的发展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则意味着获得成长动力。这就昭示着,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除了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持和发展条件之外,内在的动力才是增值的根本。因此,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在动因来自三个方面。
一、管理层对审计的良好认知和善意行动
管理层对审计的良好认知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职场阅历和相关的知识背景。如果他对审计的认知是正面的,认为审计的存在是组织发展的需要,审计机构的设立是出于组织自愿而非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上级的压力。审计能够帮助组织改善运营、防范风险、实现目标、增加价值,那么他所做出的行动就会是善意的。就会重视、关心、支持并自觉接受审计,遇到难题想到审计。真正将审计当作参谋、助手、千里眼、顺风耳、医生和咨询师对待。注意倾听审计诉求,乐于解决审计遇到的困难,愿意采纳审计意见并及时解决问题,使内部审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否则,内部审计将寸步难行,增加组织价值只能是一种奢望。
二、审计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势”的把握
1.识势。识势,就是要认清面临的局势。组织的审计负责人,要具有对局势变化的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分析局势,找出局势对组织的影响,进行对审计发展有利的决策。每一种“势”在其发展运动的过程中是千差万别、变化万千的。譬如,增加审计人员、扩大审计机构的要求,在组织运营的兴盛或衰退不同时期提出来,其结果将会截然不同。所以,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得先“识势”。
2.辩势。辩势,就是寻求最佳的出手时机。组织的审计负责人,在分辨清楚审计面临局势的情况下,针对组织不同时期、不同局势下的审计需求,积极捕捉机会,寻求对审计发展有利决策的最佳机会。
3.借势。借势,就是借助各种有利的力量为我所用。组织的审计负责人,在觅得最佳出手时机后还必须找到最佳的出手角度,在自身努力的同时,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外部的力量、高层的力量等来达成目的,推动决策事项朝着有利于自身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4.用势。对于组织的审计负责人而言,要达成目的仅仅靠借势是不行的,因为借势并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利用所做出的决策在有利的局势下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个目标又会因为不同的局势而产生变化,这就要求必须学会用势,这样才能距离成功更近。
5.造势。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包括审计负责人所做出的决策未必会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一定会有好的机会来供我们去借势、用势。那么,如此情形下就要学会 “造势”,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造声势。利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关系或偶然机会来营造出一种想要的势,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推势。“造势”之后,还必须推波助澜,设法进一步扩大影响,推动局势向人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7.抑势。推势应当适度,推波助澜到了难以收拾、难于驾驭的地步,就会适得其反。在此情形下,一旦形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审计负责人就必须设法对现实的形势进行抑制,使其达到想要的形势。
8.举势。当形势得到了彻底的掌控,达到了所期望的状态,审计负责人要抓住机会毅然决然的做出行动。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三、内部审计的有效作为和“最佳”实践
⒈总体的指向。(1)宏观抓立项。审计项目的确立关乎审计行为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审计的客观性。科学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是开展全年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充分发挥有限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更是确保审计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在考虑年度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以风险为导向,关注组织重要风险的存在领域,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最需要的审计项目,才能实现审计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最大限度的促进组织改善运营、实现目标、增加价值。(2)中观抓流程。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能通过业务梳理、流程再造的方式进行呈现。由于审计项目立项评估时所涉及到的固有风险都分布在各个业务流程之中,抓住流程特别是包含有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也就体现了立项的初衷。(3)微观抓节点。流程中存在有风险的控制节点就是关键控制点,对关键控制点的关注和有效控制,是防范和消除业务流程风险的关键。因而,抓住对节点尤其是关键控制点的审计,就能够有效揭示和防范组织相关的业务风险。(4)重点抓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实施的行动纲领和作战部署文件。它提出并围绕着项目总体目标,对审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履行的程序、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等进行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分工、时限、协作、沟通、质量控制等进行要求。审计项目的总体目标,就是审计项目的立项依据。(5)关键抓执行。方案的制定,使审计人员明确了各自在实施审计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应尽的职责,以及所做工作对审计总体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因此,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各司其责,就能够减少审计行为偏差,确保审计活动有序、高效进行。(6)过程抓督导。在现实审计业务实践中,受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对审计查证事项的专业认知程度差异和非理想状态下审计人员个体完成审计任务的能力制约,有可能造成审计查证工作实施进度的不均衡和对审计目标实现的影响。要消除短板,就必须重视对审计查证过程的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始终使整个的审计查证过程处于工作量饱满、整体推进稳定、业务衔接顺畅的平衡状态。(7)质量抓审理。质量是审计的生命。如果说审计查证作业过程是审计产品的初加工阶段的话,审计审理则是对审计产品的精加工。只有通过精加工,产品才能呈现出其内在品质,体现出真正的完美价值。(8)成果抓评价。评价,就是审计人员对问题性质的认定及事项的评判,这仰仗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功底和职业判断能力。评价的客观与否,对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影响极大。错误的评价,能够导致组织决策失当,其后果非常严重。(9)成败抓报告。现实的审计生活中,会干但不会写的审计人员大有人在,审计报告质量成为了制约审计工作成败的瓶颈。因而,高度重视并花大气力、下深功夫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水平,迫在眉睫、尤为重要、任重道远。(10)效能抓应用。不论审计人员自认为工作多么富有成效、取得的审计成绩多么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多么的可行,但审计成果得不到应用或审计行为脱离组织的实际、满足不了组织需要、引不起组织的关注、得不到组织的认可及组织的重视,就不能改善组织的运营,增加组织的价值。
⒉具体的落实。(1)扎实的审前功课。审计通知书下发之后,审计查证作业实施之前,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各类资料、组织审计人员学习相关背景知识和政策法规、深入研讨审计方案、熟悉和钻研相关审计技术、选择相似案例进行模拟演练等,能使审计人员做到胸中有数,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奠定基础。(2)优化的资源配置。针对审计项目的规模、实施的难易程度、时间跨度、时效性等,科学的调配人、财、物资源,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或一定的投入实现更大产出的加值效应。(3)合理的人员分工。合理的人员分工,就是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按照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从业经验和知识背景,给合适的人安排合适的角色、让其按照合适的分工干合适的事。(4)恰当的时间安排。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可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审计风险的承受能力、审计人员的数量及业务技能、审计内容的多寡、审计范围的宽窄、审计难度的大小以及审计地域跨度等进行评估,并应用项目管理软件以及甘特图等工具编排出具体的运行大表,做到推进有序、张弛有度、紧张运作、留有余地,借以提高工作效率。(5)良好的工作沟通。一是审计组内部的沟通。包括组长与主审、主审与助审、助审与助审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使审计组内部加快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工作重复、及时得到帮助、减少业务偏差、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便于审计事项的查证,能够有效减少双方误解、消除彼此隔阂,方便地进行证据收集,有效缩短工作进程、尽快达成共识等。(6)严格的业务审核。严格的内部业务审核,是贯彻内部牵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鞭策审计组成员的动力,及时消除工作短板的手段。(7)准确的职业判断。良好的职业判断是取得审计成功的关键。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准确、不带偏见和主观臆断的职业判断,是充分揭示问题还原事实真相,得出公允审计结论的充分要条件。(8)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结论是审计报告的灵魂。做出公允的审计结论,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公允的审计结论,有助于组织做出正确地决策;失当的审计结论,贻害无穷。(9)及时的信息传递。及时的信息传递,能够使审计组长和主审有效的掌控审计查证作业活动,便于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而迅捷的加以应对和修正,确保审计方向的正确性。(10)有效的整改跟进。审计成果只有得到组织的认可并加以应用,才能实现价值转化,有助于组织的发展。因而,对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进,或开展连续审计和后续审计至关重要,它是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审计处)